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易筋经习练总则
易筋经每势皆为桩功,不可理解为完全是动功。每一桩势皆分为左势与右势。以足为准,左足在前练的是左侧经筋,为左势;右足在前练的是右侧经筋,为右势。即使正立的各桩势也分为左势与右势。
易筋经各桩势的共同要点是头领身松。头领,用头领周身。站桩时,用头之领劲把全身领起,领劲要达足跟,整个身体仿佛吊起来一样。身松,身体要放松,自然下坠,不用支撑力。只有放松得好,头领之劲才能到达足跟。头领时胸部隔肌最容易紧张,放松心口窝使隔肌放松,周身也容易放松,重心自然下降。
心要宁静而深邃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多读《洗髓经》《道德经》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为易筋经修炼之心法。
第二节:易筋经调息方法
易筋经的呼吸法是中华武术运动的气息调节方法之一,是以养气和练气为基础,一般是深长、细匀的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
习练者首先要培养深长舒缓的腹式呼吸习惯,通过腹式呼吸习惯的养成,可提升修炼者的心静、体松、气固、神凝的身心修养。在整个练习过程中主要用鼻呼吸、呼吸量不足时也可辅以口腔一同呼吸,呼吸时不要受动作的影响而紧张勉强,甚至憋气,应力求自然通畅,配合正确的呼吸。通过动作和呼吸的相结合,可起到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增加内劲、以气催力、按摩内脏、消除淤血、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易筋经中的调息方法如下几个方面 : 1、以鼻子呼吸为主,兼以嘴巴呼气为辅。 2、气要细、慢、长、匀。这是长呼吸。长呼吸有别于深呼吸;深呼吸是瞬间吸满,长呼吸是慢慢吸满。 3、长呼吸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强肺活量,二是能让底气充沛。 4、呼吸时初步练习不可过分追求“意念”,认真呼吸就行了。
第三节:易筋经修炼基本步型
易筋经中有几种基本步型。基本步型是指在易筋经的练习过程中,站立的位置、姿势及脚步形状。易筋经的基本步型主要有三种:弓步、丁步和马步。每一种站法都是练习易筋经的最基本姿势,与基本手型配合,再加之身体动作,才生成了变化多端的十二势。练习者一定要按标准练习每一种步型。
第一种基本步型:弓步 弓步,俗称弓箭步,两腿前后分开,间距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前腿屈膝前弓,斜向地面,膝与脚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后腿挺膝伸直,脚尖微内口,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挺胸、塌腰、沉髋;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如图)。注意,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
第一种基本步型:丁步
双脚并步站立,左右分开,间距10~20厘米。两腿屈膝下蹲,前腿脚跟提起,脚尖着地,虚点地面,置于后脚足弓处;后腿全脚掌着地踏实(如图)。左脚脚跟抬起时,脚尖点地,虚靠于右脚脚踝内侧,靠右腿支撑体重,反之亦然。丁步利用身体重心的变化,经常作为过渡动作出现。
第三种基本步型:马步
在影视剧作品中,很多练习武术的人都是由蹲马步开始的。马步也是易筋经的基本步型之一。马步能够增强人体稳定性和平衡力,进而达到调节练习者的精、气、神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功之一。练习马步两脚分开站立,间距约为本人脚长的2~3倍,脚尖向前,屈膝半蹲,大腿略高于水平(如图)。
第四节:六式易筋经修炼法要
六式易筋经是整个易筋洗髓功法中最基础的一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历来推崇“化繁为简”,十二式易筋经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缩影,而精华六式易筋经又是从十二式易筋经和八段锦中演化出来的精髓。化繁为简,也是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智慧。看似简简单单的六个动作,采用站式动功,简单易学,坚持习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入定预备式
每天清晨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场所,面向东方,迎着旭日东升,自然站立,双手自然环抱于小腹丹田处,调整呼吸,全身从头到脚逐节放松,全身不用任何的拙力,采用腹式呼吸,也就是呼吸匀深细长,使自己的意念集中在下丹田,静气凝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使大脑处于一种似觉未觉得安静状态,无我无为,此为入定预备式。
待入定约8分钟或者10分钟后,可逐式进行习练,练习第一式如果自我感觉已经很纯熟,可以继续练习第二式,以此类推,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一式:蟠龙探海式
第一式叫做蟠龙探海,所谓蟠龙,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龙,蟠龙是第一式的形象比喻,探海这两个字是第一式的动作要领。'探海'为武术功架之一,分为'前探海'跟'后探海'。这里指的是前探海,也就是上身随着胳膊的牵引逐渐前倾俯身。
