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的款识作为鉴定陶瓷器重要环节,历来深受陶瓷研究者,鉴定家和收藏家们的重视。前时患腰疾,养病期间有更多的时间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除医学之外精心阅读了许多瓷器鉴赏书籍,对陶瓷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瓷器鉴赏愈发喜爱,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陶瓷款式相片,特别是明代斗彩瓷器款式,初步了解到不同的窑口,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形制均有不同的款式,既是同年代同形制同窑口也有不同的款式,鉴赏时不可偏执一见,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方不止走眼。现转贴一文如下以供加深了解陶瓷款式相关知识。
款识----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我们这里讲的陶瓷器的款识,主要讲能表明器物时代及产地的文字符号,以文字为主,这也是陶瓷器款识自身最多、最重要的方面。有表明制作者姓名,收藏或使用者姓名、作用等的铭文的陶瓷器,当然有更大的历史的、科学的价值,但这种器物相当少,也就不是研究款识的人的研究重点。器物上那些或长或短的诗词文赋,大多作为陶瓷的装饰的内容来加以研究,这前面已讲过,所以也不在款识研究的重点之列。款识作为鉴定陶瓷器重要的一环,历来深受古陶瓷研究学者,鉴定家们的重视,许多代学者都作过深入研究。每本讲鉴定的书都必须花一章的篇幅加以介绍。前几年,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讲款识,名叫《中国古瓷铭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该书内容比较丰富,但很不深入,尤其不能原谅的是该书虽是专讲瓷器铭文的书,可全书竟没有一幅款识铭文的附图,各时代各种款识的特征均是凭空描述,人们读完,仍将是一个款识也不认得,更不会记住、鉴别,犯了研究古陶瓷铭文的大忌--空谈。 近一百多年来,研究古陶瓷的学者一代又一代,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是,必须大量接触实物,观察、研究、比较,方能有所成就,学习、研究古陶瓷款识的鉴别更是如此,必须尽可能多的观察研究各个时代陶瓷器的款识的书体、位置、内容、色泽、排列方式等等特征,以及伤品的破绽,方能有所收益。
一、款识的种类
(一) 年号款 如"永乐年制"、"大清光绪年制"等。我国陶瓷器使用帝王年号款相当早,三国时即有"赤乌十四年"款青瓷器,另外还有西晋的"永安三年",北宋的"熙宁四年"等。元代有一件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更是非常有名的器物。但是,元代及元代以前陶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是偶然的,极其少见,一千来年间仅见几例(当然还可能有新出土、新发现),更未形成定制。我国陶瓷器上正式署帝王年号款从明代永乐朝开始,并从此形成定制,每朝每代相继署用,从未间断,直到清末最后一代皇帝宣统。
(二)干支纪年款 如"丙午年造"、"庚午科置"、"皇明天启丙寅吉旦"等等。此种年款,一经鉴定考证无误,其干支纪年为绝对年代,故有此类年款的古陶瓷器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在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诸多方面,在陶瓷鉴定上,均可作为标型器,鉴定的"标本"、"蓝本"。
(三)斋堂款 如"敦仁堂"、"白玉斋"等。署有斋堂款的瓷器,均为士大夫定烧之家族专用瓷器,亦有作为馈赠,赏赐之用的,多为景德镇所烧,不少即官古器、假官古器,质量大多比较高。斋堂款在明代天启时兴盛起来,清代尤其流行,斋堂名称亦丰富多彩。
(四)赞颂款 这里讲的赞颂款,专指赞颂陶瓷器自身质量精美、工艺高超的款识,如"玉出昆山"、"长春佳器"、"天禄佳器"、"玉石珍宝"等等,多少带有广告意味。此种款识唐代长沙窑、越窑就有,宋代磁州窑等亦有,明代中晚期大大盛行起来,清代亦盛。
(五)吉祥款 陶瓷器上的吉祥语,如福、寿、永保长春、万福攸同,等等。前面一章我们讲纹饰时已经讲到,陶瓷器的吉祥语,秦汉瓦当上已大量出现,如"千秋万岁"、"大吉祥"等。明代从洪武朝起就非常兴盛,明代后期、清代后期更是吉祥款使用的两个顶峰期。
(六)人名数 陶瓷器上之人名款,指制造工匠姓名,或原物主(订烧者)姓名等,如唐代的"丁大刚作瓶大好",宋代的"张家造",元代的"林吉龙制",清代的"陈守贵造"、"若深珍藏"、"九思堂"("九思堂"为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弈环字朴庵的住处,有"九思堂"铭款的瓷器为醇王府订制)。
(七)供养款 宗教徒订烧的专用于供奉神灵的瓷器及供奉祖先的瓷器、其他专用于祭祀活动的瓷器上随款识,内容大多为供养(供奉)人姓名、祭献之神、佛名、器物名、地名、时间、祷词,等等。这类器物不太多,所以供养款也不很多,而且一般供养款都有绝对纪年,有供养款的器自身年代明确。经考证无误的有供养款的瓷器,由于有绝对纪年,所以其科学价值特别高,可作研究、断代的标型器。
(八)花押款 在陶瓷器上刻划描绘的十分特殊的符号(一般在器底),形同古人之"划押"。这些符号的意义谁也说不准,也许就是原绘制者心中也无数,仅是作个有特别标志的记号而已。花押款兴起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乾隆时发展迅速,以后少些。全为民窑器上用。
(九)图记款 在器物上(多在器底)描画一些动物、吉祥物,或图案化的事物,也是一种标记,称为图记款。此种款元代即有出现,盛行于晚明天启到清初康熙时期,以后少见。内容有方胜、兔、银锭、笔、海螺等等。
