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论“阴阳学说”

论“阴”与“阳”

(一)物与运动

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在探讨着宇宙、人类的由来等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相对真理”的长河中,不断地向前游动企图达到“绝对真理”的彼岸。在原子学说风靡于世时,最科学的解释是:一切物质包括宇宙均是由“原子”构成的。随着电子、质子、中子等微粒子的发现,人们才知道原子构成说离“绝对真理”的彼岸还尚远。

二十世纪末理论物理的研究提出了“弦”理论,弦理论声称宇宙的一切是由同一素材组成,这素材就是“一段段具有震动能量的弦”,弦可能有不同扭动方式,可组合成不同种类的基本粒子和力量。弦有多大哩?假如将一个原子比作整个宇宙的话,弦的大小就是这个宇宙中的地球上的一棵树!

瞧!原本以为“原子”是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元,今日始知其相对于“弦”来说却似我们的宇宙那样大。这就是科学的进步,是进了一大步。

然而人们根据已有的常识可以断定:即使将来证明了“弦”的存在,但它也绝不是最终的答案,还得继续努力寻求更正确的答案,继续在这“相对真理”的长河中游泳下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地深入下去,是永无止境的。

但是在总结人类数千年来的求索过程中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为大多数人所忽略,即宇宙间的万物均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有生命的物体其处于运动状态是很明显的,一块石头看起来是“斯文不动”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也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所以可以肯定:大至宇宙(应有众多的宇宙)小至原子、弦等各类物质(体),“运动”是它们固有的特征,绝不可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物质(体)的。

对物质(体)的认识人们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认为它们应当是“摸的着,看得见”的,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是多得很的。当然,有一些物质(体)我们可借助于科学仪器观察到它。但鉴于科学技术的水平,目前人们通过仪器也只能观察到宇宙间的极少极少的物质(体),有专家估计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质(体)用各式仪器观测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那么面对这么多的物质(体)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能否对它们进行研究哩?

众所周知,麦克斯威尔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二十年后由他的学生赫兹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弦理论的诞生过程:1960年代末,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维内齐亚诺,一天他无意发现一本陈旧的物理历史书, 他发现了200年前的一个方程由瑞士数学家欧勒写的……,深入地研究这方程后他很快发表了论文,意外地成名了,令我们也无意间发现了“伟大的”弦理论。

这些发现就是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达到的,意即将被研究的对象根据它的外部特征,对其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求解,所得的答案经得起推敲就是正确的解,经不起推敲就表明这建立的“模型”可能还不准确,还得重新建模。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宇宙(不止一个宇宙)间的所有物质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运动特征和规律,人们就有可能对它们进行研究探索,从而破析它们、了解它们。

简言之认识物质的流程是这样的:

物质﹦运动 →科学探索(数学模型→研究破析)→ 真相

从事电子电路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你可以设计出很好的电路,制造出高精尖的电子仪器来,但你对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的了解不是从它们的微观世界、它的本质去了解的,你是从它们的外部特性去了解的!即电源接上后它们运作起来的表现(即它们的外部特性)你已熟知,你就用四端网络理论或多端网络理论去分析它们的,从而驾驭了它们且为你所用的。

研究系统工程的人更知道,庞大的系统内之各个细节你不一定要很熟悉,你只需要了解整个系统运行时的特征,然后对这些特征方程求解就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二)粒子与“群”

粒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科学家发现,夸克和电子都不可再分了,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当今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们的反粒子。所以,基本粒子才是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

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有四种“力”将这些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及生命,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这四种基本力是: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引力是指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叫强力,弱力是改变粒子而不会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的力。

20世纪60年代,一个新的理论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多根细细的线在振动,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动一样,因此这些根细细的线就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弦”。因为弦的振动模式的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基本粒子,而且基本粒子并非是一个“点”! 基本粒子实际上是一个微小的空间,其间有许多根弦在振动。(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微小的空间,不是三维空间而是十维空间!)

上面的论述表明,要了解物质(体)的本质是多么的艰巨和困难!而且可以预言研究得越深入,所发现的新问题将比解决了的问题多,即“刨得越深问题越多”!

现在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在探讨之前应当强调的一点是:弱力是改变粒子而不会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的力,这说明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并非只有几何上(三维空间)的位移运动,粒子性质的改变可看成是粒子在其它的多维空间运动的结果。因此力的广义解释是:物体产生一切变化之根源,比如人的衰老就是“某种力”的作用之结果。

在基本力的作用下,众多粒子可以结合成“群”形成物体,群的出现必将导致情况的更加复杂化。例如各个电子元件是有一定的作用能力的,将它们集合成群后形成电脑并令其遵行一定的规则(软件)就可干更多的“活”!这就是“群”的功效。为什么会这样?可这样来看:各个元件组成了群后,各元件具有的“硬件力”与制定规则形成的“软件力”共同起了作用,才使得这新的物体(电脑)有了更大的能量了,有了更多的“力”。从这可以看出,群的出现就意味着有新的“力”产生了,而力也是可以分为“软力”和“硬力”的,这软力就是群的产物。

