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行针灸指南》读书笔记(六)

第七章 治疗技法

一、治疗技法

五行针灸治疗有两种刺激穴位的方法:施灸和针刺。

有别于其他针灸流派,五行针灸往往不另外配合使用中药。他着重强调五行、脏腑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联,总体上五行针灸治疗不借助药物。有些针灸师研究出把某些药物按五行分类,但是对每一味药物与相应五行之间具体点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而药物使用尚未纳入五行针灸常规治疗计划。

应牢记,在不局限于生理疾病时,最高级之治疗术——如果确能如此称呼,乃治疗者与病人之关系。为此我们要发挥一种治疗方法, 要求自己具有创造良好气氛之能力,使病人身心感到安全、自在。为做到这一点,我们也使用一些实际技巧,主要指身体接触。如学会让双手传递意念与情感,当我们以手接触病人时,会给与精神安慰,如此双手即成为治疗身心疾病之工具,帮助传达系列信息,带给病人宽慰与理解。能使用双手治病乃更高深的技艺,它能消除彼此的隔阂。在我们施灸和针刺的动作中,如带着恰当之“意”,治疗将达更高境界。

二、针法

五行针灸采用之针法来自于华思礼教授,他曾接受不同针灸大师之传授。与日本针灸流派针法一致,其特点为施治者和病人皆要有“得气”感。另一特点是施补法时不留针,即得气后,使针作180度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立即出针。(注意:总体而言,五行针灸之进针深度较其他针术进针偏浅)

泻法与其他针灸流派采用针法相似:留针20分钟以上。

针刺这一动作本身是医生与病人关系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如同五行针灸师必须与病人达到精神默契一样,都是有效治疗之保证。当医生在针刺某一穴位时,应能意识到由这根针同病人建立的联系——不仅通过手指,还通过心神。这解释了为何学生进针之位置、深度、角度都正确,但并未真正对穴位产生感应,因其尚未达到根本上之沟通。

五行针法融入了日本针法精细柔和之特点。针法越娴熟,病人对进针的感觉越少,不过在不同时期,病人对某些穴位的针刺会更敏感。

针刺方法

五行针法有如下五种:

  • 补法
  • 泻法
  • 针刺以转化五行之间的经气
  • 针刺以祛除邪气
  • 针刺以排除“附体”(“内七龙”穴与“外七龙”穴)

    补法

    当脉象提示该五行经气虚,则施补法。
  • 先针左侧穴位,后针右侧
  • 顺经脉的流向,与之呈10-25度进针
  • 得气后,使针作180度顺时针旋转,旋即出针
  • 如未立刻得气,轻轻调整进针角度和位置,直至得气。出针后立即以消毒棉球按压以闭针孔

泻法

当脉象提示该五行经气实,则施泻法

  • 先针右侧穴,后针左侧
  • 逆经脉流向,且与之呈10-25度进针
  • 使针作180度逆时针方向旋转,留针,直到脉象显示经气已泻到适度
  • 出针前无需行针,不闭针孔

    在五行之间转化经气

    需要使用特殊针法使一行的经气转化至另一行(详见第六章)

    针刺祛除邪气

    此并非直接针刺经络, 而是建立一条经皮肤之浅表路线,通过它把存于经络内之邪气祛除于外(详见第九章)。

    针刺清除“附体”(内七龙与外七龙)
    具体针治步骤详见第九章。

    三、灸法

五行针灸之灸法来自于华思礼教授,他接受了不同针灸前辈传授,其中一派来自日本。不同针灸流派使用艾之种类、艾柱大小、施灸方式皆不相同。艾绒可置于针柄末端,可隔盐灸、隔姜灸、直接皮肤上灸,还有其他方式。总之目的在温暖身体。

