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在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的社会、经济、自然和人文等环境因素,即指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被反映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世界中来,又以某种观念形态出现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学校心理环境。这种观念形态一般以学校群体活动的目标、规范、内聚力和认同感等心理现象呈现,它不仅影响着校园内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而且影响着集体活动的水平和成效。因此,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是提高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认知心理环境。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对象的了解、判断、分析和认同。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校园内的认知心理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心理态度、对社会实践中自身价值体现的心理追求,是在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表现。 在学校生活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正确引导师生的社会认知心理与追求,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得以充分体现,并向正确、健康社会认知方向发展,就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心理环境。 理想的社会认知心理环境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和局面。在社会认知中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就要求学校领导推行民主管理思想,将依法治教、按规办学和以德治校、民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有效地运用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另外,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和培养,采取强有力的德育手段和生动活泼的德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师生人人具有坚定正确的社会认知思想,人人具有能正确控制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而在社会认知上形成一种校园内部的群体规范、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内聚力。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环境。 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个体的个性进行调节,并伴随着情感上的满意或不满意状态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关系。 一个群体、一个单位是否和睦、是否团结、是否同心同德,人际关系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家和”、“心齐”就是一种心理环境,这里的“万事兴”、“泰山移”就是“家和”、“心齐”这种心理环境所发挥的作用。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竞争、友好、团结、协作、嫉妒、猜忌等各种健康与不健康关系因素并存,而只有友好、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的关系因素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催生剂”,一个学校办得好与坏,一个班里的学生发展得快与慢,就要看人际关系这个“催生剂”作用的大小。 一个学校理想的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应是学校这个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认识一致、心理相融、情感和谐、行为合作的美好情景,这种人际关系最核心的“催生剂”是信任和爱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帕夫雷什中学办学的经验时说,“整个学校是一所爱的乐园,因为爱,这里没有一个落后的教师,因为爱,这里没有一个后进的学生”。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学校领导要信任和关爱他的每一个教职工,老师要信任和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要用信任和爱心化解各种矛盾,消除猜忌、嫉妒、敌视和排斥等不健康心理;要用信任和爱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道德心理环境。 伦理道德在政治思想上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现实,可以控制个人情绪,可以调节社会关系,在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上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正如英国诗人丁尼生所言,“自尊、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行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这个文明中就有丰厚的伦理道德积淀。因此,一个群体、一个单位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一位哲人说过,“学校是一方净土,净土需要弘德”,因此,营造良好的道德心理环境,对学校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用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体师生的各种行为,而且在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道德心理环境的营造要以公民的基本道规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的真、善、美为中心,从道德理想、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等方面营造一种心理氛围,使全校师生自觉地用道德规范和真、善、美来认识社会,来调节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到讲道德、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同心同德地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观念文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形态,校园物化文化形态和校园活动文化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形成校园环境的物化文化形态和活动文化形态。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具有传递文化信息,怡情娱乐,养德育人等功能,而这些功能又是通过潜移默化,暗示性和自我教育性等形式发挥其作用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一是要为学校创造出寓意深远的校训或校歌,梁启超先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生,后来清华大学以此为校训;二是要精心布置好教室和各种功能教室,如悬挂名人画像,张贴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以及格言警句等;三是建好和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办好校园广播和校园板报以及校园文化社团等;四是按花园式的标准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微笑”。 优美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们将它誉之为“精神营养”和“不吃药的医院”。我们的学校一定要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心理环境,让校园时时处处“悦目清心怡精神,养德励志催奋进”。 |
下一篇
怎舍得对你说再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