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隶书是谁创造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它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体,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包括隶书被称为今文字,后来的草书、行书和楷书都是由隶书发展而来。

隶书相传为秦代书法家程邈所创造,程邈本来是一个监狱的小官,因为得罪秦始皇被下诏入狱,在监狱里整理创造了3000个隶书,并且得到秦始皇的认可,所以书法家蔡邕说他:删古文,立隶文。

据说,隶书也因此被称为隶书,因为秦朝狱事比较多,狱隶需要书写的文件也比较多,程邈所创造的隶书正是为了狱隶更方便书写文件。

但是,从今天出土的资料来看,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隶书,它只是在秦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程邈可能只是整理和规范了隶书,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战国《青川木牍》

战国时期的隶书

比如在1980年出土的战国《青川木牍》就已经出现了很多隶书的笔顺和笔画,而且字体结构已经开始有变扁的倾向,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民间已经开始由隶书向篆书转变。

而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可以说就已经是比较早期的隶书了,它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始皇统六国的前几年,其结构和笔法已经接近后来的隶书。

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表明隶书在当时已经得到官方的承认,并在官方的公文中使用,而在出土的这些秦代的简牍之中,我们并没有见到如秦朝丞相李斯《峄山碑》那样标准的小篆,由此可见,小篆在秦朝可能只是在正式场合,比如刻石立功的时候才会使用。

《云梦睡虎地秦简》

西汉时期的隶书

西汉时期的墨迹主要书写在简牍和帛上面,现在我们看到的比较早的汉代帛书就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乙本》。

这个时候的隶书已经没有了篆书里的结构,篆书里的圆转开始变成方折,横向的笔画之间的距离开始缩小,字体结构开始变扁。

而到了敦煌出土的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三年简》里面,已经出现了隶书标准的笔画“蚕头燕尾”,典型的隶书的特征已经完全形成。

《老子乙本》

东汉时期的隶书

东汉时期的隶书呈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简牍帛书等墨迹,一个是刻石书法。

1、简牍帛书

甘肃武威出土的《礼仪》木简约写于东汉初年,这篇内容主要是写的儒家的经典,整篇工整、书写整齐,不同于此时民间的文书类的汉简,已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在用笔上也比之前的汉简更加丰富。

另外,此时的汉简也开始出现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更加的草率随意,开始向草书方向发展,比如《公孙君方》简,另一个方向是往行书或者楷书方向发展,比如敦煌汉简中的《永和二年简》和河北沧县出土的《朱书砖》。

武威《礼仪》简

2、刻石书法

汉代的刻石隶书可以说是风格多样,大放异彩,是汉代隶书最鼎盛的代表。

秀美如现藏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和山东曲阜孔庙的《史晨碑》,风格典雅秀润、圆中有方、井然有序,寓变化于平和之中,有大家风范。

《曹全碑》

古朴厚重如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的《张迁碑》,此碑厚重端庄、朴实大方,即使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波画也写的很凝重,它也是对当代隶书影响最大的一种风格之一。

《张迁碑》

摩崖刻石如著名的“三颂”,分别是汉代的《西狭颂》、《石门颂》和《郙阁颂》。摩崖刻石也是汉代隶书的一个大宗,因为它直接书写在天然的崖壁上面,所以摩崖石刻一般字比较大,而是写的非常的粗旷,不事雕琢,大气磅礴。

《石门颂》

汉代是中国文字的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书法艺术的自觉化的萌芽时期,隶书由战国末年产生,到东汉时期成熟,再到后来朝草书、行书、楷书方向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变化再到变化的过程,完成了它书体演变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性非常强的书体。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