五行针灸之灸法为将米粒大小艾柱置于穴位上,以线香点燃,待其燃至病人感觉温热时,将其移开,然后再置新艾柱。

施灸目的在为针此腧穴做准备,故进针时病人会感到如温针刺激。可以认为针前使穴位温暖能提高腧穴的效力。加热穴位不仅仅温暖身体,也温暖人心,使其准备好迎接针刺。

有些病人有烘热和皮肤发红情况,这并非施灸禁忌症——但可能是其他流派的禁忌。有人皮肤触之温暖但感觉体内很冷,如我们感到艾灸之温热有益于病人之“神”,无论此处皮肤感觉多温热,仍可在穴位上施灸。因而习惯上所有穴位都施灸,除非此穴禁灸。

灸可起补之效,因此只有在欲补此穴(补其经气)才施灸。而欲泻(泻其经气)不灸。

艾柱大小和施灸壮数

艾柱大小取决于学位对温热之需求,且温热应保持足够长时间使每一壮都能给穴位持续加热。如艾柱过大,温热穴位时间太长,在每壮之间会冷却下来。如艾柱太小,穴位被迅速加热但不能保持温热感。

此灸法试用中国艾灸,其燃烧较日本艾绒缓慢,普遍认为在重复施灸时它能提供恰当的问热度。

每穴有具体之最多和最少施灸次数,2-50壮不等,平均3-5壮。开始治疗时灸最少壮数,如以后重复使用该穴,医生认为更多温热有益病人,则施灸次数可逐渐增至建议之最多壮数。

怎样施灸

用手指将艾绒搓成米粒大小。首次施灸前,微微湿润穴位处皮肤使艾柱能稳置其上。线香点燃艾柱后,令其慢慢向下燃烧,直至病人感觉热力,才用大拇指和小拇指夹住艾柱移开并熄灭。传统上使用这两个指头,因为给病人频繁施灸形成轻微瘢痕,会影响到中间三个用来诊脉手指之敏感度。

艾柱移开后,残留在穴位上之少许艾绒对下一艾柱可起固定作用,因此不再需湿润此处皮肤。可在身体各个部位施此灸法,背部施灸时病人可取坐位。

如要针左右经脉同一穴位,先灸一侧穴位,趁该穴尚温,立刻针之,然后在另一侧重复以上步骤。

如左右两侧穴位相距不远,治疗者针时不必走到治疗床另一侧,如针背俞或脾胃二经之原穴时。熟练的针灸师能于艾柱在左侧穴位燃烧时,将右侧艾柱移开,这样两个穴位均保持足够温热可连续先后刺之。

要达此熟练程度需要操练,一个刚毕业的针灸师最好是一侧施灸后再操作另一侧。

艾柱大小只在一种情况下例外:神阙穴施灸时,肚脐用盐填满,艾柱置于其上。艾柱足够大,燃烧时热力才能穿透下面的盐。艾柱大小取决于肚脐深度与宽度,浅而窄的肚脐所需盐不多,故艾柱不大;一个深而大的肚脐则需很多盐,艾柱偏大。艾柱高度可在1-2里面之间,其底部应能盖住整个肚脐为佳。

有别于一般施灸法:移开燃烧过的艾柱后,立即在原处放置新艾柱;灸神阙时,灸下一壮艾柱前,应先等肚脐内的盐冷却一会,否则,肚脐内娇嫩的皮肤可能被烫伤。还要注意盐床应足够宽大,可供连续放置艾炷。

施灸禁忌证

  • 如病人有高血压,或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大于40mmHG
  • 如该穴禁灸



第八章 穴位选择
一、穴位名称与定位
腧穴名称为英文意译,皆列入华思礼教授的“经脉之气:腧穴参考指南”(1979于Maryland,传统针灸学院)。

腧穴定位采用华思礼教授在其著作《传统针灸卷I经脉与腧穴》(五行图书,1975年版)中所设定的方法。我确信,不同针刺方法,以及在略微不同位置进针,都可调动经气。无论使用何种定位或针法,重要的是我们手下是否有得气感,或补或泻,确实取得期望效果。

