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大论续入《素问》,如同《周礼》以《考工记》代替亡佚的《东官》一样,不仅补充了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运气思想和程式化的推步、天人合一、应时论病,还使《素问》注入了新鲜理论和血液,大大提高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层次,其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七点。
一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系统化。从观测天象授时制历,继而顺时察运,因变以求气,继而以气化胜复论病,最后落实到求属病机治法,每步都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运气以人与天地相应为主旨。大自然的生命依赖天地的能量和资源所滋养,五运六气就是按年序和一年六节候的应见不同而与之协调一致,这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范型,使人能充分利用自然力。
二是提高拓宽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厦的构架,三分阴阳为六气,五运三纪有平、太过与不及,比二分阴阳五行更丰富而有活力。
三是对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的整合创新。气论的发展在春秋时有《管子》精气说,战国时有吕氏春秋《鹖冠子》元气说,之后有气一元论。《天元纪大论》引《太史天元册》说“肇基化元”,元气的一气化经五气为“五气终经天”,之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后有阴阳寒暑,继以生化万物。从元气创世到发展为宇宙世界,五运本体的五气就是元气所化。由此元气论导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人身小宇宙论,这是以五运和六气诸种关系进一步发挥《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的小宇宙论。此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首举。此五运用五行的学说生克规律。但有胜复和一分为三(平、太过、不及)的发展,五行在一年中始于冬至,五运在一年中始于“正月朔月”即大寒。
四是首创气化学说。用气的运动变化阐述万物的生成与演变,特别是五运六气之化之变及六气的升降出入是为气化学说。认为气始而生化,气聚而有形,气散而蕃育,气绝则象变。《五常政大论》称动物为“神机”,称植物为“气立”,人的致病和自然灾害都与各种环节的气化异常有关。五运六气系统论述了五运之胜和不及致五郁为病,又论述了六气为病和十二变之病。 《气交变大论》称:“善言变言化者通神明之理。”气化的升降融进本草,使药性理论突破了性味归经概念而有所发展。
五是提出“病机”的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两次提到“病机”,并序列了病机十九条,把在相应的时间内发病的要害和关键点称之为病机,使认识疾病把握疾病更深透。《黄帝内经》其他论篇只有“病邪”之论,中医在《黄帝内经》后隋代有《巢氏病源》的“病源”,宋代以后才有“病因”称谓,比较起来还是“病机”内涵丰富而深刻。病机后来又扩大到杂病,又有了机理机制的含义并发展成为病机学。
六是对时病有预测性。可预测性是高层次的认知学术,五运六气有其气候的基本规律和周期的把握性。五六相合不仅是框架因素,还是60年大周期的因子。60是一个特殊的数,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曾据60周期预测我国的地震,几次得到验证。气候与疾病有相关性,气候有大小周期性等知识,使“五运六气之应见”可以预测有关时病的发生。逻辑学家汪奠基先生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七篇大论中五运属归纳法,六气来自演绎法。”归纳法产出的事物可预测性较高,这是最实用的,值得深入研究。
七是运气养生扩大了中华养生学特色。养生是培养生气以冀健康长寿。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了“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养生要领:“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寿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这是按节候养生的要言,大有实践价值。
五运六气自从唐代王冰推出以后,历代多次受到质疑,如非《黄帝内经》原文;气候推导概率值得深入研究,准确性有误差;按运气治病有时与辨证论治有抵牾等等。但总的来说,五运六气是大有价值的文化和科学的宝贵遗产,应当深入研究。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1月第29卷第1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