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一位教育学者的晨思》读书笔记

每日读几页,选一条最有感触的记录下来,偶尔翻翻确实可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什么都是浮云,唯有健康,唯有书籍。越是累,越要学。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1.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的理念,避免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返工。返工,不仅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失去了本来可以做其他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极大的机会成本。所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是最省时省事的做法。

2.很多人被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单位耽误了。

个人要成长,最重要的还不是学习、思考,而是真正解决有价值的难题。要想最快成长,就去挑战足够多、足够难,需要全力以赴、殚精竭虑才能解决的难题。

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成长快慢成正比。

如果没有实践机会,不挑战有难度的问题,学富五车也可能一事无成。

3.如何才有高质量的反思和解释?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

1.丰富的人生阅历,2.有效的理论工具,3.广博的阅读积淀。

一线教师人生阅历相对简单,但可以从后两方面弥补。所以,修改叙事,前提不是呆住在屋内冥思苦想,而是大量有目的的阅读。

造成教师反思能力不足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习惯于听从上级或专家的指挥,总希望他人告诉自己怎么做,很少思考做法是否合适,背后的理论是什么,为何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2.理论素养薄弱。反思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知识不够反思就缺乏深度,有的就把反思写成总结。

3.工作繁忙压力大,没有反思的时间。最好的反思方式是书写,但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就会侵蚀工作热情,导致自我反思意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丧失。

4.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自己很难客观评价分析自己,反思关系元认知,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专家因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许多学校重视反思,但忽视专家指导,只是强制收老师的反思本,导致许多老师反感排斥,只是应付差事,结果徒增负担而没起实效。

4.专业写作少写随笔、感悟和文学性作品,因为这是不专业的表现。

专业写作,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客观呈现,反对修辞。专业写作,是写反思、教育案例、教学案例和论文。

5.摘抄:成年人做工作,“不会”“没做过”似乎已经不是理由。从来没做过,但还要基本达到专业水准,如何办?

学习。而且不是学会了再做,而是做好了才意味着学会。即“做中学,学中做”。

学习的关键是什么?信息收集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信息解读能力,信息转化能力。

不大量收集阅读相关信息,仅靠主观感觉,单靠占有少有的资料,是很难做好的。

思考:读写不分家。要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流畅的写。知行合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得学会判断、分析。

遇到问题要相信“百度”,百分之六十的问题都能在那里找到答案。遇到难题,不应该总是想退缩的理由。

6.摘抄:为何有人能稳定“产出”高水平论文,而有人一篇都“难产”?

当处境、条件都大体相同时,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因素,并不是天赋(当然,天赋非常重要),归根到底是两个因素:

一是自律,二是吃苦。

自律,就是长时间的和自己的惰性、欲望、拖延等等作斗争,就是持续不断地给自己注入坚持下去的力量。

吃苦,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日复一日,默默地投入枯燥乏味的事中。

久而久之,自律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而起初感觉到“吃苦”,也会由于领会到内在的意义和魅力而嚼出不同的味道。

思考:就如晨读,好像离开团队后,自己早起没有那么规律了。就算是晨读也比较随意了。然而像打卡,已经是一种习惯,哪怕是摘抄,哪怕是自己两个打卡地方同样的内容。

7.摘抄:成功与成就。

成功不完全等于成就。苏炳添参加东京奥运会,没成功但有成就;学生作弊获得好成绩,有成功但没成就。

孔子、李白、苏轼、蒲松龄、曹雪芹、苏格拉底、梵高都属于没成功但有成就。

成功是赢了他人带来名利的成就,成就是赢了自己创造意义的成功。成功得有机遇,成就全凭实力。

成功源于外在比较,成就源于内在努力。成功是一时一事的,成就永久而普遍。为了成功,可能会走捷径;为了成就,必须下苦工。取得成功更希望避免失败获得成就更喜欢迎接挑战。

应试教育下,优秀的孩子高成功低成就,不优秀的孩子无成功低成就。教师亦如此。

孩子培养,要淡化成功,重视成就。成功常常不可控,成就自我能把握。成就带来成就感,伴随高自尊、自信和自豪。有成就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思考:刚开始觉得这段话有点绕,多读几遍懂了。成功需要时机,可遇不可求。但成就靠自己努力,只要自己有目标,全力以赴,不断突破自己就是成就。

8.随感:今日终于感觉期末的味道了,但是又生了退缩打卡的念头:好累了,想休息。可是,这个月初时自己订了目标,不管打卡质量如何,得先坚持一个月满勤。哪怕是摘抄,也得留下记录。放弃的理由有很多,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理由一个即可。

随手打开郝晓东老师的《一位教育学者的晨思》,今日最吸引我的一段话是:“知识内化是需要时间的付出且进展缓慢,而你“看到”进步的时候更是远滞于学习的时间。比如,你认真阅读了很多经典、进行写作,但你写作能力真正突飞猛进的时间可能发生在这些努力的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后。”

用追马的时间种草,阅读需要坚持,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9.如何避免读书浮于表面?

“最大的技巧就是,用自己的话概述内容。一旦逼迫自己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就会有分析、总结的压力,于是不得不翻来覆去阅读、思考,于是自然而然就读进去了。”

10.教师专业阅读“四有”:有目的,有坡度,有思考,有作品。

有目的的阅读,指时间安排有计划,阅读内容有对象,阅读之后能应用。

有坡度的阅读,指内容有一定难度,不能太平坦,也不能太陡峭。

有思考的阅读,边读边思,通透理解。

有作品的阅读,指有书面或实践作品。

11.什么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一本书意味着什么?

读完,不叫读懂。

只停留在概念中诠释,不叫读懂。

若有所悟,但不能清晰写出来,不叫读懂。

感觉理解了,但没有与实践联系,没有“活出来”,不叫读懂。

读懂,意味着什么?

1.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关键概念,防止用日常概念专业概念。

2.能将文本结构化、框架化,理清章节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理解文本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新的观念或措施。

4.理解文本的价值之处和局限性。

5.能与生活、生命、社会贯通,对教育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12.摘抄:别把辛苦当做努力。很多时候,之所以辛苦就是因为不努力。

什么是努力?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什么是辛苦?方向跑偏,南辕北辙;方法错误,劳而无功。

思考:事半功倍,事倍功半。这两个词语此刻是最好的解释。不能一味劳,得好好想想办法。阅读推广也好,语文教学也罢,大家都喜欢用最简单的方法。收获最大的成效。

13.1.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一门学问,要学会,让精力充沛。情绪平和,内心宁静。

2.安排布置一件事,内心达到预期效果。不应只从对方归因。也要反思,自己是否选对了人,是否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14.阅读五问:

1.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这本书的作者试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深入学习这本书需要哪些信息作为基础?

4.这本书基本的观点、假设或者原理是什么?

5.阅读这本书将会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

15.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反思。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反思,二是低效反思。第一,为什么缺乏反思,因为习惯把问题合理化。比如有学生成绩不好,不是反思自己哪里需要调整,而是认为“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否则,我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别的孩子就能学会呢?”这样一想,就难以反思了。有时,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第二,低效反思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缺乏理论或专家的指导,没有异质性思维的介入,反思只是停留在表面或单个维度,难以真正激活思维。二是缺乏行动,实践既是反思的目的,也是检验反思的工具,思而不行就只是虚无缥缈的念头。三是缺乏共同体,独立思考很难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萝卜炖萝卜,炖来炖去,一个味道。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