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2009年4月董氏奇穴最新讨论题(第十一回)



2009年4月最新讨论题(第十一回) ( 本次讨论题,部分为董氏奇穴高级讲座内容 )
坊间有一些有关董氏奇穴的错误传言,包括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疗一病为主,董氏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相同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有些人或许未随董老师学过董氏奇穴,也或许未掌握董氏奇穴真随,甚或十四经穴之基础不足,以致才会有如此之迷惑。七零年代,老师曾多次至山边寒舍与家父品茗谈心 ( 年龄相仿,家乡邻近, ) ,老师虽未曾授传特别之学,言谈中亦多有点醒,乃有维杰日后之发挥,此正是心传之妙, 这里根据学理为大家一解迷惑。
一(总七十二)、 有人说 : 使用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疗一病为主,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果真如此这就小看了董氏奇穴的治疗范围,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来看诊者多为疑难杂症,常常是好几个病一起看。我个人治疗疾病亦以疑难杂症为主,也是多病一起看,应该没有这个问题。或许因为董氏奇穴原书所列主治原极简单,按书中主治可能一穴仅治一病,用穴者不知发挥,只知照单套用,谈不上发挥,才会有此一说,若此说成立,则十四经之穴位是否每穴亦只能治一病呢 ? 一个人若同时有好几种病痛 ? 一次一病,分开治疗要治到何时呢 ?
一穴治多病原则上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当然是要掌握董老师的动气针法,可能有些人并不用或不知动气针法,原本每个穴皆能治多种病痛,例如心门既能治尾骶骨痛又能治膝痛,若病患当时只有尾骶骨痛,既使不用动气针法,只有一个病与针相吸,仍然有其作用,只是若用动气针法,疗效更快。但若有多病,则一穴因能治多病,其力量四处流散,反而不能专注于某一病痛。若能使用动气针法,活动患部动引其气,则疗效集中,多病亦可治之。仍以心门为例,如同时有尾骶骨痛又有膝痛,可以在捻针时先动动下腰,再动动膝部,或先动动膝部,再动动下腰,则两种病痛都可获治。
一穴治多病另一个原则是,病专则专治,疾病明显于一脏一处,则集中治之。病杂则杂治,以主症为先,兼症次症则兼治之。这就要从掌握病机入手,若病机相同虽症状多端,仍可以一穴或一组穴位治许多病,这个在前面的讨论题的异病同治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多多赘。
二(总七十三)、有人说 : 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穴相同者,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有说董氏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相同者,那是因为对十四经及奇穴皆认识不清,没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即以曲陵穴与尺泽而言,两穴虽同在一处,但因取穴重点不同;刺法不同;而作用便不同。曲陵穴穴在曲肘之高起处,故谓之曲陵,虽与肺经之尺泽同一位置,取穴方法与针刺方法完全不同,疗效亦不同。尺泽据《大成》及《金鉴》之取穴法 : 『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墟中,』重点在虚陷中,尺泽为合穴,合穴多在肌肉丰厚处或凹陷多气处,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能治肺经逆气之病,如气喘、咳嗽等;因系肺 ( 金 ) 经之子 ( 水 ) 穴,又能治疗肺经实证及肺经火症如扁桃腺炎等。至于曲陵穴则『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针刺时贴筋刺入,能治疗多种筋病,如五十肩、肘腕痛等,所谓以筋治筋也。
又如火串穴位置在老师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中说 : 「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陷中,」再看支沟之位置,针灸大成 :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金鉴说 : 外关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试问支沟与火串两穴位置有何不同。「串」有串通串连之意 ( 董师生前之英文本译为 Stringing together) ,取名支沟取其地形形势,取名火串则在取其作用定名。
三(总七十四)、奇穴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位置相符吗 ? 其穴名及取穴对治疗作用有何意义 ?