【功法步骤】 1、立身中正,百会上领,下颌微收,全身放松,身心入静,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双臂上抬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远端伸展,气贯双掌,力达指尖; 4、翻掌,百会穴上方十指交叉,再翻掌上推,双臂伸直,静立10秒钟; 5、腰胯放松,缓缓向前折腰,双腿绷直,双掌探地,持续10秒钟; 6、收功,左脚收回。双手从百会穴向两侧划弧下落体侧,重复三次。
【功法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具体行功时,双臂从身体两侧向上高举过头顶,十指交叉翻掌向上托天,一节一节逐节拉抻我们的脊柱;这一式中的两掌上举,可牵拉手臂上的4条经脉,主要是手臂内侧的手三阴经,即肺经、心经和心包经以及身体大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接下来放松腰胯,向前慢慢俯腰,双腿保持绷紧,然后双掌贴地,保持9~18个自然呼吸。当缓缓向前俯腰,双腿绷直时,就有效牵拉身体后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掌管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同时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
所以这一式可以很快的打通膀胱经,所谓“打通”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谁给膀胱经能量呢,主要是靠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强了膀胱经的需求,也就激发了肾脏的供应潜能。
第二式:弯弓射雕式
第二式叫做弯弓射雕。所谓的弯弓,是肢体动作的形象比喻,也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做是一张箭在弦上,逐渐拉满的弓。这里的弓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双腿要弓步,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的脊柱要呈现弓形。 第二层脊柱呈现弓形,也就是我们的脊柱要适当左右弯曲,通过锻炼脊柱的弯曲度,来增强脊柱的柔韧性和身体的平衡能力,疏通两侧的肝经和胆经。
在脊柱弯曲的时候,要做到外三合。也就是肩与胯合,是指两肩两胯在一个起落中,四点同时发劲。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练习外三合时,只要肩与胯合好,其他两合也就不自觉地完成了。在练习弯弓射雕动作时,我们的肩、胯、肘、膝在同一平面上,就好像我们的身体趴在一面玻璃上,这样才能有效的拉伸身体两侧的胆经。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决断,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
【功法】 1、立身中正,百会上领,下颌微收,全身放松,身心入静,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双臂上抬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远端伸展,气贯双掌,力达指尖; 4、翻掌,百会穴上方十指交叉,翻掌上推,双臂伸直,静立10秒钟; 5、双臂伸直随上身向右旋转脊椎,下身不动保持中正,静立5秒钟; 6、双掌缓慢落至右侧腰胯间,翻掌,手心向上; 7、同时,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大步,成左弓步,右腿蹬地,上身保持正直; 8、同时,把右腰间双掌,顺势向身体左侧划弧推出,掌心向外,双目视双掌心;肩、胯、肘、膝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持续10秒钟。 9、左腿慢慢收回,相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
【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这一式中的弯弓射雕,分为左弯弓和右弯弓两个动作。弓步有利于放松疲劳的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的敏感度和弹性,同时也可预防关节肌腱老化等疾病。 弓步要领:以左弓步为例;左脚向前一大步(约为自身脚长的4~5倍)。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膝不过脚尖;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斜前方。双脚全脚着地,前腿弓,后腿绷。两脚分别在一条纵线的两侧。弓左腿为左弓步;弓右腿为右弓步。弓步时,若两脚距离太窄,踩在一条直线上,或前后交叉绕步,造成“走钢丝”、“扭麻花”,身体歪扭,摇晃。
上半身的肢体弯曲可以有效的牵引到足少阳胆经。胆经从脚部开始,沿着大腿外侧一直向上,直至头部。《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决断,还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由于正气对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
胆贮藏、排泄胆汁,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如果胆经不通,则容易出现头痛,额痛,目眩,或者经气运行不顺,导致出现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等。所以胆经不通畅的人,可以多习练这一式。
