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DNA倍体分析

前言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由于癌症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大部分人发现患病时已经是中期或者晚期。如果癌症可以在早期及时的准确的诊断出,那么许多癌症的治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的负担。

背景介绍

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失控性增殖,而细胞失控性增殖的生物学基础是细胞周期调控紊乱。细胞周期调控是一个精细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了多个基因和蛋白的参与,进而形成了复杂的信号分子网络系统。正常人静止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我们称之为二倍体细胞,而正常增殖期细胞则有不同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静止期G0,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有丝分裂期M)的各个时期,DNA的含量随各时相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细胞开始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但DNA含量仍保持二倍体;进入S期后,DNA开始合成,这时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介于G1和G2期之间;当DNA复制结束成为4倍体时,细胞进入G2期,G2期细胞继续合成RNA及蛋白质,直到进入M期,因此,单纯从DNA含量无法区分G2期和M期;一旦有丝分裂发生,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或者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或者进入静止期(G0期),而G0期从DNA含量上同样无法与G1期区分。因此,整个复制周期可以描述为G0/G1,S,G2/M期。

人体正常细胞均具有比较稳定的DNA二倍体含量,当细胞发生癌变和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病变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伴随着细胞DNA含量的异常改变,有资料证实,DNA非整倍体出现是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良性肿瘤细胞表现为以四倍体增多,而恶性肿瘤细胞则表现为非整倍体增多。实体恶性肿瘤的非整倍体出现率>70%,淋巴瘤和白血病以亚二倍体居多,出现率达50%。交界性肿瘤形态学介于良恶性之间,难于鉴别。如果交界性肿瘤出现异倍体即已具有恶性特征,尽管病理形态学尚不能证实,也应视为恶性。非整倍体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转移率高,预后差。近二倍体和二倍体肿瘤,预后差。但少数肿瘤的DNA分析对预后无判断价值。

DNA倍体分析的应用方向

目前临床应用染色和图像识别技术对实体瘤标本或穿刺标本、胃镜、食管镜、肿瘤冲洗液、尿液等少量组织进行DNA含量测定,分析细胞周期,测定肿瘤细胞异倍体,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以及对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对肿瘤细胞DNA倍体异质性分析,肿瘤细胞DNA倍体异质体的检出率与肿瘤的扩散、转移等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异质体检出率随肿瘤病理分级和瘤细胞浸润深度增加而增高,而患者生存期却相反。

总之,临床应用肿瘤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分析,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