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澜老师是四川省高考状元,领导力专家,也是在得到APP开课的老师。
前几天听了他有关学习方法的视频直播,讲得很好,记录消化,并收入“学会学习”之“模仿高手”板块。
应该说,其中95%的内容是自己已经认知到的,但刘澜老师可能用更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了一次,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些想法的认知和“微观体感”。
剩下5%的东西对我来说确实是新鲜的,例如由一般性、精确性、简单性三种特性构成的理论时钟模型。
一共四组关键词:
①“去”学习。
②元学习。
③模式化学习。
④三环学习。
本文作者:公众号《第一个5年》(wgy7732185)
1
一、“去”学习
一个很聪明的朋友说过,一个人学东西就像吃饭一样,一方面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你可能也吃下了某些你身体消化不了的毒,“是药三分毒”。
为什么很多高考状元注定平庸?
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他们养成了一种心智模式,这些心智模式看似虚无缥缈,缺乏生活阅历的人也很难察觉这些心智模式及其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但作为长期浸泡在这种意识形态中的人,客观一点看,我们都难免被染上了颜色,就像我们要承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一样。
“去”学习的意思就是要有自己排解学校教育留在我们精神中的毒素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方面,这些毒素包括:
①学校教育让我们寻求标准答案。
更好的做法是:寻求参考答案,为什么要寻求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学了接下来的“一般性+准确性+简单性”理论时钟模型你就会深刻理解了。
②学校教育让我们养成了分科思考的思维模式。
分科只是一种人类自己的定义,真是世界里的问题是不分科的。
分科学习和思考可能导致我们忽视哪些跨学科的底层规律,甚至造成一种假象,以为世界就是按照分科的方式来运行的,或者思考运行的方式最好用分科的思维,毕竟这是学校教的东西,学校教的东西难道也会错吗?
分科导向导致了一种思维遮蔽性,我们常常理不顺某些观念和规划,原因可能就出在这个地方。
③碎片。
学校学习其实很多是碎片化的,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罗永浩曾经说,在他的同学满足于读鲁迅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他则在读鲁迅全集。
两者学到的东西那是完全不一样,通过读全集,罗永浩一定或多或少吸收了鲁迅本人的思维方式,而仅仅这一点,他的同学们都没有学到。
在领导力方面,这些毒素包括:
①鼓励个人成功,而不是团队成功。
不知道自己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别人的成功之上。
②鼓励你给答案,而不是提问题。
③补人之短,而不是用人之长。
学校教育留下的毒,其实远远不止上述这些,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单独完成考试,考试不准交头接耳,但进入社会后,完成一件事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协作和求助。
学校教育让我们从书本中学习,但进入社会后更重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要察觉自己心智模式中的毒,单单靠读书是不够的,不会从经验中学习的人就无法觉知自己的心智模式中藏着的毒。
2
二、元学习
元学习就是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也是需要学习的,对学习方法的学习是真正的、最底层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100个人里面可能不到3个人认真地研究过学习方法,他们手中的“斧头”钝得不成样子了,但自己却不自知,一旦你主动从这方面完善,你就获得了一个超越点,这个超越点可能让你成为人群中的百分之一。
刘澜给出了以下关键控制点,如果你能把这几个点守住,你的学习方法就不会出太大问题,你就避免了因学习方法不对而停止成长的风险:
1、学通一个老师。
读他所有的著作,以及影响他的人。
好老师的三个标准:
① 鹅卵石人格。既谦卑又自信。
② π型知识。
和π型知识结构相对的是T型知识结构,差别是,T型结构要求人精通一门学会,而π型结构要求人至少精通两门学问。
只懂营销,你就不懂营销;只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你就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懂佛教,你就不懂佛教。
因为没有对比,没有参照系,没有批判,你很可能把自己所学当做唯一正确的真理,因为你眼中没有别的东西,手里拿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③ 333感受。
这位老师的东西,1/3让你拍案叫绝,1/3让你似懂非懂,1/3让你完全不懂。
2、去阅读,不要光听书。
阅读和听书所调动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阅读就像当导演,通过阅读,你负责还原书中的灯光、摄影、生效等等。
听书就像遛狗,你被被人的思维带着一路往前跑,没有你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细细品味的时间。
3、搞懂一个问题。
关键不是你学了30本书,而是你学通了3本书,你是学习的感受,还是要学习的结果?
对个体来说,问题树是收敛的,而知识树则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你是无法做实的。
4、写好一本笔记。
用手写笔记,而不是用电脑打字。
写字所用到的神经要比用电脑打调动的神经更多、更深。
5、教是最好的学。
你能把被人教明白了,自己也就明白了。
很多你不太明白的东西,教着教着你就明白了,因为“教”是一种互动,
互动的关系中才能“二生三、三生万物”。
3
三、模式化学习
与模式化学习相对的是碎片化学习,模式化学习学到的是模式,碎片化学习学到的事模式中的一段碎片。
有了模式,你再看其他书籍时,就是从书中找到一些碎片放到自己模式中。
怀特海说:智慧增长,知识就会消减,因为细节会被原则包容。
也就是说,模式越多,知识越少。
模式让碎片有了吸附的载体,模式包容碎片,碎片是模式下的一个子集,碎片是模式之下的一个具象化表达。
就像腾讯模仿淘宝做电商,淘宝的网站等等都是很好复制的,但是淘宝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一环扣一环的紧密而庞大的模式你却很难短期建立。
刘澜老师提出两个说法,一个是成功企业悖论,一个是管理大师悖论。
成功企业悖论:成功企业你往往学不会。
原因包括:
①天才你学不会
②运气你学不会。
成功=才能+运气。
巨大的成功=多一些才能+多很多运气
③模式你学不会。
模式是一整套的东西,你去学时,往往只能学一些碎片。
管理大师悖论: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
因为他要让大多数人都认同,追求一般性,所以不准确,因为他们要让大多数人都听懂,所以很简单,追求简单性。
因为一个理论总在一般性、准确性、简单性三者之间做取舍平衡。
一般性位于时钟的12点、准确性位于4点、简单性位于时钟的8点,一个理论如果如果指向10点,那这个理论就与一般性、简单性较近,而离准确性较远。
这就是我们学东西最好把所学当做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原因。
4
四、三环学习
三环指:行为——目标——心智模式。
有句话叫,不要用战术层面的勤奋掩盖战略层面的懒惰。
三环学习也是类似的意思,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行动”层面,那很多问题可能是无法解决的。
三环学习的理念也提醒我们,不要试图用一样的方法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你不能用跟造成问题的思维相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如果前两个改变是应用软件层面的改变,那心智模式就是操作系统层面的改变。
跳出原有层面的问题,让原来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这同样需要我们通过经验反思来学习,而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习。
心智模式是要扩大自己的觉知范围才能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加强自己的额觉知能力。
心理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扩大对“自我”和“经验”维度的觉知,不要困在局里,“盲维”比“盲点”更可怕,这是心理学之所以重要的地方,也是从经验中学习之所以重要的地方。
列宁说过,一个人一旦真正懂得了反思,他就步入了伟大的起点。
本文作者:公众号《第一个5年》(wgy7732185)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