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让·雷诺阿电影经典:大幻灭

蔡玮

(图片说明:上左罗森塔尔、下左 马利沙、下右波迪奥)

  第一次接触文艺片是《乡愁》。凝滞的画面,深沉的意语、俄语。这是可以记起的对这部影片的可怜的印象。后来电脑里收藏着戈达尔的《野草莓》,也一直没有看明白。还是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偷自行车的人》让我感动了很久。

  没有赶上让·雷诺阿的《大河》。他们说有着童话般的色彩,美丽极了。雷诺阿是可以将画面处理成这样的效果的,就凭他出生于堆满印象派画作的大家庭。然后赶上了《大幻灭》。赶上了这部最具影响力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

  《大幻灭》The Grand Illusion(1937)(又译战地幻想曲)是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外语片,也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电影奖。影片不管是揭露国家、民族主义等假信仰的反战主题,还是曲折多险的越狱主题,都是不尽能说明其中蕴含的复杂而多维的思想意义。故事情节其实简单。一战期间三名法国飞行员被德军击落,押往战俘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他们发现狱友们正在挖一条通往后花园的地下通道。原身份分别为英国贵族(波迪奥)、法国工人(马利沙)、犹太人银行家(罗森塔尔)的飞行员,在狱中表现出了的不同的态度和性格(曾写过小说的雷诺阿在拍摄中非常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狱友们之间,狱友与德国警卫之间,非常生活化的交流和联欢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似乎是一群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同时也表现了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宗教等界限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地下通道快要成功掘通的前夜,三名军官却被重新调配到更高级的战俘集中营中以防备其逃狱的企图。然而正如身为英国贵族的法国高级军官波迪奥所说的,战俘的使命就是逃狱。他们筹划着又一次的逃跑方案。这次方案的主策划人波迪奥主动承担了责任帮助两位狱友顺利逃狱留下自己成为替罪品。马利沙和罗森塔尔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了和小女儿孤守空房的德国寡妇。马利沙虽然和寡妇产生情感但还是由于战争而两相别离最后前往瑞士。

  没有战鼓厮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紧张刺激、惊险过瘾的越狱过程,在这荒诞而喜剧的逃狱故事中,却有很多个深刻而感人的细节。

  比如说在德国军官和三位法国战俘共进午餐的时候,德国士兵为飞机上牺牲的法国战士献上花圈。而在就餐前德国军官竟然献上祝词:为敌军战士的勇敢!

  还有,当马利沙被关在暗室里向送饭进来的德国警卫兵大声斥责他需要见到阳光,需要听到有人跟他讲法语。老警卫听不懂法语,他在马利沙身边坐下,每一个动作和神态都满含着同情。他掏出了一根根烟。马利沙没有搭理。就像小孩子对于妈妈的哄劝或贿赂无动于衷。老警卫掏掏又掏出了一个小口琴。马利沙看了眼还是没有声响。老警卫将口琴放在床上,和那些烟一起,默默地走出暗房。正当他将门锁上的时候,他听到里面传出了口琴羞涩涩的乐音。老警卫随着琴声的旋律晃动脑袋将探窗关上,心满意足地走了。

  表演歌剧的战俘们,在听到法国夺回了杜奥蒙堡垒的时候,立刻中止表演,奏起了激昂的马赛曲,使得在下面观看的德国军官愤愤离去。

  当然,最难忘也最具悲剧色彩的两个人物便是法国军官波迪奥与德国军官劳芬斯坦。一个战俘,一个典狱长,然而相同的阶级身份却使他们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情谊。尽管波迪奥的生命最终是结束在劳芬斯坦的枪下,但病床上两人相视的眼神和彼此的对话,看不到丝毫的仇恨或者埋怨。劳芬斯坦说本来他是朝着他的脚后跟开枪的。是的,他不得不这么做。他已经恳求他好多遍了,为了让他停止胡闹。在雷诺阿最擅长的景深镜头下,他们就这样对峙着。他迟迟没有动枪,而周围等待着他的士兵们。他于是对准了他的脚后跟。这是任务。而波迪奥却说,他没有想到枪射中胃后竟然如此疼痛。他承受了这份疼痛。为了让他的狱友安全逃离他竭力拖延时间哪怕被枪射中倒下他还看看手表。看自己是否已经拖足了时间。波迪奥的表情一直都是那样骄傲,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高贵他的骄傲让劳芬斯坦羞愧,他是一个军官却错过了作为军官的体面的死法。一个活着的失败者。他在精致的柜子里倒了杯白兰地。或许这只是他最后的理由了。

  故事应该就在这里结束,我认为。马利沙和罗森塔尔在逃亡过程中遇到寡妇母女尽管很美好,但波迪奥的死不允许这么冗长的结尾去冲淡对观众的灵魂的冲击。战争的残酷不是《大幻灭》需要揭露的亮点,所以桌子很长很寂寞无关紧要。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无关紧要。哪怕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相守也是无关紧要的。德国老警卫对法国战俘的同情,波迪奥骄傲地死去,劳芬斯坦对他的惺惺相惜,以及最后的落寞。这些才是拳头,一声声敲在人性两个字上。让我们反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己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贴近我们的本性。贴近上帝的初衷。

  这个月,是“突围:电影部落”雷诺阿电影月,所以这个周六还是雷诺阿的作品,《法国康康舞》,我不会再错过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