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曾经创造了一个属于门阀政治的辉煌时期,其门阀观念影响了长达六、七世纪的中国历史,对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制度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权产物,主要分为了东汉末年、曹魏与西晋、东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个阶段,这些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政治内涵的演变过程也被后世所探究。
一、 门阀制度的观念及具体表现'门阀制度'是从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门阀制度'包括门阀士族、门阀势族、士族与势族、豪强等具体概念,中国古代中的'门阀制度'主要表现为:按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员;士族免役;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特征是'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门阀观念是门阀政治的产物,但比起门阀政治,其延续性更强,即使阀门政治灭亡后,其残留的门阀观念依旧遗留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古代造成了长期的影响。很多门阀士族出身的文人以自己的门第为荣,虽然门阀最后走向了落魄,但还是有很多门阀士族的后人仍对祖先时期的盛况感到怀念,这种怀念既是为过往的辉煌业绩而骄傲,也是为自己落魄的当下而唏嘘。
门阀观念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主要是门阀观念中又针对中央集权的离心倾向,这种思想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所以被当权者视为门阀士族的对抗。唐太宗曾下令:'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还有高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唐朝时期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改变社会风气,铲除门阀的残余观念,以当世为官进爵为荣誉而非往日的士族身份为荣誉。
(1) 保证社会地位的优越性
门阀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权阶层,在政治上出现了'累世公卿''四世三公'的现象,这也是士族显赫的象征。如:东晋杨佳期祖上'自立门户承籍,江表莫比',前后历经三百年历史,世代都是高官;吴郡陆氏东汉光武帝时期路阴担任尚书令,到了孙吴时期陆逊、陆抗也在朝廷担任要职。
世禄大家的形成大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享受家族荣誉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独特地位,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感到十分的优越,对于庶族、寒族则自持身份,不与往来。
(2) 确保士族血统的纯正
士族之所以一出生就享有特殊的优待,是因为其血统高贵,作为可以世代传承的世禄家族,血统的纯正是士族优越性的体现,所以维持门第等级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维系自己的利益。
(3) 垄断国家的政治
门阀士族大多世代承袭祖先的恩荫,把持朝廷中的官职,具有政治上的特权和独占性,成为了统治阶级中的金字塔尖,而为了保持政治的垄断性,他们需要牢牢抓住手里的权势,不能被人夺走,尤其是被士族视为低贱的庶族与寒族。
从东汉中期开始,就出现了'选士而论族阀阅'的现象,选举政策也由之前'举人贡士,或起吠亩,不系阀阅'的公平选举转变成了'以族举德,以位为贤'的门第选举政策。
二、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体现门阀士族讲究门第,不愿与寒门为伍,政治地位和出身的门第有关,壁垒森严,即使是皇帝也没办法改变这种思想。宋孝武帝时期,路太后的兄长被士族名门公子言语侮辱,路太后想要皇帝讨回公道,但是宋孝武帝却说:'琼之年少无事,诣主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此加罪乎。'
门第之见作为门阀士族享受特权的原因,受到门阀士族的拥护,对于士族传承来说,谱牒的修撰是重要的事情,通过谱牒可以一窥祖上的风光,也能证明其门阀士族的正统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寒门的子弟不受士族子弟待见的原因,没有底蕴和祖上的威望,其势力弱小,底蕴更是单薄。
士族大家为了显示其门第的优越性,对于婚姻更是谨慎严谨,混淆士族和庶族等级界限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门阀盛行的时期,实际上中国古代门阀士族规定士庶之间不得通婚,他们的婚姻对象都是按照自家门第选择的,门当户对是当时婚姻的选择标准。
皇室成员的婚姻对象也通常从名门世家中挑选,可以说世家大族之间往往是互通姻缘,关系错综复杂的,他们通过联姻形成了属于世家的大型关系网络,所以士族大家的势力一度威胁到了统治根基。
三、 门阀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门阀制度的萌芽出现在东汉末期,这个时候选官注重门第家世,首先要看的就是族姓阀阅,祖上建立过功业,出自名门大家的后人会受到政治上的优待,世家大族也与朝中的各个政治集团关系密切,在州、郡的势力更是呈现垄断的趋势。但是当时皇权势力比较大,所以士族对于官员的任用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并不是所有士族出身的子弟都可以在朝廷担任要职,而且出身庶族、寒族的的子弟只有自身能力出众,才学过人也有机会出人头地。
由于各种因素世家大族不能够直接选取本族子弟担任朝廷官员,所以形成了门生故吏的政治关系网,东汉时期选官主要通过察举和辟除两个途径,而世家大族因其雄厚的政治力量而控制了这两个途径,但是被举官员大多出自其他家族,所以出现了以世家大族为中心,众多门客故吏维护的政治格局。
世家之所以操控察举,更多是为了提升自身实力,被举着的品德和才华对于士族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士人为了进朝为官,纷纷依附于名门世家成为'门生',其实就是建立名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东汉地方的高级长官可自行辟除下属撰吏,被辟除者任用后与举着形成从属关系,这被称为'故吏'。这个时期门生与宗师,故吏与举主虽然只是私恩关系,但却如同君臣父子一般,有着严格的宗法规则,门生故吏的政治党群关系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集体。
