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军事题材《孙子兵法》中的道、力、慎、胜

《孙子兵法》反映了中国战略文化的主要内容。其要旨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道、力、慎、胜。也即修道、备力、慎战、求胜。孙子兵法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反映了中国战略文化的精要之处,对现实的战略运行,仍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首先,它简约地用一个“道”字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指出战争是国家大事,其胜负决定于“五经”、“七计”,而“五经”、“七计”的第一位是道。这个道就是黄帝所说的“德”,也就是进步的清明的政治。而政治的主要内容,用孙子的话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用开明的政治,取得民众的支持,上下一致,没有疑异二心,就可以生死与共地争取胜利。孙子用以民为本的思想来解释“道”字,说到了政治的核心内容。政治本来就是民众的事,统治者施行的政治体现了民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只有得到民众支持的战争,才可与之生、与之死而不诡也。孙子将“主孰有道”作为“七计”之首,认为统治者的政治清明与否对战争胜负是第一位重要的。孙子在《形篇》中还说到了善用兵者,只要有修明的政治和实施科学的法制就能掌握战争胜败的主动权(“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开明的政治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影响。

其次,《孙子兵法》主张备力。这个力,主要是国力、军力。《作战篇》主要论述了国家的经济、财力与战争胜负的利害关系。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征集兵员,准备好武器、装备、粮秣,还要长途运输,“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运输,远师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明确指出要防止“屈力殚货”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力量就从事战争,“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通过战争对国力消耗的分析,非常求实地,具体地道出了经济是支撑战争的基础,并得出对待战争要谨慎和“兵贵胜,不贵久”的重要结论。孙子主张在“修道保法”的基础上,重视力量的培育和运用,将“度、量、数、称、胜”作为运筹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敌我力量其及对比做到心中有数。关于军力问题,孙子是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的。当然,《孙子兵法》的第一要义是不战而胜,第二要义是伐谋、伐交。但当两军对阵战斗的时候,则强调“威加于敌”,“以镒称铢”,形成绝对优势。并明确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一部孙子兵法,很多处讲了如何使自己力量形成优势、强势,如何使敌人力量成为劣势、弱势,这成了整个兵法运筹御敌的重要内容,而这些运筹都是以一定力量为基础的。所以孙子讲谋,然谋不离力,而是对力的巧妙合理的运用,以发挥力的最高效力。

再次,中国战略文化的一个闪亮点,就是孙子提出的“慎战”思想。孙子的慎战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1.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孙子兵法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着又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

2.开战要特别谨慎。“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3.要有充分的多方面的战争准备,做到“先为不可胜”;

4.力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先伐谋,次伐交,不得已而伐兵,攻城。伐谋、伐交是在明道、备力的基础上,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使对方不战而屈。即使伐兵、攻城,也要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方可战而胜之。

5.要充分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6.计划周密,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谋攻的方法,有些是带有很高超指导性的思想和原则,都是建立在慎战这一基点之上。

最后,《孙子兵法》是求胜之法。赢得胜利,是研究战略文化的归宿点。孙子虽然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乘境界,但大量讲述的还是如何取得胜利,他对胜利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是全胜思想。所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只要各方面准备就绪,有压倒对方的力量,并造就了“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形势,这样就可不经过交战而使对方屈服,不经过强攻就可以占领对方的城堡。所谓“必以全争于天下”使“兵不顿而利可全”,这才是善于用兵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完美的胜利。第二是先胜原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也就是充分作好战争准备,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去击败敌人。这个准备是各方面的,包含了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第三是知胜原则。《孙子兵法》对“知”的论述很充分,约有80处左右。其中关于知彼知已,知天知地的论述,几乎尽人皆知了,毛泽东曾把它提到认识论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赞许。孙子在《谋攻篇》中还提出了知胜之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还提出“知得失计”、“知动静之理”、“知死生之地”、“知有余不足之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诸候之谋”、“知九变之术”等等。总之孙子十分重视了解实情,把了解战场上变化的情况作为他灵活指挥的重要条件。第四是易胜原则。“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易胜之敌,一为弱敌,孤敌,疲敌,饿敌,怯敌,骄敌等,二为实际上已处于败势或已暴露败形的敌人,即“胜已败者”。这是选择作战目标、作战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五是力胜原则。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攻而胜之,兵力相当,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不够只能采取防守,如果我方力量与敌相差悬殊,则要采取游击躲避的方法。所谓“十则困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散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避之”。第六是强调智胜。所谓“上兵伐谋”,说的就是智胜。“兵者,诡道也”,战略战术,都是运用谋略。智信仁勇严,智是选将的第一要求。孙子强调先计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造势任势,分敌专我,审时度势,灵活制敌,出奇制胜,攻敌不备,讲究主客、众寡、专分、虚实、奇正等策略运用。第七是勇胜。勇敢也是孙武所重视的,他将勇作为选将的要素之一。孙子还强调激励士气,“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杀敌者,怒也”、“疾战则存”。

还强调行动快速,阵容严整“其疾如风,其徐为林”、“后如脱免,敌不及拒”。当一切方针大计确立之后,当两军交战之时,孙子认为上下齐心,奋勇作战,有“诸刿之勇”,就是此时的要务了,“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孙子谈勇,还有一可贵之处,认为将士的勇与怯,是两军的态势优劣造成的(“勇怯,势也”),所以要设计调动敌人,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这就使将士的勇敢作战具备了更好的前提,更有信心去取得胜利。第八是修功思想。进行战争是为了胜利,但也不仅仅是为了胜利,还要考虑到胜利以后的情况。孙子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火攻篇》)意思是说打胜了而不“修功”那是很危险的。“费留”,浪费滞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取得了胜利而不能巩固胜利,则不过是对生命、资财的浪费。所以取得胜利后,应该做好“修功”,“修功”,即修明政治,恢复经济,安抚民众,安定生活,肃清残敌,论功行赏,激励士气等等胜利后的各方面的善后工作。孙子认为战胜攻取后的修功,这是开明的统治者和优秀的将帅都要考虑到和做到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