答 :火腑海穴直观上并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与手三里相符。从董氏书中所列之主治及运用来看亦多与手三里相符。『火腑』即三焦腑也,穴在三焦经定位,转手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而与手三里位置相合,观董老师所列主治,悉为补针或灸功同足三里。该处肌肉丰厚故称之为『海』,董师原书指名其位置 : 「按之肉起,锐肉之端,」「肉起」表示该处肉多,肉多之处便能调治脾胃,有补气作用;「锐肉之端,」表示本穴与筋有关,所谓之筋与肉有何区别,在奇穴高级讲座中有详细说明,这关系到体应针法 ( 五体针法 ) 的应用与发挥,这里简单提示一下 : 一、筋是能产生力气的肉 : 《说文解字》对 " 肌 " 的解释是 " 肉也 "; 对 " 筋 " 则说是 " 肉之力也。二、筋是条状的肉,如正筋正宗等穴;三、筋是指特别隆起的肉。棞 ( 音 " 窘 ") 肉,就是指特别隆起的大肉。如三角肌、三头肌、腓肠肌等块状肉都可属之。火府海在锐肉之端在特别隆起的肉上 : 因此能以筋治筋,根据前述,所以本穴能筋肉并治,配合后曲池治骨,治疗网球肘特效。此外火腑海穴在三焦经定位,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所以能少阳 ( 三焦 ) 阳明 ( 大肠 ) 并治。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调理气血效果极佳。
四(总七十五)、有人说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并举出其门其正其角之命名与星宿有关,是这样吗?
答: 何止是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中医及针灸医师奉为圭皋的《黄帝内经》,产生于黄老之学流行的汉代,整本黄帝内经充满了道家思想及道家养生之学,怎能说中医及针灸与道家无关。《淮南子》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据此而论托名黄帝或神农之书多可归入道家之说,连《针灸甲乙经》都冠名黄帝于前,原名为《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可以说整个针灸皆与道家有关。
至于有人以其门其正其角为例,举星宿来说明董氏奇穴与道家之关系,说法新颖开阔思路也未尝不可。但研究董老师及董氏奇穴的思路未必要绕弯路,也不是把简单变复杂, 高深的学问反而是让复杂变简单,所谓医者易也,是变易是不易也要使其简易,董氏奇穴整体取名非常直观平易近人,一看就知道其属性及治疗什么病。
一个重要的线索是 : 董师于 1973 年中文版出书后,随即出版英文版,英文版的译文是经过老师认证的,其书中对「其门」「其正」「其角」穴名的解说是 : 其 (Chi):Thi s ,门(Men):Door ;角(Chiao):Corner ;正(Cheng):Uprightness ,其中的其 (Chi):Thi s 指的就是「这个」,「门」 (Door)与「角」 (Corner)都是直译,「正」 (Uprightness)在此有正直的及直立的意思,一语双关标出了此穴的刺法,可以看出在老师的看法中毫无星宿的意义。
董师对此三穴之原刺法是 : 臂侧放 ( 此处之臂侧放则是指拳头直放正拳之意,亦即三间及合谷穴在上 ) , 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 ( 即是用皮下针,是针对大肠经及肺经最常用的针法,所谓以皮治肺及大肠也 ) 针入二至五分 。在我的奇穴学中曾指出此三穴有几种刺法如下 : 「针刺时采皮下刺,自其门透向其角,或其角透向其正,这就是皮下针法。另一刺法则系自大肠经向小肠经方向皮下横刺 ( 也是皮下刺 ) ,皮下剌与肺应,能治大肠病」。
我个人对此三穴取名的申述是:「其」,这也,所谓也。「门」,此处指为此三个穴的第一个穴,即为其正、其角的门户,此处的「门」也可指是阴门及肛门,从主治项来看,恰合其意。「角」,肝木之音也,本穴在大肠经上,大肠经与肝经相通,此穴能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这些病多与肝经不调有关。「正」,一则与正拳直刺有关,一则与附近之支正穴有关,即如同中白穴借用中渚穴而取名中白类似。中白与上白相去甚远,其「中」字实为借中渚之中而来。

五(总七十六)、手足同名经相通之刺法原理及用法如何 ?
