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虚证与实证

虚 证

虚证的形成:

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 或因久病伤正, 或因出血、失精、大汗, 或因外邪侵袭等原因,损伤了正气。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足,可分为: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由于脏腑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

下面列表说明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

从上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

但二者又有区别:

气虚是虚而无“寒象”。

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

但二者又有区别:

血虚是虚而无“热象”。

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

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

或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证候。

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

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从发病时间上:

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

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

从病因上:

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

从体质上:

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

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

【 主证:

1、某种疾病必有的症状。

如:肾虚者必腰酸,其他症状不是肾虚所必有或专有。

再如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是必有症状。

2、在主次相间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如:“口疮”,有些口疮是因为中气不足,并非“实火”,这“”就是主证。

兼证:

确立了主证后,其他病证,即为兼证。



君臣佐使

君药:治疗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

https://m.vodjk.com/mip/a/1129814.shtml

人为什么得病?

中医中的邪正盛衰是什么意思?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与什么有关?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人体是怎么的病的?

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那么, 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 或使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什么病,就会用什么状?

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各个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

人体是怎么得上病的?

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 邪正盛衰、阻阳失调、气血失常、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等,这些病机,这些变化具有一般规律性。

因此,可以感觉这些病机循规蹈矩的去治疗它。

名词解释:

1、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这种斗争,关系着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在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一般地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击,形成了病症的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主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末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

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

这是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

以上种种因素,均足以导致疾病的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转化,同时也足以导致疾病的正虚邪实、正衰邪恋等虚实夹杂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

  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而,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能动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病机的或实或虚,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必须指出,临床上的征象,仅仅是疾病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即是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反映病机的虚或实;

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真实假虚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真虚假实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

因此,分析病机的虚或实,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哀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正气不虚,具有抗御病邪的能力,能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疾病得到好转或全愈。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正气抗御病邪的能力低下,或正气未能来复;邪气日益滋长,而使疾病日趋恶化,甚则导致死亡的不良结局。

因此,疾病的转归,实质上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全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

3、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往好转和全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这是由于:或因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则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全愈。

2. 邪胜正衰

  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这是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的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病作用及其进一步的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

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产生的一切病症;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产生的一切病症。

外实,以无汗,头疼,身疼为特点;

内实,以代谢有障哎,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

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

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

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凡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淫,过的意思,指超过了人体的正常调节及适应能力)侵入而致病的均为实病。凡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疾病均为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作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中医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

脏腑所属及疾病虚实如下:

1、肝为脏,胆为府

实症:头痛、眼温热,肋痛胀,易怒,口干苦。

虚症:头隐痛,小腹胀痛,阴部痛,视物不情,眼生黑花,爪甲干枯,筋脉挛缩,乏力,易悲恐。

肝虚证在临床上虽有所见,但远少于肝实证,故医书中很少提及。

2、心为脏,小肠为府

实症:咽干,口舌生疮,小便黄,心烦热,不眠。

虚症:心悸、失眠,多梦,自汗,健忘。

3、脾为脏,胃为府

实症:脘腹胀满,呕吐,下痢。

虚症:肌肉无力,消瘦或浮肿,便溏。

4、肺为脏,大肠为府

实症:肺热痰多,咽肿气壅,口鼻干燥或咳血。

虚症:易外感,胸背胀痛,言语无力,怕冷,气喘息短,小便频,常自汗出。

5、肾为脏,膀胱为府

阴虚:遗精腰疼,腰腿酸软,痿弱、耳聋、耳鸣或盗汗。

阳虚:精冷滑泄,阳痿,腰腿寒冷或浮肿,五更泻,足冷喘息。

舌干,耳聋。 胸闷、腹满膨胀、不吐不下,二便不通或下痢。 气短声微,腹痛肠鸣,腹泻不利或泄不止,小便清长或遗尿。

* 单论虚实是很好解决的,难点在于虚实相挟,寒热错杂,所以一定要做好辩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