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372篇原创
1
真正的底层逻辑
是不同之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2021年,马云和王健林设了一个“亿元赌局”——如果10年之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所占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1个亿,如果没有超过50%,马云就给王健林1个亿。
结果谁赢谁输,现在自然不言而喻。
但今天回过头再去看这个赌局,不得不深思:
为什么这两个人对各自代表的线上、线下经济的看法,会有这么大的分歧?
一方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对于这个分歧,刘润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观点是:
正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以万达为代表的线下经济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在底层逻辑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二者都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四部分的不同组合而已,可能一方的做法和另一方不一样,但是双方服务的客户和提供的价值是一样的。
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
就好比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两个人,连吵架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而这种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往往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而并非是你眼中的表象而已。
比如,我们家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订阅一份武汉本地的报纸——《楚天都市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媒渐渐式微,你会发现武汉街头的报刊亭越来越少,甚至送报纸的人也好像在一夜之间都不见了。
但我们家看新闻的需求一直没变,只不过换了其他的方式而已,比如我爸喜欢看今日头条、我妈喜欢看抖音、而我喜欢看微信公号推文。
“对信息的掌控和对外界的接触”这种强需求一直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就不会纠结是看报还是看手机了,因为我们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就行。
你看,这就是围绕底层逻辑而衍生出来的“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说: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听过了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那些道理不过是浮在表面的方法论,不过是授人以鱼,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干货”立刻时效。
只有当你掌握了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你会发现即便面临环境变化时,依旧能从中找到破局之道,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而这才是你超越他人,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2
为什么说找到底层逻辑
才是你的人生课题
刘润老师在书中讲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对错观”的问题:
曾经,有个绑匪绑架了一个首富的儿子,最终,首富以数亿元赎回了儿子,最让人深思的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期间绑匪问首富:“我绑架了你儿子,你为什么这么冷静?”
首富回答说:
“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当地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5点多自己开车出门,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起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这换一般人早就开口骂绑匪不是人了,为什么这个首富居然会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
从法律上讲,这个绑匪肯定有错,毕竟违法犯罪了。但你站在首富的角度看,也许这种事情通过加强安保等措施确实是可以避免的,他却没有做,而且连他自己的出行都是一个人,导致最后儿子被绑架,最终花费数亿元赎回儿子。
万幸最终破财消灾了,不然人财两空,但那时即便抓住了绑匪又有什么用?
毕竟损失已经发生了,且没有挽回余地。所以,首富说自己错了,是真实想法,而非客气。
首富的这种处事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课题分离”,原本指的是:
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比如绑架索要赎金,是绑匪的课题,但引出的损失却要首富承担,又是首富的课题。
当你深刻理解和运用逻辑,你就能很好避免很多无端的争执和矛盾。
再比如,你在地铁上被人踩了一脚,是谁的错?是我的错!
等等,为什么对方踩我反而我有错?难道不是我要求他道歉吗?
可以,但没有必要,而且你要求对方道歉也没用,他不一定听你的话,而且为之发生的争吵浪费的也是你的时间,很可能对方反咬一口说:
“谁让你把脚乱放???”
那怎么办?你只能心平气和的说一句“抱歉”,然后安静离开这种人。
这是因为,你的时间比他值钱,浪费的时间越多,你的损失越多。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人不该闯红灯这个很简单的道理。
很多人总觉得我是行人,车子不敢撞我,但实际上每年因为行人闯红灯而被撞死撞伤的新闻数不胜数,你看事情发生了,这是谁的错?
确实,司机是被判罚了,但被撞的行人却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谁的损失最大,谁就该认错,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少最小。
当你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很多争吵也好、误会也罢,甚至是一些敌对和仇视都是没有必要,因为你最终会发现:
你浪费的时间,错过的人生,误会的结果,后悔的选择,不过是你没有找对你的人生课题而已。
3
找到底层逻辑
从学会洞察本质开始
对于一个破局者而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如何练就这种核心能力?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洞察力。
举个例子,刘润曾经在微软工作的时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吃饭的人数一般比晚餐要多,因为不是每个人晚上都要加班。
所以,午餐的供应商利润更高,但是有时候,午餐却做的更难吃,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制定了一个制度:
选两家供应商,一家负责提供午餐,另一家负责提供晚餐。每三个月做一次满意度调查,看看员工是更喜欢午餐还是晚餐。
如果喜欢晚餐的多,那么午餐、晚餐供应商调换,如果连续六个月午餐都胜出的话,则更换晚餐供应商。
自从这项制度实施以来,那些表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换口味成本要大幅度提高”的供应商很快就提供了比原来好得多的服务,员工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而这就是洞察本质的人想出来的办法。
其实真正的破解之道,就在于,跳过表面的供应商,而是直面微软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面对这个问题,一般人的思维可能是觉得供应商水平不行,那就换掉它。但是,当时的微软只有一家供应商,供应商是没有危机感的,无论微软怎么督促,供应商都是肆无忌惮。
而当引入另外一家供应商之后,产生了“鲶鱼效应”,这种危机感会驱使他们想方设法保住这份业务,从而更好的提升服务品质。
所以,洞察本质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引入竞争机制,让竞争代替人工去督促,去监督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就是洞察力的效果和作用之处。
那么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地修炼自己的洞察力,刘润老师在这里分享了一个“商业洞察力模型”,让你更好地通过表象洞察本质。
比如,你观察一只机械手表,你会看到表盘上的时钟、分钟、秒钟,侧面还有一个表冠。当机械表不走动了,你可以拨动表冠,给它上弦,表就可以继续走动。
你看,这里就存在一个机械表的行走规律。
但如果仅仅只是看表象上的规律,依旧没法根治问题,所以你要做的是透过表象背后,了解所有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个这种根本原因又称为“系统”。
我们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表象背后的系统。
而只有你掌握了找到系统的方法,你就拿到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于如何找到系统,在这里,我建议你可以亲自去书中发掘答案。
写在最后:
这个时代,总有人在追逐各种稍纵即逝的表面信息,也总有人迷失在各种聚光灯下的虚假繁荣,甚至还有人频频为自己的认知缺陷不断买单。
这些现象本质上,其实就是缺乏对事物的基本洞察,和对底层逻辑掌握的缺失。
也希望你在看到万千变化的世界后,依然能不焦虑不偏颇不迷失,依然能够站在“底层逻辑”的肩膀上,俯瞰世界的真相,直至人生的巅峰。
Ray先森(Rayzhang1993):《预期思维: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作者,36氪、领英、BOSS直聘等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和你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