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认识样式和解读

在哲学上,康德是座里程碑,提出了认识是主体方式的制作样式。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牛顿时代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样式,揭示了时空具有物理特性一样,康德揭示了人类的心灵不是一块用来投影的白板,认识的发生并不是客观本体的反映,而是心灵方式对经验对象的制作,把哲学从古代本体论哲学中解放了出来,导向了近代认识论哲学,并为现代主体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在十余年的专致思考中提出了认识是一种心灵方式制作。这种心灵方式,一是知性的时空方式,它以心灵的统摄,普遍必然地赋予一切经验对象形状、色彩、大小、位置等等的时空样式。二是理性的判断方式,这种判断方式亦以心灵的统摄,赋予一切经验对象普遍必然的质的、量的、关系的和属性的判断样式。在康德看来,经验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心灵制作认识的样式。这是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所在,也是知识的普遍必然的绝对基础。

康德的学说从根本上破除了认识是客观本体反映的传统见解,揭示了认识是一种主体方式的制作样式。康德认为:

第一,这种认识的主体方式先验地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我们可以通过抽去一切经验质料的思想实验反思到,留下的再也不能去除的不含有任何个体的和具体的经验成份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头脑自身带有的具有统摄特质的时空方式和判断方式。深入揭示这种先验统摄的心灵方式,哲学就有了一种先验知识。康德的先验知识深深地影响和造就了西方哲学追求先验知识的形而上学,并把这种先验知识从认识论导向了人置世界的主体论追求,无论尼釆的强力意志,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分析哲学的语言规则,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等等所主张的都是用一种纯粹的先验主体绝对和先验知识,造就人置的世界。

第二,时代知识的局限限制了康德,使康德未能深入地看清,一切主体方式,包括感知的知觉方式和认识的主体方式,都是生命意识的历史演化生成,是经验历史的铸就,是经验和先验的统一。即,从当下和遗传来说,它们具有遗传和承续的先验性,从生成和由来说,它们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这样的时代局限,至今仍笼罩在西方哲学的上空。

第三,康德揭示了认识是一种心灵方式的制作,但对先验知识的守成和抱缺,使得康德并没有能够解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在的主体方式造就认识,这种实在的主体方式又是一种怎样的历史生成和由来。康德的先验的时空方式和判断方式实际上是充满疑问的,这样的时空方式和判断方式是建立在思想实验基础上的,并没有实在的确切原理证明的。例如,康德认为时空是心灵方式的,但在芝诺那里时空是数学方式的,在牛顿那里时空是自我绝对的,在莱布尼茨那里时空是经验方式的,在爱因斯坦那里时空是物理方式的等等。又如,康德的判断范畴只有质的,量的,关系的和属性的四种形态,然而判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感知的直观判断,抽象的个别判断,特殊判断,一般判断,根本判断,定格判断,变易判断,归纳判断,演绎判断;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康德的判断范畴所能包含和解析的。

康德的学说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主体方式制作的样式,是康德的重大哲学贡献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精髓,为近代认识论的奠定和掀起提供了全新的视野,而要真确地解决认识的主体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则要破除康德的先验知识禁锢,从经验和先验统一的更高视野中,探明认识的主体方式以及这种主体方式生成和由来的历史进程。

西方哲学始终怀抱先验知识的情结在于,一方面,西方哲学不了解任何一种主体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是经验和先验的统一;另一方面,西方哲学以为经验是具体的、个別的和或然的,先验则是统摄的、共性的和普遍必然的。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在主导上总是致力于找到一种先于一切的先验所在,获得一种纯粹先验的知识。黑格尔的逻辑学,尼釆的强力意志,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分析哲学的语言规则,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以及解构论等等,走的都是同一条路线,即以一种纯粹先验的主体绝对和先验知识统摄自然世界,心灵世界和人置世界。

然而,在我看来任何先验的主体方式和先验知识都是经验历史的生成,没有经验和先验的统一,纯粹的先验方式和先验知识如同一片光明或一片黑暗,是什么也看不见和说不清的。

回到认识的主体方式。

我们要确立的是,人类的认识是建立在身体感知和概念认知联结的意识结构基础上的。这样的意识结构是经验历史的铸就。

人类源自于动物世界,同许多高等动物一样,在生物性演化中生成了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和触觉器官,以及神经回路、大脑中枢和运动肢体,组成了一个身体知觉系统。身体的知觉把所经验到的外感刺激和内感剌激制作为各种经验对象的感知,以及即时经验和记忆经验合成的直观判断。