第三式:太虚拔阴式
何为“太虚”?这个词境很大,“太虚”又称之为“大虚”。道大而虚静,简称“太虚”。所谓“太虚”就是老子、庄子所说的“道”。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也就是说太虚即气,气化万物。清代的魏源也说过:'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也就是洗涤人心化为天心,可以和天地同寿。
“拔阴”是拨阴取阳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讲:在天地形成之前,本是一片混沌,后来阳气上升成为天,阴气下降成为地。人也是如天地一般。母体的婴儿基本上是处在混沌状态中,等出生之后,于是“天地分开”,阴阳分开。清轻上浮者为天为阳,重浊下凝者为地为阴。人到了一定年龄,阳虚阴凝。阴寒主凝,正如水遇寒冷就要结冰,同样,在满是阴寒之气的身体里,运化必然放慢,各种凝结也都产生了。
没有阳光和温暖,这些阴寒的凝结只能越结越大,最后全身都凝结成阴冷的一块,人就死亡。所以要想获得健康长寿,就要坚持积存阳气,消除阴气。把身上所有的阴气排出去,阳气足了身体自然健康。“积累阳光、驱除阴气”就是拔阴取阳。
【功法】 1、立身中正,百会上领,下颌微收,全身放松,身心入静,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双臂上抬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远端伸展,气贯双掌,力达指尖; 4、翻掌,百会穴上方十指交叉,翻掌上推,双臂伸直,静立10秒钟; 5、同时,脚跟微起,重力放在前脚掌,待双臂上推至极限时,臀部微下坐,脊柱拉长,目视前方,静立10秒钟; 6、双掌交叉慢慢下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上,脚跟着地。调息片刻;再次翻掌向上重复上述动作。 7、收功时,双手在百会穴上方向身体两侧划弧下落,同时缓缓呼气,双腿并拢。
【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这一式练习就能起到拔除阴气,积累阳气的作用。在功态中,首先要冥心静气,使心神不妄动,气沉丹田,双掌在百会穴上方十指交叉,向上推出。撑起双臂,带动脊柱一节一节向上拔起,这叫抻筋拔骨。脊柱与督脉有关,在背部正中,正好是督脉的位置;督脉即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督脉振奋阳气旺,全身则旺。待脊柱上拔的同时,稍微屈膝,臀部有下坐之势,上下产生一个争力,牵拉我们的腰椎部位。“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所以“腰为主宰”。腰部是督脉及膀胱经所循经之地,牵拉腰椎能疏通督脉,固肾益精,培补元气。
第三臀部下坐同时,身体重心放脚掌部位,脚后跟保持虚空状态,脚跟虚空这个动作可以加强人体排浊阴的能力。肾经起于脚前掌涌泉穴, 脚掌着力,可启发肾经之气。人体的阴跷、阳跷都起于脚跟中,阳跷贯穿所有阳经,阴跷脉贯穿所有的阴经,所以这两条经脉对调节阴阳的平衡至关重要。李时珍说:“跷脉动,诸脉通”,脚跟抬起、落地可发动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气机,促使十二经络的运行。
第四式:天圆地达式
天圆地达这一式是中国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日月星等天体在内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的田野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周而复始。
天圆地达中的“达”有通达之意。天为阳,地为阴;天为主,地为顺。地要顺应天,两者相互感应。中国古人认为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的特点,动为阳、静为阴,故而'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地达”则表示大地却承载着万物,静止稳定。
在功态上来讲,'天圆地达'通过地气上升,阳气下降, 从而达到阴阳二起在丹田交融的状态。按照人体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环模式不断加强人体自身的能量。从易经卦象上来讲,'天圆'体现出变动,灵活,给与的意思,就是'乾'卦,而'地达' 则体现承载,稳定静止不动,就是'坤'卦。整个“天圆地达”的核心思想是心性上要圆融,命身上才能通达。
【功法】 1、立身中正,百会上领,下颌微收,全身放松,身心入静,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双臂上抬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远端伸展,气贯双掌,力达指尖; 4、双手向后护腰,大拇指朝前,自然向外扩胸,下巴勾天,带动脊柱后仰; 5、双腿向后弯折,身体呈C字状,双眼尽量瞧向后方地面;保持10秒钟; 6、 缓缓站起,身体恢复直立状态,调息片刻,继续重复上述动作。 7、收功时,双臂沿着体侧向上方划弧平展,掌心向下,然后缓缓下落至体侧,双脚并立。
【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这一式在具体习练时,首先要做到心静如水,呼吸要缓慢,下巴勾天,腰髋部挺起,上体后仰,牵拉身前的任脉附近经脉和骨盆的经脉以及肌肉,缓缓向后下腰,直至头朝下,趋向地面,手头和脚的距离尽可能地靠近,下腰又叫下桥,也就是身体弯曲,像一座拱桥。人体骨盆即为“地”之所在。
骨盆是人体藏污纳垢的地方,大量的神经末梢和静脉血管都导入了骨盆中,生命器官的全部主要经络都经过这个区域。所以骨盆经络畅通,可以大大加强生殖器官和周围的复杂的脉络和穴位的功能。同时,在练习下腰的过程之中,则是因为腰部处于绷紧的状态下,这个时候就会不断地锻炼腰部上的肌肉,使多余的赘肉能够有效消耗,并且使得腰部力量更加地扎实。