我根据所学太溪穴定位法,试用该穴作组穴之一,用以纠正“夫妻不和”,它对纠正这一不和却有效果。

关于腧穴之准确定位的争论从未让我担心或卷入其中,相反,我为腧穴位置所揭示的内涵深深吸引:它揭示经脉之性质,必须通过这些经脉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还揭示由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决定我们应怎样以及在何处调整经气。

二、腧穴选择指南

当我们把针刺入事先选择之穴位时,是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该穴所在经脉之经气流通。至少有365个穴位都能影响病人气血,至少有365种方法来针对并扶持相应的脏腑。

临床上,我们只用到上述穴位中很少一部分,即那些经过传统与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穴位。每个治疗师会建立起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穴位名单,但对所有(五行)针灸师,有些穴位是这个名单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治疗者会把自己对穴位的理解和经验,加入数前年积累的知识宝库之中。

选择穴位可根据其功能,如主管穴或天窗穴,或根据其所蕴含之“神”性,此乃穴位之特殊性,其名常有暗示。如灵墟、魄户、劳宫等穴。

第一次治疗选用的穴位

第一次治疗顺序一定如下:

  • 检查有无“附体”情况,如有则予以清除治疗
  • 检查有无“邪气”,如有则施祛邪治疗
  • 检查有无“夫妻不和”,如有则予相应治疗
  • 检查经脉之间有无经气的出入阻滞,如有则予治疗
  • 检查有无以下不和,并作相应调整
    -检查脐动脉是否居中
    -赤羽氏测试以检查经脉左右之经气是否对称
  • 针护持一行所在二官的原穴,灸或不灸,先阳后阴
    如诊断有“附体”和“邪气”情况,对应的治疗时间往往达2小时以上,所以最好把调整脐动脉搏动或赤羽氏测试等推至第二次进行。

    后续治疗的穴位选择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每次治疗都从判断病人的状况开始,检查以下各种阻滞中的任何一种是否存在或重新出现:即“附体”、“邪气”、“夫妻不和”或经脉的出入阻滞。如第一次治疗已清除“附体”、“邪气”,病人又得到恰当治疗,其再出现之可能极小,除非病人又面临新的压力,或我们原先未诊断出来。“夫妻不和”或其他出入阻滞随时都可能复发。

一旦发现有任何阻滞,治疗中心永远应为加强病人的护持一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选择与护持一行有特殊关系的以下穴位:

  • 护持一行所在二官的穴位:
    -主管穴
    -与“神”有关的穴位
  • 可调动其他脏腑之气来扶助扶持一行的穴位(详见第六章:经气之转化)
  • 与护持一行有特殊关系而位于其他经脉上的穴位
    -膀胱经的部分穴位(背俞穴)
    -任脉的部分穴位

    选择与各行都有关的一组穴位:
  • 任、督二脉之穴
  • 膀胱经外线之穴
  • 肾经胸部之穴位


    三、针灸腧穴的神性
    五行针灸法特别核心的地方是对腧穴神性的理解与使用。每个腧穴之名内藏着身体和精神(灵魂)的指针,二者(身、心)在一个穴位中不可分割,因此可把每个穴位堪称从不同角度对它所属脏腑产生不同作用。在针灸出现早期,每穴所命之名已不同程度反映格子特性。一些穴位名字,如经渠、丰隆,清楚表明其作用;其他穴位的名字可能含混一些,为理解这些穴位功能,必须依靠悠久的历史传承。

我们认识到针灸腧穴可把人从疾病状态转化到健康状态,绝望变成快乐,每个腧穴所具备的力量能触及人心灵深处。针灸师只能在这个无比深广领域内找到暂时立足之地。而五行针灸很善待她的实践者,她允许我们选择最简单治疗,依然能触动病人内心最深处。越是意识到我们的实践所蕴含的深刻力量,越能加深实施的每次简单治疗之效力。

成为主管穴的腧穴中,有一部分为所有穴位中最基本:原穴。看似非常简单,而通过原穴可最直接、最深入地对五行其作用。仅仅使用这些原穴,都能渐渐给病人带来转变。我们如果见见学会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其他穴位的效力,可略略加快主管穴位的作用。我们可用不同方式对待护持一行,而使用主管穴最简单、有效,或者稍复杂点,加入一些其他穴位。不过最终,一旦我们把理解之心、温暖之情全部倾注给护持一行,仅原穴足已带来转变。