实际上我们在研究社会发展史时已用了这样的概念,生产力就是硬力,生产关系就是软力,两者结合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这样的例证是有很多很多的。

经过上述讨论可以作出如下的结论:“力”是产生一切变化的原因,“力”有四种基本力,但由于“群”(物体)的出现,“力”的种类就呈多样性了。

这个结论可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宇宙(多个)万物的着力点:要研究各个物体的“力”。但是由于力的多样性,这丝毫没有降低我们研究问题的困难度 还得继续探索。特别是若想扩大我们的研究队伍,让更多的不具备较高深的数理知识的人加入研究行列的话,更应该重找“出路”了。

说的严重一点,假如地球发生了灾难人类不得不移居外星球的话,我们已有的科技成果、文明的结晶也要有一套适合保持它们的方法才好。例如,新星球尚属蛮荒时代,面对现实的我们,尽管具有高科技的水平也还是无能为力的,还得以最最原始的方法生活,还得拿着极其原始的工具艰苦地创业。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没有一定的硬件条件做保障,加之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的后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一代不如一代。那么有没有较好的方法能将我们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递给他们哩?

所以,求得一种简单地研究宇宙万物的理论及方法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三)阴阳说

科学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告诉我们,众多宇宙间的万物均是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过程,这就是说万物都是有“寿命”的。在物体存在的每一个瞬间,它们均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下,所以这寿命也可以说就是这些物体的“生命”。维持这生命的硬件力和软件力也可合称为“原动力”。当前我们的讨论的进展如下:

基本粒子→群→物体

基本力→ 硬件力、软件力 →原动力(气)

这让我们知道了物体存在是由于其有原动力之故。这原动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到底是什么也难于彻底地搞清楚,可用Xi来表示。由于物体中存在的原动力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较准确地表示原动力应当用:ΣXi(i=1ton)表示(ΣXi就是中医里的“气”)。每一个物体的原动力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物体都是有寿命的,所以可把众多的原动力分作两类:一类是令物体从无到有继而发育、长大成熟的;一类是令物体从有到无的“制衡力”。前者可称作“阳”,后者则称作“阴”。(所以中医里就有了阴阳二气。)它们均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两大特征,或称作物体存在的两大“表象”。这样一来从阴、阳两方面来探讨、分析物体的特性,来了解该物体之本质时就简便得多了。

根据阴、阳之说可将物体的生命过程用图一来表示:


在图一上,横坐标从0到1表示该物体从无到有的“一生”,红线则表示该物一生中阳(气)的变化规律。因为“阳”的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阴”的逐渐衰减的过程,即有阴与阳是“互补”的。所以将图一表示成图二后,红色区域则为“阳”的活动范围,蓝色区域则是“阴”的活动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阳为零时恰是阴为最大,随之阳增阴减,继而阳为最大阴为零。当阳从最大逐渐衰减为零时,阴则由零变至最大,这样该物体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又回归到了其之本质“粒子”状态。

宇宙间的万物均可用图二来描述其一生,所有物体均在这小小的 0 ∽ 1 的区域内,这能容纳万物之场所可称之为“太极”,故有“太极生阴阳”之说。研读图二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

1. 万物均由阴与阳组成。

2. “阳”可理解成是维持物体存在的“活力”,“阴”则是约束阳的“阻力”,有了阴后,阳才能按照正常的轨迹运行。

3.在t=0 ∽ 1的范畴内(整个生命过程),红色区域的面积与蓝色区域的面积是相等的,这表明阴与阳是相等的。即有

阳 = ▏阴▏

4.在整个生命中的任意时刻,阴与阳必须是互补的,即有

阳 + ▏阴 ▏=1

5. 常说的阴、阳平衡应包含有上述两个等式所指。

解读图二还可用下述方法:对图二进行“量化”处理。(类似于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将上述图二按图三进行量化,量化级是0.5,采样4次于是得图四。

将图四中所采得的样品编码得图五。


图五中的第二个码和第四个码,它们在图四中的采样值是一样的,但图四中的第二个采样值的阳是在“阳”的上升沿采到的,所以它在图五中的编码阳爻(编码中的短化线叫作“爻”)要置于上方(上升)。第四个采样中的阳是在阳的下降沿采到的,所以其在编码时阳爻应当置于下方(下降)。

这样处理后,图二所示的阴阳变化图就可以用图五所示的编码来表示了。常说的“阴阳生四象”,指的就是用图五来表示物体的一生,说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一生”均有这四种表象(运动的特征)。

综上所述可知,用阴阳学说研究万事万物,就是研究物体一生中的动态轨迹。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科学方法,当对某事某物活动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外部特性),用此法更是恰到好处。(当然,通过本文的论述也不难看出,中医立 “阴阳”为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也是很科学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