曹魏、西晋是门阀制度形成的初步时期,其政治内容主要表现为:世家大族的势力显著提高,曹魏时期创九品官人法,西晋出现了'二品系资',在这样的选官制度下,门阀制度形成了按家族血缘关系来选官。
中央政府选用官员根据中正的'品状'来定,是由世家大地主的代表,曹丕时期的尚书陈郡提出的推行九品官人法的方案,主要内容是:以世家大族为各州郡的州都与大中正、中正,负责帮助中央政府搜集人才,各州大中正与各郡中正根据管区内人物的品行,定为上上,上中,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考定品味,原本是想'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但实际上由于各州郡大小中正皆为世家大族担任,所以确定品味的过程也被世家大族的操控,导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世家大族操控了选官的主要途径。
九品官人法对于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父兄任制和世官世禄制,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却采用了独特的门阀制度选取官员,九品中正制度原先是为了将官员任用的权利把握在朝廷手中,抵制世家大族的结党风气,但由于土地所有制度的发展,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提高,战乱又导致皇权衰微,所以九品中正制度不再公正,从而沦为世家大族的工具。
而西晋时期实行的'二品系资'更是公开优待高官显贵,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一方面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势族子弟由于朝堂有人,更容易获得上品的评定,从而获得更快升迁官职的资格,这批子弟的成功后又继续提拔下任势族子弟,形成循环,反之官员低品者的子弟也往往被评定为下品,久而久之所谓评定人品的'品状'变成了评定家族出身,社会等级被固定,出身基本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
另一方面这种门阀制度的腐恶程度相比于东汉末年的门生故吏更进了一步,形成了选官选取本士族子弟,官职高低依据家族血缘亲近程度区分的门阀制度,出自'寒门'的子弟即使才华再出众,也只能沦为陪衬和牺牲品难以出头。
东晋时期可以说是门阀制度的鼎盛与变异时期,这个时期选官制度延续了曹魏和西晋的做法,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由于世家大族在选官权上面达到了顶峰状态,权利大大提高,所以东晋门阀制度有着特殊的变异,东晋由世家大族与皇权共同治理,可以说东晋的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形态,是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平衡运动的产物。
东晋继承了曹魏、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品的评定由西晋的'二品系资'开始重视家族出身到演化为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区别高低,官员的德行与才华早已不再考虑之列。社会风气方面有着'士庶之际,实自天割'的说法,士庶界限森严,难以逾越。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与皇权共治,是由于东晋门阀制度的特殊内涵,主要分为三方面的原因:
1. 东晋皇室没有取得地位的法统和实力,没有拥有足够控制士族的力量,司马睿在'八王之乱'后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士族都没有将他看在眼里。
2. 两晋之际遭遇胡羯侵犯,西晋宗室死伤惨重,唯有司马睿具有继承皇位的条件,南北士族的实力达不到自立门户的状态,只好各自退让维持现状的平衡。
3. 皇权与士族政治冲突过后的现实结果,司马睿作为东晋的统治者自然不愿意受到士族的约束,但碍于十足的强大实力不能闹翻,只好发挥皇权的威力限制士族,此后保持士族与皇权共治的格局,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
东晋门阀制度的弊病就是世家大族之间相互争夺政治的主导权,在政治目标上难以做到内部的统一与团结;而选官制度摒弃了德才作为选拔标准,完全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门阀士族的高低作为选拔标准,导致大批次的等士族寒门地主进入政治的权利中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东晋制度的转折出现在淝水之战后,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的势力,卢循、孙恩等人以道术聚众起事,最终用武力摧毁了东晋的门阀制度。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渐渐走向了衰败,一方面世家大族在官吏任用上的特权逐渐减弱,选官由之前注重出身到开始注重德才,庶族和寒族在朝廷中的官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士庶森严的界限也逐渐被打破,长期存在的士族特权开始消失;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士族不再与皇权共治,恢复了中国古代长期维持的政治格局。
南北朝时期,寒族和庶族主要是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本身想要改变命运,不愿意受士族的排斥和压迫,统治者也想要限制士族势力,于是二者一拍即合,寒族的势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寒族想要获得势力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担任掌握兵权的将帅,南朝的皇帝和将帅大多出身自寒门领过兵打过仗;第二条途径是掌管机要,在中央是中书通事舍人,此官职品阶不高,但在南北朝时期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所以一时间炙手可热,而这个职位大多由寒族担任,当时流传着'宁拒至尊赦,不可违舍人命'的说法。
南北朝的君主吸取了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了皇权的教训,所以在地方让寒族担任典签,控制担任州镇军政长官的士族子弟,典签虽然官职不大但却手握重权,因此当时传闻'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也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以及门阀士族的衰败。