在人类意识结构中,身体知觉的特质是:第一,它以身体方式的知觉把经验到的外感刺激和内感刺激制作为直观的感知和判断;第二,它为概念方式的认知制作提供了对象,造就指称和对象的联结。人们常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这里的亲口尝一尝和获得的滋味就是身体知觉的经验制作。概念方式的制作则以“这个梨子是甜的”或“这个梨子是酸的”语句指称和对象联结,使我们荻得了“这个梨子是甜的”或“这个梨子是酸的”的概念认知。

人类的意识结构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识方式,一种是身体知觉的意识方式,一种是概念指称的意识方式。身体知觉的意识方式,制作和提供经验对象的感知,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经验提供了对象。经验对象的提供其实也是一种主体方式的制作,即身体知觉的主体制作;概念指称的意识方式则进一步制作和生成事物的概念认知。就感知和认知而论,两者是不同的主体方式制作。没有身体知觉的制作,概念指称就无以荻得指称和对象的联结,进行认知的制作;没有概念指称的制作,身体知觉的感知样式就无以上升为概念指称的认知样式。动物头脑和人类头脑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动物的头脑只有身体知觉而没有概念指称的加入,人类的头脑则既有身体知觉又有概念指称的加入。

人类的概念指称意识,并不是上天的赐予,而是人类生存的经验历史赋予,是有它的生成和铸就的经验历史的。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概念是一种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当我们用符号,即声符或图符指称对象,就会产生对象名称和性状的抽象构造,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专名指称给予对象名称的抽象规定,用一组形体的,摹状的,关系的,属性的组合指称,赋予对象性状的抽象规定,由此在头脑中把身体知觉制作的经验感知对象,再制作为符号指称标识的具有名称和性状抽象构造的概念事物,由此获得人类的认识样式,即人类特有的,由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认识。这种从感知到认知的概念制作会还会进一步发生和展开它的概念能动,即通过概念统摄,概念组合,概念进阶,概念判断,概念虚构等,生成种种抽象之抽象的概念建构,生成人类的精神世界。再更进一步的是,通过概念虚构反馈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生成人类特有的概念之物创造。

其次,符号指称在人类心灵中的生成是和人类狩猎采集时代的食物分享生活密切相关的。英国学者理查德·利基在《人类的起源》中谈到人类语言起源时论述:“我塑造了一幅狩猎采集者生活方式的图景。我还把语言推到了这些人身上。我相信两者都是无可非议的。”利基引用了美国学者艾萨克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艾萨克宣布了他的食物分享假说,把着重点从作为塑造人类行为动因的狩猎,转移到协作地获得和分享食物上来,认为“采取食物分享有利于发展语言、社会互助和智慧”。利基还引用了美国加里福尼亚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威尔斯的见解:“加速我们脑子生长的力量似乎是一种新的刺激物,语言、符号、集体的记忆等等所有的文化的元素。”

关于食物分享生活的真实性,全球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莫里斯在《人类的演变》一著中提出了人类社会经历了觅食,农耕,工业三种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指出在几乎所有的觅食社会中,儿童在早期教育中便被反复灌输分享的价值观,拒绝分享自己的好东西,这在觅食者中间是桩大罪,和自命不凡一样糟糕。

利基的《人类的起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线索,即可以从群体狩猎采集的食物分享生活中寻求人类语言的起源。人类远古祖先的采觅者,在食物分享生活中产生了分享指称的实际需要,解决这种实际需要的最为简便的方式就是利用人人喉咙里都可以发出的声音进行分享的指称标识,这样的情形,使得采觅者们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在长年累月的养成中,逐渐地由叽哩咕噜的生物性叫唤,演变为了清晰的指称性声符,进而生成了人类的口语。采觅者们的喉在喉咙里的位置较低,创造了一个大的音室,咽部在声带之上,能够发出范围广泛的声音。研究者们认为,扩大的咽喉是产生发音完全清晰的语言的关键。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人类婴儿出生时像典型的哺乳动物一样,喉位于喉咙的高处,能同时呼吸和饮水,这是给他们喂奶时所必须的。大约18个月以后,婴儿的喉开始向喉咙的下部移位,在小孩长大到大约14岁的时候,喉到达成年人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喉的位置下移呢?我以为,这正好反映了采觅者的咽喉是指称使用所带来的文化性演变。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详尽地闸明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指称的特质。当我们确立概念是一种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认识的起源就破刃而解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线索链条是,人类认识是由符号指称为源头的文化演化的历史进程铸就的。