每位针灸师,尤其新手,非常重要的是应按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因为很多关于穴位选择的介绍往往复杂而多余。

尽管所有腧穴的名称都暗示其特点,但任何穴位,包括主管穴,都可据其神性选择使用。如,可选火官(心包)之火穴劳宫,为病人疲惫之心提供一个温暖港湾,特定时间内它成为流注穴或时令穴;任何时刻与任何季节都有此作用,总能给人带来蕴含在火官内火穴之温暖;不过夏季在火的流注时辰,其作用最强大。

四、主管穴

一组称为主管穴的腧穴,根据所涉及的经脉,分布于手指至肘之间,或足趾至膝之间。所有这些穴位都具备固有安全机制,因而使用起来最安全。这些穴位跟每一官(脏腑)都有直接联系,并且形成每次治疗的牢固基础,因为它们让病人自己掌握主动权。有些治疗仅试用主管穴,尤其治疗之初,刺入腧穴的每一针都在询问:我是否恰恰针对护持一行的需要:

主管穴有如下几组:

1、原穴 最重要的一组穴称为原穴,与脏腑直接相关。通过原穴能直接了解护持一行对治疗有何反应。如果在其他治疗后,最后一步使用它们,能把主动权交还给病人。第一次治疗一定以原穴结束。

2、五输穴 这是一大组穴位,每条经络都有五个与五行相对应之穴。五输穴为它所属脏腑分别诸如五行的特征。如火官(属火的脏腑)经脉上的金穴能赋予火以金的品质与坚硬;水管经脉的土穴能给予水以坚固和扶持。

五输穴在经脉上有如下分布方式:

  • 阴经
    所有手指端和脚趾端的穴位皆属木(阴井木),然后以相生顺序向肘、膝方向排列,以水穴终止于肘、膝关节处。所有阴经之原穴皆为土穴。
  • 阳经
    所有手指、脚趾端的腧穴皆属金(阳井金),以相生顺序向肘、膝排列,以土穴终止于肘、膝关节处。阳经之原穴不属于五输穴。

    在不同经脉上,分布于指、趾端至肘、膝关节之间的五输穴湘湖之间的间隔不等,有时前后相连,有时非主管穴(详见下述)间隔其中。

3、流注穴/时令穴 在一天某个时刻以及一年的某个季节,脏腑的五输穴成为流注穴和/或者时令穴,它具有清除本脏腑垃圾、揭示其气血功能真实状况的功能。比如,阴谷与足通谷,皆为水穴,分别是肾经和膀胱经的流注穴,亦时令穴。根据子午流注,可于一日内水管所主之时或冬季使用,流注穴或时令穴当其季节使用时,实在主管穴这个层次上能给病人的最强有力治疗。对此的详细论述参阅第六章。

4、络穴 络穴能沟通成对阴阳二官之间的气血,可用于纠正表里两经气血不平,这种不平可通过脉象来诊查。纠正时,补虚者经脉之络穴。例如,脉象现实肺脉弱于大肠脉,即所谓“分裂脉”,欲平之,则针肺经列缺,施补,能将与其相表里之大肠经之气引至肺经。属同一五行的脏腑之间出现“分裂脉”之情况很少见,因为阴阳二官总是尽力均有分配气血,但表里不和之情形仍可出现,尤其其中一官承受很大压力之时。

5、母穴(补) 母穴指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能补充子行经气之穴。例如,心包之中冲和心之少冲,皆为火之木穴,分别是心包经、心经的母/补穴。本行的火气得其母穴木气补充。针此穴皆施补法。

