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慧:如何修炼反应术
[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不可不察,[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者矣。]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也。]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方职任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道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反应第二
【白话译文】
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与大道共同生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跟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韵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有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觋在的情况,这是圣人的教导,我们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别人在讲话,这是动;我沉默不说,这是静。要顺着对方的话,了解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果对努话语中有不合真实的情况,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内容,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便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耪事物;所谓'比',便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蠢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合符事理,便弼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实在情况。这就好像张开捕兽的网去捕捉野兽,只要在野兽出没频繁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伺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是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上网。如果对方发言不合,不肯接近,便改变方法来对付。用形象的语言打动对方,投合他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住他。彼我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比较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反复复,周密审核,使各类事物都名实相副。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古代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详细。如果观察不详细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运用象征和类比,变化莫测,对方一定有返回的言辞,自己回过头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开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对方发言。相同的声音自然会彼此呼应.相同的事物必然归结为相同的道理。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就是听话能分辨真假、能了解彼此间的异同、能掌握对方是忠诚还是欺诈的途径。举动、言谈、欢喜、愤怒,都要通过这种途径.并体现出这种规范。以上一切,都以预先的决断作为准则,而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他的内部,从中衡量出他的才能,猜中他的想法,就会跟符节一样相合,不会发生失误。又会像媵蛇一样,指陵哪里,不差分毫;像后羿一样.开弓射箭,百发百中。
所以说.要了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从琴解自己开始。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囱己的人,他审察别人的言论不会发生失误,就好像用磁石去吸铁针,又好像用舌头去吮已经烤熟的骨肉。他结交别人.方式狠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很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E}剥,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转,有时方正,方正与圆转相孽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转灵活之道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之道来处理事情。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确定,处瑷事情便搴会巧妙,这便叫做'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见,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巧妙而不见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诀窍,这便达到了自然神妙的境界,可以叫做'天神'。
【评析】
本篇分四层:第一层讲要运用'反覆'的方法,了解过去、现在、将来,了解自己和对方,观今鉴古,知己知彼。第Z-层讲要善于诱导对方发言,静听对方的发言,反复推敲,擎握真实情况,以确定自己的谋略。第三层讲反应之术要善于变佗,特别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善于以柔克刚,从而达到'览徽知类'、鬼神不测的境界。第四层讲要了解别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见,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进退宜如。总之,本篇提出了'反复斟酌'、'以静制动'、'知之始已'等说服对方的原则,本篇在讲如何诱导对方时,还提出了'象比'与'钓语'这两个专有名词。所谓'象',有'形象'、'象征'的含义,'象其事'就是用象征或比喻之类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去阐述抽象的事理。所谓'比',就是通过可供类比的先例使对方信服。运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幽微无形的事理,从而说服对方,这就是'钓语'。本篇说理,不仅层次井然,而且形象生动,运用了多个独特的比喻。如:钓人之网、比目之鱼、响之随声、影之随光、后羿射日。
本篇受《周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易·乾·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中孚·九二》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本篇则说:'同声相呼,实理同归。'《周易》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本篇则说:'象者.象其事?'
本篇受《老子》的影响更加明显。《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本篇则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战国策》中的策士们是精通'反应'之术的。《秦策三》所记载的范睢说秦昭王的故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后.认真分析了秦国的政治形势:秦昭王大权旁落,受到太后与四个当权大臣(包括其舅父穰侯魏冉)的控制;而昭王不愿意受这种控制.却苦于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向昭王上书说:'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昭王体会到话中有话.于是派车把他接进宫内。昭王屏推左右的一切人,然后请教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只是回答:'唯唯。'过了一会,昭王再请教,范睢又是回答:'唯唯。'第三次也一样。昭王说:'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这时,范睢才开口说:'我是外地来的小臣.跟大王交情很浅,不了解大王的内心;而我要讲的内容,牵涉到您的骨肉之亲和大臣。所以我不敢轻易地说。您害怕太后,又被奸臣控制,处境孤危,国家也危险。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我个人的生命并不重要,我的死亡如巢能够换来秦国的兴盛.那比活着更有价值。'于是诱导秦昭王说出了真心话:'先生何必这样说呢?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全都说给寡人。先生不要怀疑寡人的真心。'范雌这才痫昭王详细地分析了秦国的内外形势,并说:'现在国外都只知遭秦国有太后,有穰侯等四个当权大臣,不知道有你这个国王。我担心后代的秦王不是您的子孙。'于是,昭王下决心,任用范睢为相,废太后,驱逐穰侯等四个权臣,并且对范睢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尊称他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范难的整个游说过程,充分体现了本篇所说的'欲闻其声。反默'、'同声相呼,实理同归'的理论。范睢当权后,在国内加强了王权;在国外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的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一篇
一味透邪丹,治鼻炎特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