人类学家刘易斯·宾福特认为:“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了可能”。指称和抽象是符号的两大特性,指称和抽象造就了人类头脑的认识样式。

什么是抽象?传统教本认为,抽象是一种思维的抽取能力,即抽取事物共同本质的能力。传统教本之见其实是一种误导。传统教本之见完全不了解两个基本原理:一个是指称和抽象的原理。传统教本不懂得符号具有指称和抽象两大特质,人类是凭借符号标识而获得指称和抽象的,离开了符号标识,既没有指称,更没有抽象;另一个是本质的原理。传统教本不懂得本质是概念统摄的赋予,如,当我们用“商品”这个概念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商品的对象时,“商品”这个概念统摄在这里就成为了事物的共相,即事物的共同本质。之所以这样在于,符号指称是一种抽象的标识,具有抽象统摄的容纳。传统教本由于不懂得符号的指称和抽象特质,至今仍生硬地把抽象喻作为抽取,陷在本体论哲学的泥坑里不能自拔。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以语言和图形指称对象,建构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概念和认知。

语言是人类指称和抽象的主体方式。语言通过语词,语句和语篇的方式,进行指称和抽象,生成语词概念、语句概念和语篇概念,构建多层次的语言方式的概念认识。在语言方式的运动中,语词是语言的基本单元,以单词的方式指称对象,生成种种概念单元。语句是语词的组合,以语句的方式指称对象,生成种种组合的概念。语篇是语句的联缀,以语篇的方式指称对象,生成综合的、分析的、论证的、阐述的概念抽象和概念认识。

在视图上则是通过图形和语言的结合,进行对象的指称和抽象,即以图画、文字、数字、图纸、文本、图册、乐谱,影像、雕塑等多种方式,绽出视图和语言联结的指称和抽象。

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知觉和符号指称的联结,这样的联结造就了人类认识的主体方式。这说明了,认识的主体方式,既离不开身体知觉的制作,也离不开符号指称的制作,是两者的合成,缺一不可。对认识的主体方式勘察,需要从身体知觉和符号指称的两个基本方面进行探析。

探析身体知觉。

身体知觉制作和提供经验感知对象。在这样的制作过程中,身体知觉所处的身体性状,时空位置,观察工具,本能机制,个人情结等等的不同和变化,则会制作和提供不同的经验感知对象,进而影响符号指称的认识制作。例如,鲁迅《风波》中的九斤老太,总是抱怨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硬了。九近老太的抱怨对她来说是一种真实的身体知觉的经验感知,但这种真实的经验感知是由九斤老太身体衰老咀嚼功能的退化造成的。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晚年时,总是责怪自己年轻时画的人物的黄色过多,青色和紫色太少,有一次他的一幅画在展览时被弄破了,修补后请他重新着色,竟然比不修补还差,人脸变得青里透紫,让大家大失所望,而列宾本人却非常滿意。其原因在于,列宾晚年时眼睛性状发生了变化,容易进入黄光和红光,却阻碍青光和紫光的进入,造成了与年轻时不同的经验感知。又如,我们的身体处在不同的时空位置,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地球上看月球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在月球上看月亮则是一片寂静的荒漠,获得的是迥然不同的经验感知。再如,借助观察工具,当伽利略把望远镜指向天空,他先是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还发现了木星的4个最大的卫星。借助望远镜的使用,伽利略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宇宙感知图像,现代天文望远镜如哈勃等更使人类的身体知觉扩展到了以光年为单位的更为遥远的星系感知图像。在微观领域,当列克虎文用自己制作的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的显微镜观察一杯雨水时,他发现水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蠕动,而且数量惊人,列文虎克又用显微镜发现了红血球和酵母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此外,本能机制和个人情结的生成,如人们对黑暗和蛇类的本能恐惧,个人对某种情景的触发反应等等,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丛林生活的世世代代生成的本能机制和个人情结的触发。

