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古人写钩,有点意思!

侠客一个学生问:“赵楷《胆巴碑》中的某些'竖钩’有小缺口,是败笔吗?”

首先,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到底是赵孟頫的败笔呢?还是笔法本身的样子?

今天,侠客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针对这个现象,曾有学者做过研究,认为:“赵孟頫由于写的太快,本身竖钩难度就较大,偶尔会出现失误也在所难免,于是施以补笔。”

这位学者认为是“补笔”形成的,侠客认为不妥。既然赵孟頫日书万字,哪还有功夫去补笔呢?况且补笔对技艺纯熟书家来说,毕竟是拿不上台面的。

侠客示范

侠客经过多年的临赵,总结得出:竖画行至末端,略往左推动笔杆,顶笔立锋钩出。且笔毫越硬效果愈发明显。

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仅存在于赵楷中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看看苏轼《黄州寒食帖》中的三个字:

除了苏轼,我们在王羲之《兰亭序》中亦有发现:

当然,在蔡襄和黄庭坚行书中也较为常见

由此看来,在赵孟頫之前,此技法虽然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已经形成了。赵孟頫一生在追求古典笔法,汇百家笔法融于笔端,可谓信手拈来。

侠客示范“则”

从实用角度来看,这种小缺口丰富多样,不仅能提高书写速度,还能增加“钩”的丰富性,使整幅作品更具活力。

当然,此笔法绝非刻意模仿,只有掌握正确的技法,再加上大量的练习方能为之,以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制图不易

记得点赞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