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 用福格行为模型 B=MAP解释这句话,认知决定动机M,能力和提醒则是公式中的A和P。相对于动机和能力,提示最容易改变,但经常被忽视。
提示有两个层面 提示有两个层面,一是信号,二是信息。一个有效的提示既要提供能感知到的信号,还要提供下一步行动所需信息:
提供信号: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件事得做
举例来说,写一个清单,下午跑步,不是好的提示。写一个清单,下午4点去公园跑2圈,放入日程表,设置在下午3点50弹出通知。而且还要保证这个通知可以被看到,才算是一个有效的提示。 罗胖还补充说, 改变行为的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是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这里有两个关键: 1.「适时,贴身」 时机是影响行为非常重要的因素。时机不对,一切白费。当你肚子饱的时候,面包的香味你可能觉察不到,当你饿了时候,面包香味就是有效的信号。 贴身这个要求,这两年我用的小米手环就满足。平时戴在手腕上,到点振动两下,提醒待办,这种提醒方式友好不突兀: 1)不像手机闹铃,声音或振动会影响周围的人,还要拿起来关闭,会打断我们的工作流。 2)关闹铃的时候,还可能被手机上的其他信息带偏。 3)不同于电脑上的弹窗,突然跳出来吓人。 它只是在手腕上振动,你如果正在专注,点一下退出,也不会过度打扰。 2.「把大目标切分成小行动」 人类特别擅长获取信息,前提是我们要把信息分解成若干小块。计算机科学教授Edsger Dijkstra说:
提供信息:这件事是什么,如何做
通往天才的最佳途径就是让问题比你的脑容量小。 我们的大脑渴望把选项减至2~3个,比如下图就是一个选择喝葡萄酒的思考过程。一次只考虑一个维度,两个选项,轻松做出选择。 由此,一个能助力我们行动的提示系统,需要满足两个功能: 功能1:提供适时恰当的信号 功能2:分解过程,结构化可执行步骤 各种日程管理,备忘录工具能够实现功能1。笔记工具能够实现功能2,特别是支持块级别的双链笔记软件。 今天我们主要看日程管理类,也就是提供信号的工具。 清单和日程各有优劣 提示信号实质上是对时间的管理,常见的如GTD、番茄钟、重要-紧急矩阵、Timeboxing(时间盒)等。根据关注点不同,可以划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以事务为导向,关注「我要做什么事」。列清单就是以事务为导向,看板方法是清单的升级版。 第二类以日程为导向,关注「特定时间要完成什么事」。日程导向跟时间绑定,把要做的事情放入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盒子,并在日历上标注出来。据说马斯克以5分钟为单位来安排自己,上厕所也掐着时间。番茄钟是时间盒的简化版。 两种逻辑,各有支持者。哪一种更优呢?两种方式各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当要做的事情需要探索,需要创造时,以事务为导向,没有明确截止时间的可能更好。比如软件开发,写一篇文章。 当要做的事情重在执行,并可以预估所需时间时,日程方式更好。特别当你有拖延倾向时,在日历上把时间固定,会给你紧迫感,促进行动。 正如《黑镜》编剧查理·布洛克所说: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止日期,以及一个不按时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比如这篇文章,我从晚上9点开始写,要求自己在1月2日11点前发出。这就是时间盒,把时间装进盒子里,当这段时间消失的时候,交付成果。 我将这两种方法结合的工具是,「进步日记本+滴答清单+小米手环」三件套。你可以用用。 文章总结 1.适时的提示促进行动 2.有效的提示既要信号,也要可实施的行动信息 3.事务导向和日程导向各有优劣,根据要完成的任务和情境选择 4.不管什么任务,设定一个截止日期会有奇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