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你说一张有趣的医案故事。
关于什么呢?就是关于放屁。
屁多了,让人感觉不方便,好尴尬。但是,不放屁,这也同样让人受不了。
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曾经的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丁光迪先生,接待过这么一个患者。
大概在两年多以前,此患在饭后就参加劳动,不小心,累着了。累了以后,他就把衣服脱了,大汗淋漓之际,就受了寒。
结果,从那以后,这个人就开始出现腹胀的现象。两年来,腹胀时轻时重。尤其是阴天、受寒和摄入凉食的时候,腹胀感特别明显。
怎样才能觉得好受呢?就是放屁。一放屁,才觉得松快。但是,此人的屁太少了。明明肚子里全是气,他就是放不出来。结果,他被憋得短气不能平卧,胸腹滞塞不舒,而且还引发腰痛。腹胀厉害的时候,患者还会伴随腹痛。
总而言之,这个人是天天想放屁,时时盼放屁。只有排气,他才能好受。
患者多处求医而不得,最后,他慕名求治丁光迪教授。
丁师一看,也觉得这个事儿比较蹊跷。于是,他为患者仔细查体。
这一查,发现患者腹部确实不柔和,按下去也没有明显的包块,脉弦而微涩,舌苔浊腻,舌质稍胖,整个人有口气,很臭,语音重浊,面色晦暗。
另外,就检查结果来看,患者胃肠和肝胆都没有病变,更没有腹水。
了解到这些以后,丁光迪老师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姜半夏10克,姜川朴10克,炒枳实10克,炒川椒5克,干姜7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5片,3剂。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立刻就开始放屁了。放屁之后,腹部松快不少,但还没有完全好转。
这时候,丁师道:“屁通了,就是好现象”。接着,原方中加入净麻黄4克(先煎),制附块10克,苍术10克,开3剂。
结果,这个药吃下午,患者状态和之前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剂药喝下去,患者身体一阵燥热,接着就发热发汗,汗水又黏又臭。接下来,患者说困,要睡觉。一睡,就睡了六七个小时。第三剂药喝下去,好家伙,腹内肠鸣阵阵,像打雷一样,声音特别大,放屁不断,嗳气不断,肚子一下子就感觉轻松了。这时候,患者又感觉劳累。睡了四五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腹胀感基本消失。
此后,丁师根据患者情况,反复调整方药,善后调养,最终让患者生活恢复正常。
这就是基本的医案经过,我挑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给你讲完了。
现在,我来和你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你看啊,这个人最初,是在饭后劳累,并感受寒邪之后,发病了。这里头就牵涉一个问题——寒邪。
再看,这人什么时候腹胀严重啊?就是受寒、冷饮、阴天下雨的时候。这说明啥?还是有寒。
总而言之,是寒邪,令患者体内阳气不通、湿邪凝滞。再加上腹中食积滞涩,于是浊气就堵在患者的腹部,出不来。腹胀,就是这么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湿胀、寒胀。
患者的舌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他的舌头,舌苔浊腻,舌质淡,舌体胖,而且语声重浊。这些,都在提示,他的身体受寒邪所困,阳气不行,浊气内阻。
综上所述,当务之急,就是要通阳散寒,破气消积。只要把寒湿之邪散开,令阳气通行开来,患者腹中的浊气才能被彻底排出来。否则,这个腹胀,是没办法医治的。
正因为看到这一点,丁师就用了上头的方子。我再重复一遍:
姜半夏10克,姜川朴10克,炒枳实10克,炒川椒5克,干姜7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5片,3剂。后来,丁师又加入麻黄、附子块、苍术。
这里头,麻黄外散寒湿,附子峻补元阳。如此,一里一外,寒湿之邪去了大半。
接着,用姜半夏燥湿,用川朴行气,用枳实破积,用川椒、干姜、桂枝、生姜来温中焦之阳,茯苓和菖蒲利水化湿,大腹皮行气导滞,还能利湿消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给你说完了。
结果,患者这么一用,立刻发热出汗,这就是寒湿之邪被往外排出的表现。汗水腐臭黏腻,说明湿浊之气正在外发。接下来,患者开始拼命放屁,这就是寒湿散尽,阳气通行,浊气开始外排的表现。总而言之,患者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怎么样?你看懂了吧?文老师已经说得尽量通俗了。
其实,腹胀这个事儿,生活中常有。中医一般用行气导滞、消食化积之法,常常会取得疗效。越鞠丸、木香顺气丸等等,都是常用的。但是,像上文医案所述那样,因为感受寒湿之邪,导致腹胀腹痛,用一般的行气导滞之法又无效的,临床上确实也有。这就要求我们,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准确灵活地遣方用药,争取疗效。
当然了,上文中丁光迪老前辈的见地,还是得益于人家多年的临证经验。作为中医爱好者、中医学习者,和中医小白的我们,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所以,我们只能用心学习、体会,反复琢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汲取经验营养。这是我们提高见地的唯一途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