6、子穴(泻) 子穴指通过五行母子相生关系,泻母行经气之穴。如商丘与厉兑,皆为土之金穴,分别为脾胃二经子/泻穴,泻本行土气以补子行金气。针此穴皆用泻法。

无论试用母穴或子穴,皆在五行相生循环中转化经气,具体详见第六章。主管穴有几种不同功能,根据需要酌情使用。如胆经之阳辅既为本经火穴,亦为木之子/泻穴;心经神门既为火之原穴,又为子穴与土穴。

非主管穴

最后,还有一些穴位,它们属主管穴层次,但与五行无关,也无具体功能,只是根据其神性试用。这些就是非主管穴,肺经之列缺及肾经之水泉属该类腧穴。

五、背腧穴

每一官(脏腑)都有一对相应的背腧穴,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线,它们提供一个直接与脏腑沟通的通道。由于这种直接性,这些穴位具有强大的效力。有人认为背腧穴也属于主管穴,但区别是,分布于四肢的主管穴具有本身的安全机制,而背俞穴没有这样安全因素来控制疗效,因此要谨慎试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在祛邪治疗之后才能用它们,否则会引“邪”深入。

所有背俞穴皆排在膀胱经之背部第一线,针时,不会影响到膀胱经之经气。试用背俞穴后,应针护持一行所属脏腑的主管穴来结束治疗,如此则将主动权交与病人。

护持一行所属(阴阳)脏腑的背俞穴都应针刺,先阳后阴。唯一可能的例外是心俞穴,因为不是一定要针它与小肠俞相配——原则上,五行针灸法尽量避免针与心有关的穴位。

背俞穴如下:

肺俞

心包俞

心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六、天窗穴

另外一组腧穴成为天窗穴。其作用是使人与身外世界相通,开阔人之视野。当一个人失去平衡,往往陷入自我天地,失去对周遭环境的认识,不知该如何置身其中。治疗进入一定阶段,帮助病人重新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十分重要,能助其跨越自我圈子,走出种种困境。试用天窗穴即法门之一。天窗穴能帮助病人发现新角度看待自身问题,为其提供一个入口,以此学会更客观看待事物——这是一个人(精神)平衡的标志。

房屋内的窗户可关闭,也可开启使光线透入。平衡时,我们能随开随闭。正常状态,当接收过多外界信息,需要我们关闭窗户;当我们需要多一些光线来看清事物,又能开启窗户。失衡时,窗户可能一直禁闭,致使人一直被困在黑暗而狭小的道路,钻入某种情绪或局面中不能自拔。试用这些穴位能让人们学会恰当关闭或开启心灵之窗。

天窗穴效力非常强大,不可轻易试用,治疗之初也不宜使用。需先培补病人正气,使其能承受新的光线。人如果长期深处黑暗,而一下子给他太多光明,会很不明智。使用天窗穴一定要谨慎,并且要肯定这些穴位带来的对真实生活的认识,对病人来说不至太痛苦。

并非每个患者都需要这些腧穴。有些病人来治疗时自己很清醒,而另一些人经常需要这些穴位,因为它们正经历人生转变,要紧的是此时有足够光明为其照亮道路。

治疗时,所选择天窗穴之五行应与病人五行所属一致,任督二脉的天窗例外,而且治疗一定以护持一行的主管穴(包括原穴、五输穴、络穴)结束。

不是每一官都有天窗,颇有意思的是观察天窗穴在各脏腑之分布情况,因为它很能说明这些脏腑的功能。如,小肠是唯一具有两个天窗的器官,这很切合其作用,作为心脏最贴身的护卫,小肠被赋予额外的视野以确保它能明智地协助心君。所有的天窗都开在阳官,而金行和君火例外,三焦和心包也例外,因为它们都有成对的天窗,针时先阳后阴。

非常有趣的是木行五正式天窗,很可能因为木与视野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木经的每个腧穴都能让我们面相未来。胆经的目窗穴,显然可作为天窗使用。

天窗穴如下:

小肠 天窗,天容

膀胱 天柱

心包 天池(男),天泉(女)

三焦 天牖

肺 天府

大肠 扶突

胃 人迎

任脉 天突

督脉 风府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