(十)其他 除前述九种外,陶瓷款识还有一些所见数量少,又不构成一个系列的款识,比如唐家的"官"、"新官"款,明代的"天"字款,及雅、茶、片玉、玩王、偶,等等,这些都将其归入"其他"一类。
二、历代款识述略
先秦陶瓷器上已有款识类东西存在,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秦代的一些建筑用陶上(如城砖),或刻、或印有作坊名、产地名、工匠姓名,这是正式可叫作款识的东西了,或可称之为成熟的陶瓷器款识之始。汉代陶瓷器的款识更较前增多,典型的是汉瓦当上大量的吉祥款如"汉并天下"之类。瓷器上的款识,见有一东汉青瓷罐底刻有"王尊"款,此为我国已知最早的瓷器文字款识。 六朝时期,陶瓷款识多起来,款的书写形式以刻写为主,有极少数用谒彩毛笔书写。款识内容有纪年、产地、人名等,如江苏南京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上,腹部刻写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另见有西晋的青瓷土"元康元年四月十九日作"。 隋代陶瓷款至今所见极少。 唐代的许多大窑,如越窑、长沙窑的产品上,都发现有款识,形式上以谒彩书写为多,内容有纪年、人名、地名,还有带产品广告宣传性质的,如"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小口"是一种瓶的名称)。此时还在越窑青瓷粉盒上,发现有刻写的吉祥款"福寿延长"。 宋代瓷业兴旺,在陶瓷器上留下款识之风也极为盛行,数量较前大增,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刻划、书写,还有模印。内容上有较大发展,品种齐全,有产地作访名,如"张家造"、"李家造";有纪年,如"明道元年巧月造"、"大观政和二年造";有标明器物用途的,如"醉乡酒海"、"清沽美酒"(这二者均写于所谓"梅瓶"腹部,梅瓶为酒具,应叫经瓶为好);有吉祥语,如"金玉满堂"、"河滨遗范"。这"河滨遗范"的意思是说,我国远古先王舜"陶于河滨",而我这器物就是用几千前舜在河滨作陶时遗留下来的"范"(泛指工艺技术,花色品种)作成的,在于夸耀产品历史悠久,技术可靠。。多妙的广告宣传!另还有诗文,等等。元代的款识数量也较多,形式上刻、写、印均有,如印款"枢府"、"大禧"(表明所有者),写诗文、供养款等。为使读者明了供养款的格式内容,现将著名元至正十一年青花瓶上的供养款全文抄录于下,供欣赏:"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器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这时期的款识才真正能为研究、鉴定提供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由于内容太丰富,本书不可能讲得太详尽,只按王朝年代分别择要介绍。
三、明朝款识特征
我国陶瓷器款识,经过几千年发展,到明代成为一种完备的普遍现象,数量众多,官、民窑均大量使用,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发展变化有章可循,是研究、鉴定明代瓷器的重要内容。前人总结的明代款识的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明代款的形式以书写为主,极少刻、印者。 洪武款识 洪武朝瓷器处于元明过渡期,官窑建立晚,许多东西都沿袭元代遗风,如造型、纹饰风格。款识也如此。此时瓷器款识的特征是:迄今未见有正式年号款,虽然七十年代江西玉山县征集到一件青白釉小罐,腹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但此为孤例,且系民窑所产,不是形成定制、定式的年号款,性质同三国、唐、宋的年号款一样。二,民窑器上有较多的吉祥款,文字简约,大多为碗、盘里心草书"福"字,少量草书"寿"字。看得出,明初的款识还深受前代影响。 三,有少量图记款,如花瓣、太极图等。 洪武到永乐门,还有一个短命王朝"建文"。建文朝历时既短,又有大规模争夺皇权的战争,陶瓷生产必然无大作为,更无官窑建成、烧造的记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至今未见有署建文年号的器物。但已发现有写建文年号款瓷器流布于世,乃趋利者作假器以蒙编收藏者,稍有中国历史常识和陶瓷史知识的人,皆可戳穿这一骗局。
永乐款识 永乐朝陶瓷款识的重大突破是,在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正式创烧了帝王年号款,开启后代年号款之先河,款识为"永乐年制"。永乐年号款的特点是:"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坚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其特点为:笔道浑厚圆润,起笔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所以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永乐以后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后世仿永乐者,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及民国皆有。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永乐也有少量图记款。
