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典故大全(30条)
1.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2.业必务于专精
3.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
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7.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9.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10.兵之胜在于篡卒
11.千里快哉风
1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13.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
14.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15.求名心盛者必作伪
16.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17.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
18.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19.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
2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21.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
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23.初仕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
24.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5.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6.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2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9.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3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典故】出自《荀子·修身》,路虽弥,不行不;事虽小知,不做不成。此处为演化运用。
意思是,路途及时遥远,只要你肯前行便能到达。事情即便很难,只要你肯做就能完成。
2.业必务于专精【典故】出自清代章学诚,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意思是,学习后必须要有心得,有体会,要有自己对这个成果的理解。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的精益求精。
3.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典故】出自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然臣闻之,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治有大体,不当毛举细故;令在必行,不当徒为文具。
意思是,树立志向需要坚定而不要急切,成功在于持之以恒而不在于速成。确立志向、成就事业贵在坚韧与持久,切忌急进速就。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典故】出自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意思是,开头能做好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到最后,一直都做得很好的人却很少。
5.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典故】出自宋代朱熹《宋名臣言行录》,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
意思是,自古以来号召天下百姓勤俭节约,必须以身示范。
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典故】出自周代《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意思是,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后演化为成语“克勤克俭”。
7.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典故】出自清代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意思是,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意思是,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
9.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典故】是一个汉语诗句。
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
10.兵之胜在于篡卒【典故】出自《孙膑兵法·篡卒》,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意思是,孙膑说:“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军纪严明,士兵的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士兵的战斗力强在于将领的信用,士兵的品德在于教导。
11.千里快哉风【典故】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1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典故】出自汉代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13.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典故】出自《宋史·第一百五十七·余端礼》,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惟所欲为,无不如志。
意思是,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时机:时机不到,动手就会事倍功半或者失败;时机到了,不行动起来,就会坐失良机,一事无成。
14.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典故】出自《韩非子·饰邪》,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
意思是,私义盛行于世,就会导致国家混乱,公义盛行于世,就会使国家国泰民安,所以说,公私有别。
【典故】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名心盛者必作伪。
意思是,人若有过强的名利之心,必然会弄虚作假。提倡君子应该树立自己的品德信誉,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思维,不可为追求名利而弄虚作假。
16.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典故】出自战国吴起《吴子兵法·治兵第三》,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意思是,用兵最大的危害,就是拿不定主意,给三军带来灾难的,是多疑不决。
17.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典故】出自清末杨秀清《太平天国》,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
意思是,军令严格才能树立军队威严,法令严苛才能整顿朝纲法纪,指要从严治军治国,才能使军威严格,朝廷安定。
18.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典故】出自《荀子·儒效》,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意思是,形式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依照一个规则、中心或是基础,缺少这个规则、中心、基础那么事物就不会存在。
19.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典故】这是古代的一副对联。
意思是,评价言论的好与不好,不在于声音高低而在于所说的是否有道理;道理、方法没有时代的局限,不是说古代的一定好或者现代的一定好,只看它是不是适应当下的时势。
2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典故】出自《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意思是,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21.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典故】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意思是,施惠于人、德义相交的,叫做知己;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叫做知心;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叫做知音。
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典故】出自明代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意思是,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时间纷繁万物乃至万物之间的变化、关系都在人的心中。
23.初仕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典故】出自明代佚名《初仕要览》,
意思是,初次做官应该把“勤政”作为首要任务,因为政不勤就会百事懈怠、危险。
24.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典故】出自宋代朱熹《训学斋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25.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典故】出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26.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典故】出自宋代朱熹,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意思是,不努力奋发向上,心智就会一天天变得颓废;不经常检讨约束自己,心智就会一天天放纵无顾忌。
2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典故】出自唐代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意思是,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29.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典故】出自宋代欧阳修《司门员外郎李公瑾等磨勘改官制》,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意思是,政令必须讲信用,法律必须要执行。
3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典故】出自唐代白居易《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意思是,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