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用中华新韵可以写律诗,填词吗?为什么?
当然是可以的,现在中华诗词学会已经在推行这个工作。很多学诗词的朋友也是从新韵开始入门,规避了古韵押韵、入声与今天生活语言不同的问题。
目前都很认可双轨并行的方式,很多人作诗无非是抒发自己的性情,并不太想深入研究。所以,用什么韵,都是看每个人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一、民国版《中华新韵》的三位主编中华新韵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写,公布于民国三十年十月,也就是1941年。书中介绍到:
查 审音正韵,代有官书,成文声歌,取资统一。民元以来,未遑制定........ 本部特于民国廿九年七月廿六日召集“国语推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议决推定黎锦熙、卢前、魏建功三委员准照国音编订......何为”代有官书“?据查隋朝开国20年,唐朝开国59年 年,宋朝开国77年,元朝开国53年,明朝开国8年,清朝开国75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本朝的韵书。不过这以前的韵书,大多是是《切韵》《唐韵》《平水韵》一脉传承而来(元朝中原音韵不同)。 和《中华新韵》的现代拼音法有很大的不同。
《中华新韵》的编撰也并非空穴来风,三位主编黎锦熙、卢前、魏建功当时音韵学方面的传统文化大师。
黎锦熙在1914年曾经担任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学生中包括谁大家应该能猜到。 1923年,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的国文系教授.1949年,北京刚刚解放,黎锦熙就被主席指定和吴玉章、成仿吾、郭沫若、马叙伦、范文澜、沈雁冰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前身)。
卢前,1922年,17岁的卢前为东南大学录取, 他与唐圭璋、王驾吾三人是吴梅最得意的门生。可惜1951年就因病去世了。吴梅曾说:“余及门中,唐生圭璋之词,卢生冀野之曲,王生驾吾之文,皆可传世行后,得此亦足自豪矣。“
魏建功,在三十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如《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唐宋两系韵书体制之演变》等, 建国后,魏建功主持编纂了 《新华字典》。
书的扉页有”吴敬恒题“字样,吴敬恒应该是吴稚晖。 1919年起,吴稚晖开始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即后来的国语推行委会),他毕生致力于国音统一工作上,奠 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1953年在台湾去世。
二、十八韵部民国版《中华新韵》分了十八的韵部,书中介绍到:
中华新韵,分部十八,各别四声,斟酌古今,权衡文质....十八部有包括:
1.麻部、2.波部、3·歌部、4.皆部、5.支部、6.儿部、7·齐部、8·微部、9.开部、10.模部、11.鱼部、12·侯部、13.豪部、14.寒部、15.痕部、16.唐部、17.庚部、18.东部。 三、2005年版《中华新韵》与《中华通韵》中华诗词学会在200年编撰了新的《中华新韵》,分十四个韵部,
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又制定了《中华通韵》 ,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
一啊:a ia ua、二喔:o,uo、三鹅:e,ie,üe、四衣:i,-i、五乌:u、六迂:ü其实自民国的新韵出现以后,出现过很多版本的新韵,都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老街也写过新韵诗,至于新韵的韵部从来没有特意去学习过。只是用普通话押韵即可,不用查韵书,相对简单多了。
但是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民国、新中国,平水韵一直在诗人手里薪火相传,说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太强。
结束语古韵苦于背诵太难,连古人都常犯落韵的毛病,何况现代人呢。所以新韵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老街一开始作诗,也是用新韵开始入门的。后来我发现欣赏古诗词必须要懂古韵,加上自己作诗也喜欢有古意, 所以后来就坚持不用新韵作诗了。
至于诗友们用什么韵,完全是自己的喜好 。
至今自己作诗仍然需要经常检查韵表,虽然麻烦些,不过也早就习惯了。因为习惯与古韵,所以欣赏诗词的时候, 反而简单了很多。
@老街味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