注意一点,身体往后下腰的时候,第一要足够的缓慢,第二要量力而行。在练习之前把身后尖锐的物品移走,也可以在脚下放一层软垫,有一个防护保护措施。下腰可以有效地锻炼腰部的力量;也可以防治腰部疾病,免受疾病的困扰。目前在临床医学上有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其腰部的原因。如,腰部颈椎病、腹部疼痛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都是因为其腰部太僵硬了,以至于很容易使得腰部受伤,从而导致患有某一些不良的腰部疾病。
第五式:乾吸坤吐式
何为“乾吸坤吐”?就是吸气升乾,呼气降坤。人体呼吸要通过胸腔和腹腔,就胸腹而言,胸为阳,腹为阴,胸腹开合运化就是阴阳乾坤循环之道。人身体的前胸腹部是人的阴面,主一身之阴脉,即任脉;人体的后脊背为阳面,主一身之阳脉,即督脉。这就是任督二脉。任督二脉为人体阴阳升降循环路线,上下四肢为旁路阴阳、交通往来之路径。
单就气机升降的协同来说,当人体深深吸气时,胸部外扩,腹部膨胀,清气进入体内,这个时候人体横膈肌下降;当人体深深呼气时,腹部凹陷,浊气排出体外,但此时横膈肌上升。古人将人体呼吸时腹肌的收缩扩张对丹田、经脉的激荡作用,称之为内呼吸。口鼻呼吸称之为外呼吸。外呼吸和内呼吸就出现了这样的关系:吸气时后天之气降,但先天之气升;呼气时后天之气升,但先天之气降。这叫“吸气升乾,呼气降坤”。
柳华阳曾经说过:外气降,内气则升。外气升,则内气降。说的都是这种内外呼吸的升降关系。当呼气时,人体内在气机便处于“开”的态势;当吸气时,人体内在气机便处于“合”的态势。这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吸气升乾时,虽然要专注于“内气上升”,但同时也要稍微留意下降;在呼气降坤时,虽然要专注于“内气下降”,但同时也要轻轻留意上升。以鼻子缓缓吸气和缓缓呼气。即以后天之外呼吸,引动培育先天元阳之气。
【功法】 1、立身中正,百会穴上领,下颌微收含虚,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一步,与肩同宽。舌尖微抵上腭,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下巴似贴胸,缓缓吸气,颈项带动头一起向身体左侧旋转,左耳似贴肩; 4、继续向后旋转,颈项和头回到中央,向后远端仰伸,同时眼睛看头顶的天花板;静立几秒钟; 5、呼气,头随颈项向右旋转,右耳似贴肩,下巴似贴胸;一呼一吸,头随颈项旋转360度; 6、一圈之后,从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 7、收功时,抬头,身体正直,双臂从内到外划弧,掌心向下,落至体侧。
【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从功态上来讲,此式主要锻炼的都是我们的颈椎部位。以颈椎为轴,做整个360度的圆周运动。通过颈椎的一仰一俯,一上一下,可以锻炼我们的颈椎上节,振奋阳气。
注意事项: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做到不要耸肩,肩要放平。同时在颈项带动头旋转的时候,两肩不要跟着旋转。
第六式:左右探尾式
这一式中的探尾,尾指的是尾闾穴(尾椎处),主要是通过颈椎上节的左右充分扭转,让脖颈大椎穴更加的灵活。
在功法中,尾椎与大椎穴的配合非常重要。一个身体僵硬的人,双肩是不展的,如果双肩的肩井穴不开,肩背的筋肉都是死的,大脑接受的外界刺激,一到大椎穴的位置就淤堵了,导致信息传导不下去。
如果一个人的脖子比较僵硬,气的正常循环肯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的脖子大椎在很多时候就好像腰椎。腰不活就没有力气,全身笨拙;若脖子大椎不活,整个人就缺少灵动。
【功法】 1、立身中正,百会上领,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2、左脚向身体左侧迈开一步,与肩同宽。口唇微闭,细长呼吸; 3、缓缓吸气,头随颈项逐渐向身体左后方扭转,眼睛余光看尾椎骨,保持10秒钟; 4、头部回正,再向右侧反方向做一遍上述动作,保持10秒钟; 5、收功时,双臂向体侧平展,掌心向下,再回落至体侧,双脚并立。
【解析】重复上述动作做四遍。 第六式的呼吸遵循深呼吸的原则。用鼻吸鼻呼法,缓缓的吸一口气,一吸到底,吸到下丹田部位开始闭气,同时转动脖子慢慢看向身后的尾椎部位,眼睛关注尾椎。也就是尾椎和大椎要上下相应。
闭气时,下颌微微内收,无须意守,只是关注我们的尾椎部位即可。闭气时间以个人耐受力为限,一般初学者十秒至二十秒就行了,不要强求延长时间。当自我感觉闭不住气时,开始缓缓呼气,呼气时,脖子缓缓的向前扭转,恢复到立身中正状态。然后,再用鼻吸气,进行下一个循环。
呼吸的方法是鼻吸气--闭气--呼气,反复进行。(备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初级习练,不需要闭气,呼吸做到深沉缓细就可以。)
第六式锻炼我们的颈椎部位动作,主要是对颈、肩部肌肉的调节,预防眼、颈、肩疾病,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用脑疲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正常的脊柱生理曲度并减轻颈椎病。特别适合那些经常坐办公室不活动的白领们。往后瞧的转头动作,可刺激颈部“大椎穴”。通畅诸经,振奋一身之阳气,快速恢复体力。
收势动作
【动作】:
