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系列引擎诞生于1985年,严格来说,其诞生不单是本田自己有需要升级引擎,也是投资完Rover之后的一步国际棋。C系列引擎是一款与英国共同研发的中大排量V6引擎,也算是本田首次在民用车上大量使用的V型布局引擎系列,但它绝不是本田的第一台V6引擎,因为在八十年代初,本田参加F1赛事便研发出代号的80°夹角V6涡轮增压引擎,可见本田对V6形式的机器并不陌生。至于在开发C系列引擎时有否加入这部分的赛车引擎经验,个人觉得是肯定的,毕竟本田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是倾全场之力投入到赛车中,这样的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C系列引擎的起源一说,跟赛车真有关:
*引擎是麦拿伦MP4/4的引擎,排气量为1,496cc(79mm×50.8mm),80°夹角V6布局,压缩比9.4:1,最大增压值2.5 Bar,正常行驶时608匹,加速最大增压时1500匹,红线为12500转。燃料为84%甲苯+16%正庚烷。
C系列引擎如果按照诞生年代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版有C20A、C20A Turbo、C25A和C27A这几个。其他的C32A、C35A等则属于后期型号。如果按其技术水准高下分的话本田C,这台90°夹角的V6机器可以分为给NSX使用的高端版和普通轿车使用的低端版,高端版只有C30A和C32B两款,分别安装在NA1和NA2两款不同排量的NSX上;低端版则由C20A、C25A、C27A、C32A、C35A等多个排气量版本组成。
C系列稍次版则由C20A、C25A、C27A、C32A、C35A组成。第一代为C20A、C20A Turbo、C25A和C27A这几个,当中最特别的可算是1988年推出的、装有可变扇叶涡轮增压的C20A Turbo引擎了,使用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 Turbo)、它也是全球最早搭载 VGT技术的涡轮增压引擎本田C,搭配水冷式中冷器,最大马力有190匹、最大扭力241牛米,比自然吸气版的C20A大幅增强,其搭载车型为日规(KA5)。或者我们今天的车迷会说,不就是个“官改”的V6 Turbo吗?但,请记住,那是1988年,使用引擎*的麦拿伦MP4/4在那一年的F1赛季,16场赢了15场头车!而这时候,又是这么巧地,民用的里程上搭载一台两公升V6 Turbo机器?这样的营销手段、和在这个大环境下,当年的车迷能不雀跃吗?!
不同于大部分V6引擎都是60°夹角,C系列引擎全部为90°夹角布局,通过曲轴梢偏移30°便可换来更低的全高和更平稳的做功,何乐而不为呢?
当年的KA5的引擎舱照片,舱盖背面带有一台风扇,用于涡轮外壳的散热,这样的设计在八九十年代并不少见。
C25A是Rover 825上最早使用,而C20A则被使用在日本版的上;C27A出现于1988年,基本上就是用于出口欧洲和美国的加大排气量型号,拥有可变进气管长度系统。
C32A首装于1991年前后,也是一台主攻北美市场的V6引擎型号,排气量扩大至.,分为C32A1、C32A6、C32A1可变进气歧管版等,马力为200和230匹之间,车型多以Acura旗下的、TL等为主。
C35A是C系列中排气量最大的版本,出现于1996年以后,排气量为.,拥有锻造连杆、平衡轴等配置,装备于Acura RL车型上,马力220匹,扭力304牛米。C35A其实还有一个变种,加入了VTEC系统,只是后来没投产。
C30A引擎是本田第二款装备DOHC VTEC系统的高性能引擎,只限于NSX(NA1)上使用,注意了,虽然NSX有跳灯和明灯的前后期版本,但所有3.0L的NSX都叫NA1(前期型名为E-NA1、中期型名为GH-NA1、后期型名为ABA-NA1),所有使用3.2L引擎不论前后期均称为NA2(前期型名为LA-NA2、后期型名为ABA-NA2)。
说完了一堆没配VTEC系统的低配版C系列,轮到高级货了,那就是C30A和C32B两款,前者是1991年起NSX(NA1)的引擎,后者则是1997年NSX(NA2)升级版的动力系统,两者均生产至2005年停产。C30A是本田旗下第二台拥有完整VTEC系统、即DOHC VTEC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发动机,而且不同于B16A那么原始,C30A还拥有可变进气歧管系统VVIS( 、4800转时切换,低转长高转短),这个设备对于排气量更大的引擎而言是一个类似于“缺陷式补救”的设备,因为开TEC前后的进气量变化其实挺大的,要引擎够力就必须解决进气填充率的问题,而这套VVIS便是良药。除了全新的进气科技配置外,C30A还是全球首台使用钛合金连杆的引擎,钛合金有什么好处?刚性大、重量轻、热变形系数低,这是比改装上常见的什么H型断面、锻造之类的产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而关系到燃油混合气燃烧效率的部分,C30A也使用了直接点火系统( )等当时领先科技,手动档NSX的马力为270匹、自动档则只有252匹。
1992年11月发布的NSX Type R型号(字体漆成红色),对于引擎的调整仅仅在平衡度上着手而非增大动力输出方向,而其最大的卖点是整车120公斤的减重,也由此指明了后续“Type R”车型的发展方向,也说明了本田对于“速度”的理解并非大马力,而是轻量化。想车快,先减肥!
如果以原装车看,C32B的气门室盖是红色的,而C30A则为黑色,前者是后者的扩缸升级版,且跟普通的C32A完全没关系。
C32B虽然排气量跟C32A相同,但也可以将之视为C30A的扩缸版,缸径从90mm增加至93mm,而跟C32A相比,C32B无论从制造工艺还是配置是完全两回事,两者的零件不能通用。C32B只能视作是C30A的升级版本,除了C30A有的,C32B还使用全新的中缸、缸盖制造技术,名为FRM工艺(Fiber Metal),高强度之下能让缸壁更薄以实现轻量化。C32B的峰值马力为290匹,扭力为304牛米。
C30A引擎的拆解,在1991年时,绝对是全球最为顶尖的引擎科技,毕竟那个时代日系车厂“钱多到淹脚”,且有一级方程式的技术积累在前,也有冼拿作背书的NSX,此车一出自然名利双收。
C系列引擎从1985年发布,至2005年第一代NSX宣告停产,共生产了20年时间,包括雅阁、里程、Rover 800、TL、NSX等几乎全部本田当时的顶级车型全部搭载过,可谓是本田的大排量中坚型号,C系列停产后,由J系列引擎接替,咱们下集再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