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有没有「活」的感觉,源于人们对材料质地、工艺效果及穿着心理的全方位感受。
把定制的西装放在工厂,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缝制而成已是业内常态,有人认为这样做出来的西装没有「活」的感觉。
究其根源,主要是比对了用手工作坊单独缝制的手工西装,与工业化批量流水线作业生产的机缝西装。
下面从西装的用料、工艺及成品效果引发的心理感受这三点,论述手工西装那「活」的感觉是怎么来的,缘何流水线生产的西装不容易有「活」的感觉。 01
手工西装的面辅料——筋骨活络
手工西装的文案中常有此论调:手工缝制的西装就像人的第二次皮肤。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面料质感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和特征。
西装面料多选用精纺毛料,按其风格和用途可大致分为:秋冬用的克重高面料和春夏用的克重低的面料。两类面料的手感不尽相同:秋冬面料手感以滑糯、挺括、丰满柔软为主;春夏面料则比较重视轻、薄、挺爽和挺括。
手工缝制西装时会尽可能不用或少量使用粘合衬,让面料保持挺括,用手工缝缀的麻衬、毛衬、布衬等做成「骨架」。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面料最原始的质感,由于有衬布支撑,即使面料是平的,也貌似有筋骨支撑一般,随着人的活动,面料仿佛也「活」了过来,显得轻盈而飘逸。
反观工厂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缝制的西装,为了作业的便宜性,一般都会在西装面料里面粘覆一层粘合衬。这样即使在温度差异较大的生产环境下,在不同的机器设备间来回流转,西装面料会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变形。但这也造成了西装面料失去自己的个性,变的僵硬、死板、没有筋骨、缺乏生命力。
02
手工西装的工艺——结构活泛
从工艺的角度上看,手工缝制的西装,在细节上并没有机器缝制的那样规整,但恰恰是这种不规整,让人感觉手工西装显得更加灵动、飘逸、转折自然。当主流产品是以手工缝制为主时,规整的造型和结构更容易赢得人们的青睐,而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规矩死板的西装产品时,人们又会开始追求手工带来的活泛感。
若单纯从手艺的角度上看,手工缝制的西装并没有什么稀奇的,除了裁剪,无非是对西装裁片的组合过程中,需要的熨烫与缝合而已。使用熨斗对面料进行归拔整烫,可以将一块平面的面料,按照人体的造型,凹凸有致,这一点机器也能做到,只是需要借助模具。
手工西装的缝合则是根据西装各部位的要求,运用各种针法,如:藏针法、撩针法、纳针法、三角针法等将裁片缝合在一起。这一点大多数机器也能做到,只是机器在弧型的表现力上略显不足。
比如在手工纳驳头时,一开始就考虑到要让驳头处翻折的更加自然,因此在缝制时,就会手动的让驳头衬与衣身面料直接形成一定程度的弧度,从而让驳头做好后就是翻折的状态,并且几乎无法靠手扳平。
而机器缝制西装的操作台大都是平面的,仍以驳头为例,即便有纳驳头机辅助,缝好后仍需要通过适度熨烫塑型,才能使驳头产生弧度。遇到经验有些欠缺的工人,还会把驳头的翻折线压成死褶,这些细微的变化,消费者多半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但却会感觉到其中的差异。
03
手工西装的感觉——慢工细活
抛开手缝西装与机缝西装因材料和工艺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活」与「不活」之外,客户在面对两类西装时的心情也不一样。机缝西装给人一种快节奏、快时尚的感觉,而手缝西装让这一过程慢了下来。
手工缝的西装会比机器缝制的更细吗?答案是不一定。机器可以将针码调小到0.1毫米,并且匀速缝制,这在手工艺人看来,显然是有难度的。手工缝合的线迹一定比机器缝制的线迹更美观吗?答案也不一定,至少机器缝直线就比手工显得更有优势。
西装无论是手缝还是机缝都需要人的介入,其中的差异并不仅限于生产工具的不同,更体现为两种不同的作业状态。手工一针一针的缝制体现了一种慢节奏的人情味儿,而机器生产则给人一种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手工缝制的西装,会让客户感觉到衣服上温存着人的气息,是一件有温度的西装,而机器缝制的西装,会让客户感觉衣服和人的关系比较疏远,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高压工作环境下的人们,对快节奏工作的抵触,和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
虽然手缝西装有「活」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机缝西装不好,只能说二者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全手工西装也要借助机器完成部分操作。
这两种风格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有些客户就喜欢机缝西装的板正有型,有些客户则喜欢手缝西装的活泛自然,说到底只是各自的追求不同罢了。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