从东晋孝武帝时期,皇权就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实力,刘裕建宋是以军权夺得天下,所以不同于之前的司马睿需要士族扶持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所以士族势力不复往日的辉煌。到了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虽然影响力还在,但不可能再出现东晋时期士族和皇权共治的局面了,而经过梁武帝的改革士族彻底成为了摆设,寒族与庶族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利。
隋唐时期门阀制度最终走向了终结,选官方面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士族对于选任官员的干涉途径,寒族子弟可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官,而门阀制度背后的世家大族也只剩下了名望并无实际权力,社会地位虽然比较高,但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已经失去了,门阀制度最终消失在唐末时期。
世家大族在隋唐时期已经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其残余的势力主要表现在社会观念方面,陈寅恪说:'唐时人们对士庶的认识是以'礼法门风'为分界,不用'高官厚禄'来判断。'没有了以门第阀阅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世家大族与皇权共治的局面,中国古代政治格局恢复了常态。
四、 门阀世家大族与皇权的抗争及影响汉晋南朝时期, 豪强地主阶级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特权, 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上的主要势力团体,在门阀制度演变下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相互结党营私形成利益体,利用其权力不断扩展士族势力,但最终因皇权加强、寒族崛起和自身的腐朽而走向了没落。
东汉初期皇帝大多与豪强大族联姻从而获得更多势力的支持,但也因此导致外戚干政,严重阻碍了皇权的发展,于是皇帝为了争夺权力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宫廷政变,所以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争斗不休。到了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根深蒂固,统治者难以抑制,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统治的局面,士族在政治和经济上拥有特权,并且社会地位很高。
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建立,九品中正制成为新的选官制度,虽然初衷是为了选拔德才兼备之人,但却被沦为势力庞大士族的工具,让朝廷中的上品官员皆出自士族子弟,寒族庶族只能屈居士族之下,这个时候世家大族的势力直逼皇权,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
东晋时期由于战争和内乱,皇权实力大大降低,司马睿更是需要世家大族的扶持才能确保皇权的稳固,所以这也是世家大族发展的辉煌期,士族的势力达到皇权不得不妥协,最终世家大族与皇权共治天下,社会上的士庶界限也非常严格,庶族、寒族子弟再难有出头之日。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皇权实力得到了恢复,皇帝也不需要依靠士族的支持,所以结束了东晋时期与世家大族共治的局面,与此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也在被皇帝一点点削弱,逐渐丧失了士族在选任官员和免役上的特权。寒族的崛起更是将之前的士庶界限打破,得到了皇帝支持的庶族与寒族快速崛起,威胁到了士族的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度的取消更是标志着门阀时代的终结,从此世家大族再也无法向朝廷输送本族子弟,也逐渐丧失了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虽然在社会观念上面仍旧有着不小的影响,但是科举制的出现也渐渐打破了士族的名望,庶族地主阶级、寒门子弟迅速崛起,将士族打入了低谷,世家大族最终被皇权打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门阀制度的政治经济特征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因而南北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士族作为门阀制度的受益人一味扩大自身实力,不顾及阶级冲突,庶族、寒族被排斥在朝堂之外,社会风气方面士族设定了严格的士庶界限,让庶族地主阶级和底层寒门怨声载道,引发了社会的动乱,士族经济上奢靡、政治上腐朽也导致了国家出现许多问题。
门阀制度虽然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但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在经济方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动荡的局势下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显;而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士族地主移民来到南方立国创业,使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2.民族关系上,世家大族的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3.思想艺术方面,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所以东晋南朝时期的哲学、文学、书法、绘画成就较多,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结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6、7个世纪,从汉朝末期出现萌芽,经历曹魏、西晋和东晋时期走向了辉煌之路,其势力最大时世家大族与皇帝统治天下,朝堂一眼望去皆是士族子弟,可以说门阀制度在历史上是独特的存在,它不符合中国历史政治格局的常态,但却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极为夺目。
虽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的建立、寒族崛起以及皇权势力的提升,士族逐渐走向了衰亡,但其传奇的经历依旧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门阀制度在唐末时期彻底消失,但其社会观念依旧影响了无数人,也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