动作一: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上体缓缓直立;同时,两臂伸直外展成侧,掌心向上,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动作二:松肩,屈肘,两臂内收,两掌经头、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重复一至二动3遍。 两臂放松还原,自然垂于体侧;左脚收回,并拢站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解析】: 收势是整套功法中的最后一个动作,虽然动作比较简单,但却起着重要的收功、放松作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总体上看,收势中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是很重要的,双手上举时吸气,下按时吐气,尽量使呼吸做到深长匀细。同时,保持心理活动的平静,维持全身的松柔状态。
第五节:易筋经修炼三阶段
第一阶段:调形
顾名思义,练习任何一种功夫一定是先要明其形,然后才能晓其意,所以刚开始练习易筋经也是这样,要先把动作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全熟悉,同时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转换做到圆活自然,舒展大方,并不断的修正和调整自己在动作方面的错误,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初学时就一定要把动作尽量做到规范、准确、舒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引道路毫无流滞,从而为以后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调形的第一阶段属于熟悉动作的阶段,所以在呼吸上不妨采取顺其自然的状态,当动作完全熟悉后就自然过度到第二阶段的练习。
第二阶段:调气
在第一阶段动作熟悉的基础上,就要开始注意呼吸的练习和配合,呼吸的要领在前文已经说过,兹不赘述,这里所说的调气主要是指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呼吸既要吐如落雁,纳如飞鸿,同时又要与动作完美统一,达到形气合一的最佳境界;
第三阶段:调意
由前两阶段的练习,接下来的阶段就要从调意入手,调意的要领说起来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一“静”字足以蔽之,人身四肢百骸悉听与意,意散则气散,所以调意对于练习易筋经非常重要,在练功时要将精神高度集中,气势合一,达到“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形与气与意浑然一片,达到形神俱妙的最佳练功状态,其效果自然就会不期而至;不是用意念,意散则气散。精神高度集中,气势合一,达到“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形与气与意浑然一片,达到形神俱妙的最佳练功状态,其效果自然就会不期而至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在练习这套功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专业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去学习指正,因为专业导师可以根据修者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分段教学。手把手、面对面,师傅领进门,能更快的入门。千万不要自我闭门摸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性靠自悟,命赖师传”——性功的成败与个人的慧根有很大关联,而命功修炼,要想取得效果,除了自己勤学苦炼,必须要有经验的明师口传心授,指出窍要才行。
明师很重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同修刚开始练功觉得有效果,练着练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问题出在功夫在传承中失真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功法的支离破碎,关键的技术和细微的火候变化都被隐藏起来或已经遗失掉。修炼者一开始修炼功夫,也许会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后来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只好半途而废,望功兴叹。
所以,如果能拜一位真正的导师,减少自己大量劳而无功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岳本华老师,系岳飞第三十代嫡孙,中医世家,也是岳家易筋洗髓功夫家传一脉的嫡传弟子。为了不让祖先的智慧心血失传,六年来奔波,开办养生大讲堂,创办常青根养生堂,将岳家功夫公布于众,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同时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将家传易筋洗髓经修炼和中医九型体质辨证相结合,针对当代人的慢性病现状及生活方式,开创出功法养生“辨证施教”教学体系,针对修炼者量身定制康养方案,因人而异给以功法辅导。
但《易筋洗髓》功夫传授的宗旨是
“宁可失传不可乱传”;
只渡有缘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导航地址 启杏堂 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双灵村大岭111号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