宣德款识 前文介绍了人们总结出宣德时期款识的特点是"宣德款多",这包涵有几个意思,一是宣德时官民窑器都时兴在器上留下款识,数量多,特别是官窑款,正在兴起之中,用得十分普遍,大大超过永乐。二是款识书写位置多,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宣德年款遍身",器物的任何部位都在书写,不拘一格。三是形式多样。永乐款只有"永乐年制"篆书四字双竖行一种形式,宣德款则有楷书亦有篆书,以楷书为主占绝大部价;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占绝大部分;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坚行;款识形式有毛笔书写(占绝大部分),也有刻写的,等等。宣德款识虽然"多",但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字体道劲有力,笔法大多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个别略显草率不拘,结构不大协调,楷体德宇心上无一横。
宣德款识的上述种种特征,前辈学者孙瀛洲先生有四句歌诀加以总结: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印篆刻暗阳阴,横竖花单双圈无,晋唐小楷最合群。这四句必须分开用,分开理解,因为它们各自说的是一回事。为了识别宣德款识的真伪,学者们详细分析了"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各自的起笔、运笔、落笔特点,字体结构等。最关键的还是孙瀛洲先生介绍的识别真伪款识的方法:"用八倍以上放大镜在强光下照视,凡款色多暗雾而下沉,器身和口里、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谈青色者,具备这三种特征,(釉面)虽无桔皮纹棕眼,也无疑的是精品。"(孙瀛洲《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 读者们已经了解,宣德瓷器历来评价甚高,所以后仿者累代不绝。
仿宣德必然要仿宣德官窑款。仿宣德款,无论是明代、清代康、雍时所仿,还是民国所仿,款色皆涣散浅谈又浮于釉上,字体笔法软硬不均匀,不是过软就是过硬,结体或过于工整或过于草率,更有疏忽者楷体德字心上有一横。近来国内外有经专家充分研究分析真品后仿制宣德瓷器,初看几可乱真,细看仍露一切仿品难以克服的几处仿品特征。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民窑器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成化款识 成化时期的款识,较永乐、宣德时又有所发展,就年号款而言,更渐成熟。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位置比较固定,从宣德时遍身写款的初级形态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请注意,无论官民窑产品,
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有这种款的必是后仿品。成化官窑"大明成化年制"款,色泽浓重深沉,透入胎骨,绝无飘浮感。款外围的圈线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或换个说法,称款字紧靠圈框),但圈框线条不很整齐均匀。款的字体极有特点,孙瀛洲先生概括成歌诀云: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 制字衣横不过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 成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的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繁体字作"")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制字多半是上丰而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腰平的,有点在腰间的。笔划字体确显"肥"的特点。 以上这些款字书法上、色泽上、图框上的种种特征,是鉴定成化真品款识的要点。同样,孙瀛洲先生告诉我们如何仔细观察成化真品:用放大镜在强光下照视,款率上都显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色晦,胎色透微黄或杏黄。而仿品的款字上云膝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涣散,脸色透微黄或白色闪青。(见孙瀛洲《成化官窑瓷器的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历代所仿甚多,明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都仿得不错,仿品款识也颇为精到形似,但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框过大,圈线有的过于工整均匀。再加上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到的一些特征,仿品是可以被识破的。另外,清嘉庆豆青釉青花器底有写"成化年制"四字双行楷体款,字体草率,歪歪斜斜,咸丰黑釉地上刻"成化年制`赠书双行款,字体亦草率,不可同成化款相提并论,连仿都说不上,却有人信以为真,应纠正。成化民窑款甚少,有民窑器署年号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率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亦有歌诀云:天字无拦确为官 字沉云膝浅揭边 康雍仿造虽技巧 一长二短里俱干 。 笔划字体更是"肥"胖典型。 弘治款识 明代官窑瓷器的年号款,成化时已形成定制,字体、书写位置、排列等,都为后代楷模。
