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老辈人常说:上牙痛、胃火,下牙痛、肠热!有依据吗?带方剂分析

有了牙痛怎么办?

对于身处快节奏社会的我们来说,用一些快速见效的消炎药、止痛药,这在多数情况下,算得上是常态了。那么,问题也恰巧就出在了这儿,若是短促的、偶尔的牙疼,这样选择,也无可厚非,怕就怕在长时间的、经常复发的牙痛。

牙痛,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口腔、外科一类的疾病。但有医学大家所著的《实用中医内科学》提出,将牙痛分为了九大症候,详细描述了在脏腑病变的状态下,对齿痛的影响。这也就提示着我们,在调理牙疼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脏腑辩证开始。


牙痛和脏腑之间有什么关系?

当然,由于篇幅原因,我们无法窥探全貌。就拿最为紧要、最为常见的因素来说,这牙疼和我们的胃、大肠关系较为紧密。


第一个:胃。

在《灵枢》中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大意是说,胃经与我们的上齿紧密相连。

比如说,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传入阳明经后就会导致牙疼,亦或是过食肥甘厚腻、酗酒,致使胃腑积热,就会循经上行至上齿,也会造成牙痛。


第二个:大肠。

在《灵枢·经脉第十》中有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大意是说,大肠和下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比如说,因饮食或外感疾病,所造成的大肠结秘而实热,循经上行后,就容易发生牙龈肿痛的情况。



由以上的两种原因可以看出,像这种深层次的牙痛,其病因在我们的脏腑中,所以,这个时候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消炎药、止痛药,只是治其标,因此时常复发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当然,若是从理论出发,胃与上牙,大肠与下牙之间的关系看似很好区分。但在实际临床中想要区分得如此清楚,还是很难的。


两者要如何区分?

这就要结合其并发症来看了。就比如,胃经病变所致的牙痛,一般会烦渴、小便会短赤;若是大肠经病变所致的牙痛,一般会大便干燥。两者的共性就是口中异味大,舌苔厚浊。


要如何调理?

①若是胃经有火牙疼,就需要清胃火、凉血、止牙痛。

可以选用出自《脾胃论》里的清胃散。

组方:生地黄6克,当归6克,牡丹皮6克,黄连9克,升麻6克,水煎服。剂量参考,出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方解:黄连清胃火、升麻宣发郁火。这体现了古人对待“火”的两种治法。首先,用寒凉的要来直折其势(如黄连),这和用水来灭火没什么区别。其次,用轻宣之药来发散其势(如升麻)。因为在古人看来,火的形成,有“郁结”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如果把“郁结”打开,火的形成就会被遏制,这就是“火郁发之”的道理了。黄连配升麻,一消一散,则火热之邪可灭。在此基础上,用丹皮凉血清热,用生地和当归滋阴养血,就可以取得理想疗效了,最后再以丹皮能凉血清热、生地和当归可以滋阴养血。


②若是大肠实热牙疼,就需要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可以选用出自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凉膈散。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方:大黄12克,朴硝12克,甘草12克,山栀子仁6克,薄荷叶6克,黄芩6克,连翘25克,竹叶3克。剂量参考,出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方解:这里面,大黄、朴硝、甘草,构成了古方调胃承气汤,专门用于清泄大肠实火。黄芩,则能清泄肺与大肠之热。在此基础上,用栀子清三焦之热,用薄荷发散郁火,连翘清脾热、竹叶清心热,全方就形成了清上泄下、通腹泄热之剂。这对于大肠有实热,循经扰及牙龈,使得牙痛口臭者来说,直中病机。

总的来说,牙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背后很可能蕴藏着脏腑失调的大问题所在。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