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记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钱花都花了,记下来那么麻烦干什么。实不相瞒,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这种想法。直到工作后,总觉得钱哗啦啦就没了,但是都跑去哪儿了也不是很清楚,这就很苦恼。我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习惯做计划,期望事情可以按照计划来进行。于是,逐渐尝试寻找合适的方案。
其实记账,总归来说就两大类:
有人会说本子记帐也太上古时代了吧。但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记账还真的是用小本本来——这就要说起八年前广东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了......当时在那边做暑假工,上铺的兄弟真的就是用小笔记本把每日的支出记得清清楚楚。我当时还问他,记那么清楚干什么?他回答:存够五万块钱就回家。别说,那个时候的五万还是挺多的,不知道现在小哥回家了没。
话说回来,本子记账虽然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让你清晰的感受到每一笔钱是如何花出去的,但是它的劣势也很多:
对于软件记账来说就完全没有以上劣势,甚至在这些方面还是优势。经过对比,我最后选择了「钱迹」这个软件。主要是看中其简洁无广告的界面、较为美观的可视化,其实最重要的是它的作者是个独立开发者,我会比较偏爱独立开发者做出的产品,因为多数开发者是真正在做有价值的产品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本质的不同便决定了产品的品味。
◎ 钱迹我算是「钱迹」早期用户,在内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至今,也在酷安以及开发者群提过一些产品的建议,眼看着这个产品从可用变成好用。那么,为什么我会放弃用了几年的软件,转而投向 Google sheets 呢?这就涉及到了记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预算。
为什么做预算记过帐的人都清楚,如果只是单纯记账,那么一个月甚至一年下来,其实用处不大,最多就是了解下钱流向何方,但也仅仅是知道去哪儿了。做预算就不同了,必须在月底或者月初制定下个月的预算,我的话会参考上个月的支出,同时要考虑下个月会出现什么大头的支出,例如购买相机、房租等。
理想状态是:实际支出-预算=可控的范围波动,我们需要将波动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对于记账和做预算,可以这么理解,记账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预算是帮助我们规划未来,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如何做预算我在做支出预算的时候有这么几个流程:
有那么几个原则:
其实,在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平常的支出就那几个大类:房租、三餐、零食水果、咖啡奶茶、交通等等。不必分得太细,否则记账的时候会很麻烦,后期分析也不简单。比如交通,所有出行话费的钱我都会放到这个分类,例如打车、地铁甚至购买共享单车会员等。
多回顾和对比,然后进行适当调整。做个几个月,就会渐渐上手了,也逐步逼近实际支出了。
收入同理,当然收入就简单得多了,就几个来源。
选择一个合适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合适的工具必不可少。
刚才说到放弃「钱迹」的原因是没有预算工具,或者说不够好用。那么,市面上有没有好用的工具呢?要找到合适的工具,得先确定自己的诉求:
找了一圈,包括有口皆碑的一些专业做预算及记账的软件,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满意。直到有一天在 Google sheets 做项目管理,突发奇想——自己配置一个预算模板+明细模板不就行了?要同步有同步,要图表有图表,想怎么分析就怎么分析,没有比这更高自定义和更专业的了。
◎ 7月预算以及与实际支出对比说干就干,准备着手做一个模板的时候,发现已经内置了一个了,于是「改巴改巴」就做成了适合自己的模板。经过几十天使用下来,效果还不错。
以前用「钱迹」的时候,虽然记账很快,但是没什么对比,就只是知道花了这么一笔钱。 但是现在,有消费了便打开手机的 Google sheets,随手一记,偶尔切换看下某些类别的本月预算和实际支出的对比,然后衡量接下来要不要调整自己的支出。实际操作来看,效果明显。比如这个月我就因为买了衣服、买了欧路终身版服务等超出预算,于是我就在其他类别缩减支出,例如咖啡奶茶都少点了,为的是不让月末支出爆红。
◎ 每日支出明细 总结简而言之,就以下几步:
做预算和记账,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不仅是让我了解到钱都去哪儿了,也让我更清楚自己的消费,培养了不错的消费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让我觉得可以掌控部分生活,就像做产品,可以掌控产品的定位和功能,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体验。
还可以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