紧接成化的弘治朝,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款的特点是:字体清秀,笔道纤细柔和均匀,色泽淡雅稳定,飘逸秀美。 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后见有一种青花楷书"弘治年制"款器,为康熙仿弘治器。正德款识 正德官窑款识与前代成化、弘治稍有不同,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两者比较,又以四字双行占多,这是本朝款识特点之一。款率的青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款识的字体显得略大,结体较为松散,笔道刚劲好似用竹刀书写而成。孙瀛洲先生亦有一首歌诀形象生动地总结出正德款字的特点: 大字横短头非高 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 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参照前文对成化款特征的歌诀,再对比正德款实物,这首歌诀就容易体会,熟记于胸,有助于我们认识、鉴定正德瓷器。 正德年号款还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很特别。其他也有刻于器底者。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 民窑器上较为多的出现"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等吉祥款,"富贵佳器"等赞颂款。 官窑开始仿前代官窑器,并写前代年号款,开后代仿前代官窑。瓷之先例。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拾,愈演愈烈,为今人鉴定添不少麻烦。
嘉靖款识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在书写位置、排列形式上,又多样化起来,有些近似宣德。排列形式上,除作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外,还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在器物肩部的。最主要为写款,也有少量刻款。嘉靖青花年号款字的特征是,字体瘦长,笔划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有刚柔相济之功力。字的结构特点是有大字撇捺平开"大",靖宇立平月上"靖",年字有的为四横年等。青色花泽不甚统一,有浓艳者,有浅谈者,亦有灰暗者。 民窑器上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内容更多。开始出现堂名教,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嘉靖款虽然形式等较前为多,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官、民窑器均写"年制"而不写"年造",凡见"大明嘉靖年造"款器,绝可能为后仿品。
隆庆款识 隆庆朝历时仅六年,官、民窑都不可能生产很多有本朝特色的瓷器,所见隆庆年款的器也少。已见官窑器大多为楷书六字双行"大明隆庆年造"款,也有少量"隆庆年制"四字双行款,"隆庆年造"款。这也构成隆庆年号款的一个特色:多为"年造",少为"年制"。绝大多数位于器底。 隆庆款字的特征是:字体结构庄重严谨,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青花色泽浓重鲜艳。
万历款识 万历朝长达近半个世纪,款识的体式多样,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同样,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等,大有"万历年款满器身"之势。万历款识字体的特征是:字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大字撇短捺长,顿挫有力。万(繁体字)字有草头万,也有羊头万,前者时间较早,后者较晚。禺字的厶自上而下一笔贯通。制字(指繁体)的衣的四、五两笔相连等。一般说来,青花色泽前期较浓艳,与隆庆相似,后期较为灰暗,近晚明特点。 万历的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款如"玉堂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天启、崇祯款识 此两朝为明代末期,社会动荡,朝庭无力用心经营官窑,所以两朝留传至今的官窑很少,官窑款体式也少,一般为楷书六字双行或楷书四字双行,绝大多数写于器底。款识无特别强烈的特征。特别是崇祯时瓷器,已表现出由明向清过渡的性质,兼有两朝特征,款识亦如此,如字体比较工整,笔划较柔弱等。天启、崇恢两朝,天启只六年,两朝瓷器及其款识诸多一致,二者很难明确分开,除有年款者外,遇这时期而难以区分者,统称为"明末"或"晚明"器,或定为"天启到崇祯"。 天启、崇祯时期官窑器所见不多,民窑器却不少。民窑器的款识以赞颂款如"天福佳器",吉祥款如"天下太平"、"金榜题名",斋堂款如"博古斋"、"白玉斋"、"聚贤堂",人名款如"王远选造",图记款如免、盘肠(结)、方胜、银锭、窗棂,等等为主。 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即很多,最多者为宣德、成化,次为弘治、正德、隆庆。这时因整个瓷业不景气,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书写位置随意,如有将"大明成化年制"款书于碗里心者。这种假款易于识别。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