身体知觉的所处性状不仅会带来不同的经验感知,更会带来指称认识的制作,引动认识的重大变化。此外,人类的身体知觉不仅会在自然之物的经验联结中,制作和提供自然之物的经验感知,还会在概念之物的经验联结中,制作和提供概念之物的经验感知。也就是说,人类身体知觉的经验感知的制作和提供,不仅有自然之物的联结,还有概念之物联结,如同滚雪球那样,以自然之物联结和概念之物联结的双重缠绕,绽出越益增多的指称认识。可以这样说,每一概念之物的创造发明,都给人类的身体知觉带来了新的经验感知,为指称认识的制作敞开越益广阔的天地,推动认识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如工业革命的概念之物创造和科技革命的概念之物创造,都给人类的经验感知进而指称认识带来了新的天地。

不少东西方学者,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的见解并不错,但问题在于,他们不了解经验感知还需获得指称制作,才能完成经验感知到认识。对人类指称认识的探析,涉及到符号类型,概念构造,概念逻辑,实证求取等方方面面。

符号类型方面。总体上说,人类的符号制作和使用,分为声符和图符两个基本类型。其原因是和符号必须具有制作和接收的双重要求,而人类身体器官的喉咙和耳朵,眼睛和肢体正好在声符和图符的制作接收配对上具有满足的条件。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是指称的需要,不同符号的制作和使用产生了不同的指称方式和抽象构造,如文字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数字符号的制作和使用,图形符号的制作和使用,建构了各自不同的指称方式和抽象构造,生成文字系统,数字系统和图形系统的抽象构造和认识运动。在数学领域我们更看到,不同的数学符号的制作和使用造就了不同的数学门类,如正数、负数、分数,指数,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二进制等等的数学符号指称绽出了不同的数学门类。

概念虚构方面。概念有经验对象的直观抽象构造,生成直观概念;有以概念为对象的抽象之抽象构造,生成种种概念虚构;有语词概念、语句概念、语篇概念的构造等等。不同的概念构造生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

概念逻辑方面。概念逻辑是概念运动逻辑方式,包含有效规范和原理机制两个方面。有效规范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集合逻辑等等;原理机制包括概念的生成逻辑、概念的构建逻辑、概念的反馈逻辑,认识样式、创造智能和自我意识的原理等等。

实证求取方面。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以身体知觉为根基的符号指称加入,这样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人类的认识运动必然在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支配下,从感知到认识,从概念虚构到经验实证,求取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实现概念制导的从自然之物利用到概念之物创造的提升。

对身体知觉和符号指称的清理和探析,重在勘察和确定人类的主体方式和认识样式,透彻人类是以怎样的主体方式制作认识的,解开人类的认识之迷。

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方的近现代哲学起源于康德对认识的主体方式的提出。西方哲学承续了康德对认识的主体方式探讨,却对康德的“自在之物”充满质疑,认为“自在之物”是哲学的累赘应予扬弃。缘由在于,哲学传统于世界的一元绝对。

黑格尔那里,世界的一元绝对是“绝对理念”,它既统摄心灵的世界,又统摄自然的世界。而康德那里则是两个绝对,一个是“心灵方式”的先验绝对;另一个是心灵之外的“自在之物”的自在绝对,显然是同传统哲学的一元绝对相悖的。康德认为认识是一种先验主体方式的制作,而“自在之物”提供了经验的刺激材料。至于“自在之物”是一种怎样的原型,是认识不能达到的,其道理是,认识是一种心灵方式的制作样式,不是“自在之物”的原型复制。要求达到“自在之物”的原型复制,无疑是要求扬弃主体的制作样式去求得没有主体制作样式的认识,那是根本不可行的。

以我们的眼睛为例,我们的眼睛是一套感光构造,是通过这套感光构造制作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的。离开了眼睛这套感光构造,物体的形象和色彩都会在我们面前消逝而去,更无以谈论它们的自在原型了。

“自在之物”是否有它的原型呢?一块金属试样,在肉眼下显现的是光洁平滑的银色样式,在显微镜下显现的是麻点般的晶格样式。那么,这两种样式到底那个是这块试样的原型呢?进一步我们把这块金属试样放在熔炉里烧红和融化,所显现的又是一种不同的样式。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自在之物”并没有它的绝对唯一的原型;另一方面说明了,“自在之物”的感知样式和认识样式是和主体性状的构造直接相关的。

