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宁人:在“背景墙”前的妇女,很好看,只是表情略显紧张,看穿着打扮像是有钱人。
在家门口拍照的人,手里拿的是?串?
拍照的大爷,有点拘束了,手不知道放那里好。
吃面的人,这难道就是早期的干拌?还有酸汤呢...
上世纪的西宁黄河路正在修建中,人们各司其职,干的热火朝天!
西宁旧城墙,旧街道,当时的西宁人生活节奏比较慢。
上世纪西宁东关大街,路不宽,人却不少,那个时候的人们喜欢带“鸭舌帽”。
大棉衣、大棉裤。自行车已经随处可见了。
最原始的犁地方法,但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北城门内侧拍摄,还有人骑着马...按照今天算,也算开着一辆小宝马...
西宁上世纪老照片,斗行街,也就是现在的关门街北端的地方,是明代清代粮油交易地,过去粮食的单位是“升子”,十升为一斗,所以粮油行也叫“斗行”1943年,被命名为斗行街。
教(校)场街,教场街得名于明代小校场,占地20多亩,设东西二门,两条通道分别叫东、西校场街。随着西宁城市发展,东校场街被堵死,现在的校场街准确说法是:西·校场街。
饮马街,得名于明初,据说有很旺的一口井,能同时供800匹战马饮水,马车轱辘走的整条路湿漉漉的。
弘觉寺街,因寺得名,本名“妙华庵”建于明代洪武23年,永乐皇帝赐名“弘觉寺”,弘觉寺街的叫法,也源自于明代。
上世纪的西宁斜石巷,顺便说下斜石巷的渊源,明代西宁卫练兵的“小校场”周围有零零散散的农户和庄稼地,为了方便练兵,大家就“打捷路”走着走着走出一条斜着的便道,随着住户增多,为了防止下雨路滑,人们又铺设了石头,因为和横平竖直的西大街和校场街比起来显得“不直”,所以就叫“斜石巷”了。
上世纪的西宁城,拍摄于城墙外。
平房版西宁市邮局
世纪西宁城墙下的百货“商场”,看来不管旧时候还是现在,浪街和购物都是西宁人的最爱呀。
上世纪西宁大街一角,挂的是包包和“罗儿”(面筛),下面有还有簸箕,是干农活用的。
清朝时期的西宁城地图,手绘影印版。(横屏观看)
民国27年西宁地图,修订版,是不是已经有如今的格局了呢?(横屏观看)
小桥车马店,所谓车马店,就是旧时的“招待所”“客栈”之类。
那时候修路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设备了,这压路机看着很霸气。
上一篇
家庭教育之夫妻关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