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推拿秘籍

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

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 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中医历代有许多重要文献记载了腹诊和腹部处我按摩,但本书腹部推按其实质是通过三焦所机理论来实现的。王氏认为中焦是“沟通上下焦”,承上启下的关键。故先开中焦作为第一要则,中焦气,再启下焦之户,以使“周身表里气通”,为上焦的开启造成釜底抽薪、水到渠成之势,最后开上焦,以使所顺上通,“下贯丹田,三焦气血和畅”。《脏》书开通三焦气机顺序与传统中医关于水谷精微在三焦运行(或运化)的顺序有所不同。如《灵枢 营卫生会》记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可见其顺序是中焦-上焦-下焦。但《脏》书反其道而用之,是其理论的一个突破。王氏认为在开通中下焦之后,必须“放通”两侧带脉穴。他认为带脉穴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而带脉“当十四椎出属……,…..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出属和循秆部位(腰腹)同是任督二脉脉气所发之处(起于胞中),可见带脉能维系并约束诸脉,维护气机循常道不妄行,从而更好保障上焦及全身气血畅通,这是本书施治的另一特点。

二. 手法种类精简,重旋转补泻

《脏》书提出九字手法,分别为补、泄、调、压、推、拨、分、扣、按。

其中按法是九种手法中最基本的手法。补泄调三法实质上就是按法加旋转补泻,如以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右旋为补法,左旋为泄法”,往返旋转为调法,即平补平泄法。压法就是“按而捺之”,推法是“按而送之”,拨法是“按而动”——类似现在的弹拨法,分法是按而“挑送”,或“左右拨弄”。由此可见,九种手法是建立在按法基础上的演变手法。压法和拨是在用泄法时促进气机通畅的辅助手法。王氏在临症时,十分重视手法的补泄操作。其补泄原则是轻补、重调、泄法据虚实以定轻重,王氏认为“重补易塞,重泄易脱”,故重用调法。在旋转实泄的基础上,据病情采用轻重补泄,以使尽快达到“指下气通”,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三. 施治操作程序严谨、系统

1.首创闸门穴,并作为施治的首要腧穴据本书记载,“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从其位置来看当属任脉,但历代文献关于任脉脐上一寸五分处无穴位记载。阑门的称谓早在《难经》中作为“七冲门”之一就有记载,如《难经 四十四难》:“大小肠会为阑门”,但没有具体位置的描述。若从“大小肠之会”来看,本书与《难经》的描述极为相似。由此推之,阑门的创立(包括命名和位置)很可能从《难经》处受启发而来。但从其“脐上一寸五分”的精确定位和“开中气之关键”的举足轻重的功能来看,则是《脏》书的真正创新。阑门穴是全身气机调顺的枢纽,已成为本流派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2.操作程序先腹部任脉,后腰背部督脉,多同时点按两三个穴位,发挥多穴位的协同作用脏腑推按法施治顺序是先腹部任脉,后腰背部督脉。首先开通腹部中焦的阑门穴,其在腹部任脉的操作顺序依次是中焦-下焦-上焦,但总体来看,是从下往上施治。腰背部督脉的枢纽穴位是百劳(即大椎穴),先开通此穴,再按由上向下的顺序节节放通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本法在任督两脉的施治基本上按照阴升阳降的次序,与《内经》中营所在任督两脉的循环基本一致,与道家功法中真气在任督两脉的循行相反。

在腹部任脉操作中,主要依次选取阑门、巨阙、建里(或点水分穴)、气海、双侧带脉、左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或天突、华盖、璇玑、或上中脘,在其12式操作中,巨阙使用了8次,阑门3次;在腰背部督脉的操作中,依次为百劳、两肩井、风门、膏肓及相应的背腧穴,在其17式操作中百劳使用4次,肩井5次。可见,本法在操作上述诸穴时,并非依次单穴点取,而是在点按本步主穴的基础上,再选取与之相关的穴位同时操作,如取阑门时,同时迎按巨阙;左手取右石关、左梁门,右手按气海;百劳与肾俞同取,带脉与三阴交、或中与阴陵泉齐放等等。多穴同时点按可加速“指下气通”,防止气机逆乱,整体调理气血运行,从而更好地发挥多穴位的协同作用。这也为当今的推拿临床操作开拓了思路。

3.手法操作有粗略的量化,施治次数据病情灵活运用脏腑点穴操作中,对于施治手法和作用的穴位均没有时间、频率、力度的记载,尤其对腹部任脉的施治,均以“指下气通”为宜(腰背督脉处穴位“大部在骨缝之处”,穴位灵敏度回答差,王氏大致规定了手法作用次数)。由于患者个体化差异等诸多原因,时间、频率、力度作为手法的三要素,仍然没有量化标准,这也是推拿学科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科研。而本法的“指下气通”就是医者的经验融手法三要素为一体的粗略的量化。在没有精确标准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

《脏》书对于病症的施治次数,不拘泥常规,据不同的病情、病症灵活运用。急症或元气已亏的多年宿疾,每日可施治数次;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演变过程,其施治次数不一。如气结胸、气滞便秘先腹部任脉施 治两次,然后进食“以续胃气”,再治督脉1次;脾痨每日两次,血崩每日四次;而半身不遂据不同患者及病情每日施治次数1-4次不等。《脏》书敢于破除传统观念,标新立异,灵活施治,其临床思想值得推拿工作者研究学习。

4.四肢分筋法是脏腑推按理论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医经筋学说其实,此书除了脏腑推按点穴之外,还有一重要内容即四肢分筋法。此法遵循中医经筋理论,分臂部、腿部分筋,各有一套分筋程序操作。其中腕、腑前、膝后两侧为四肢总筋,拨动以上三筋即能调动四肢诸筋,可治由外因和内部气分混乱而导致的筋病。外因筋病类似软组织损伤,可直接用分筋法治疗;内部气分混乱而导致的筋病可用分筋和脏腑推按点穴共同治疗。可见四肢分筋法与脏腑推按点穴理论密不可分,此理论也丰富了中医经筋学说。

《脏》书在许多方面仍有创新,如“痰”为血之本,“痰”可运化生血,这与传统理论中“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小儿点穴以成人穴为主,且左右均施治;金门治疗痞积;腹部任脉施治穴位所对应的脏腑似乎与中医解剖部位相对应等等。

但《脏》书有一些观点有待商榷,如关于羊毛疹法、穿肠毒、腾骨法机理及疗效的科学性;鸡胸驼背治法的合理性。本书下篇所载涉及内妇儿各科的病症,均用脏腑推按理论施治,此理论适应症问题,本书来作详尽解释。但瑕不掩瑜,本书以其独特的理论在推拿学科仍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综上所述,《脏》书是建国后四十多年来在推拿各流派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书籍。它深具中医文化特色,秉承中医经络脏腑学说精髓,创立了严谨系统的脏腑推按手法理论,从而扩大了推拿施治的疾病谱。当今的推拿同道应继承并挖掘该书的理论思想,深入研究该理论的治疗机理、临床适应症,手法操作(包括腧穴选取)最优化组合,发展并兴盛中国传统推拿.

关于五行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木、水、火、土,循环相生;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气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小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

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并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

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木、水、火、土,循环相生;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气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小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

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并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

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

[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