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累赘,它确切地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了认识是一种主体方式制作的样式,而不是一种无主体方式制作的客体原型;二是说明了认识,包括感知和认知,都是主体方式对“自在之物”的制作样式。西方哲学之所以心心念念地要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西方哲学在传统的主导上,始终禁锢于一元绝对的迷信,不了解世界自在于它的无限多样,既没有它的终极原型,也没有它的一元绝对,任何终极原型和一元绝对都是观念的赋予,而不是自在的本性。此外,对于客观反映论来说,始终以为感知和认知都是客体原型的复制,不懂得感知样式和认识样式都是主体方式的制作,以为认识就是达到“自在之物”原型所在。中国古代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所主张的就是达到事物的终极所在。

在《圣经》旧约中,摩西曾多次恳请耶和华显现真身,让上帝所眷顾的以色列民众直观上帝,可是对于这么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却给耶和华造成了万般为难,始终不愿显现他的真身,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勉强让摩西看了一眼在山隙间一闪而过的,什么也看不明的黑影。这也难怪,《圣经》的编撰者们深知,一旦耶和华显现了真身,他就成为了一种具体之物,也就不再是集万般于一身的上帝了。同样,“自在之物”一旦显现了它的原型,它也不再是“自在之物”了。耶和华没有他的真身,自在之物没有它的原型,这才是康德认识论的合理內核。

对“自在之物”的剖析,旨在阐明认识并不是客体原型的复制,而是主体方式的制作样式。主体首先通过身体知觉制作客体的感知样式,进而通过符号指称制作客体的认识样式。深入勘察,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认识不能进入“自在之物”的那种并不存在的原型,但是认识可以通过主体制作的认知样式,,把它们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从自然之物的利用上升到概念之物的创造,把“自在之物”的自在方式,转变为概念之物的创造方式。例如,把自然之物的泥土方式,转变为概念之物的陶器创造;把自然之物的石块方式,转变为概念之物的石器创造;把自然之物的铁矿方式,转变为概念之物的铁器创造;把自然之物的硅沙方式,转变为概念之物的芯片创造,等等,等等。而这一切和自在之物的原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认识是否具有可知性和真确性是哲学的长期争辩和质疑?我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把认识放置在一个怎样的人置标准上进行考量。

以自在之物“原型”为人置标准考量,认识既是不可知的,亦是无以达到它的真确性的。

以身体知觉的感知样式和认知样式为人置标准考量,认识是具有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的。

为何在自在之物“原型”的人置标准下,认识会远离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呢?缘由在于:

第一,我们的认识包括感知,始终是一种主体制作的样式。

第二,自在之物本性于无限多样,处在无限多样关系的绽出中,是没有它的绝对原型的。

第三,自在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是通过我们的主体制作而生成的,它使我们永远不可能扬弃认识的主体制作,寻求没有认识主体方式制作的样式的。

那么,为何在身体知觉和指称认知制作的人置标准下,认识具有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呢?

首先,在地球生命意识的数十亿年存续中,生命意识始终以身体知觉制作感知为现实性和真确性的。无论细胞的刺激反应的制作,还是器官的知觉感知的制作,都是以身体知觉的刺激样式和感知样式为现实性和真确性的。

其次,对于人类符号指称的认识样式而言,当它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取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时,它就在高于直观经验的可知性和真确性的根基上,获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更高认知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由此,在认识的可知性和真实性上,哲学应当扬弃以追求自在之物“原型”的人置标准,坚持主体制作样式的人置标准,以此确立认识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认识的主客域定截取。

人类认识在每一时刻都处在主客关系的运作中,无论身体知觉的感知还是符号指称的认知,都是有它们的时空域定范围的。这样的情况决定了,认识的每一制作都是主客域定的截取,每一截取都不是包含一切可能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认识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始终是一种主客域定截取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搞清认识的主客域定截取极为重要:

第一,认识的特质首先在于,认识发生于和生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认识的样式既不是客体的原型,也不是主体的凭空,而是一定的主客关系条件中的制作。

第二,随着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关系的变动,原有主客域定截取所建构的认识就失去它的合理性,将为新的主客域定截取的建构所取代,绽出新的经验感知和指称认识。

第三,一切认识都是有界限的,不是自我绝对的和放之四海皆准的。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

第四,主客域定截取的特质,要求人类头脑的认识样式,要注重不同的主客关系和主客关系的变化,从不同的主客关系和主客关系的变化中,进行认识的主客域定截取,获得认识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