答 :「 同名经取穴法 」。也称六经相通取穴法, 是接经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经络疗法的一种,所谓的六经相通,即手太阴通足太阴,手阳明通足阳明,手少阴通足少阴,手太阳通足太阳,手厥阴通足厥阴,手少阳通足少阳的手足三阴三阳相通。
手足同名经之运用也可以说与开合枢有关 。手足太阳经皆主开,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手足少阳经皆主枢,彼此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其它手足阳明同名经,手足太阴同名经,手足少阴同名经,手足厥阴同名经之间,亦都有着同类的运动规律及性质,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称作同名经相通。
「同名经相通」确实也有相通的路径,例如手足太阴经在中府穴附近相连;手足阳明经在迎香穴相连;手足少阴经在心中相连;手足太阳经在睛明穴相连;手足厥阴经在天池穴相连;手足少阳经在瞳子髎穴相连等。
同名经相通之应用, 在个人之《针灸宝典》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皆有较详细之叙述,这里再简单提要。其应用有几种方法 :( 一 ) 、 手足同名经互相对治 : 一般以对侧相应点为标准,亦即四肢疾病较为适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阴之井穴少商有病针足太阴之井穴隐白;手少阴之荥穴少府有病痛可针足少阴之荥穴照海,其他个经皆可依此类推。这种方法有时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对侧前臂太阳经相应之中点施针,该处并无穴位,但也能治愈疾病。通经取穴法虽然以四肢疾病应用较多,亦可用于躯干部位,疗效亦佳,例如肾经的俞府穴处疼痛,可灸心经的少海神门而立解。
( 二 )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配治 : 同名经配合应用在古歌诀中时常见及,这里以《百症赋》举述的几个例子来看,如:「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听会为胆经穴,翳风为三焦经穴,这是手足少阳同名经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通里为心经穴,大钟为肾经穴,这是手足少阴同名经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肝俞为膀胱经穴,少泽为小肠经穴,这是手足太阳同名经配用的例子。此外《席弘赋》也说:「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前者为手足太阴同名经相通配用,后者为手足阳明经相通配用。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胜举,如手太阳后溪与足太阳束骨同用治疗颈项及腰痛甚效,足证同名经相通配用确实是一种常用实用的针法。
(三)、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取代治疗 :即是相对应的部位因为在全息学说上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有同质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应用。例如公孙可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相对应的鱼际亦可治疗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临泣可治环腰一周之酸痛,相对应的中渚也专治环腰一带酸痛。悬钟能治落枕,相对应的外关也可治落枕。足太阳束骨能治疗颈项及腰痛,相应的手太阳后溪也可治疗颈项及腰痛, 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可治妇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泽也能治妇科病产后少乳。
六(总七十七)、有人说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你有何看法 ?
答 : 认为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是赖金雄师兄个人的说法。董老师曾赴高棉治疗龙若半身不遂,其治疗纪录曾发给同门师兄弟。其间运用灵骨穴十一次最多 ( 其中有九次是灵骨配合大白倒马并用 ) 。其次用中九里穴倒马十次。肾关及下三皇应用九次,从这里看 : 灵骨穴应用最多,中九里穴应用其次,再其次为肾关。似乎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
当然事实不能只以一个病种论断,个人根据手头之董老师临床病例五百多案统计 : 肾关穴单用三十八例 ( 治三十二种病 ) ,与其他穴 ( 一般为下三皇 ) 倒马并用十六例 ( 治十四种病 ) , 肾关穴共计使用五十四例。灵骨单用十四例 ( 治十种病 ) ,灵骨大白倒马共用二十一例 ( 治十七种病 ) , 灵骨穴共计使用三十五例 。再其次为中九里单用十二例 ( 治九种病 ) ,九里七里倒马二十三例 ( 治二十种病 ) , 中九里共使用三十五例 。如此看来,灵骨、中九里、肾关可以说是董氏奇穴三大穴。但从统计数字看来 : 肾关才是第一大穴 , 九里七里倒马则是董氏第一大穴组 ,从统计来看,不论是第一大穴或第一穴组,都不是灵骨。这个可从董氏奇穴穴位学及治疗学中的穴位应用中及有关说明内得到了解。不过至少灵骨是三大穴之一,还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七十八)、木火穴及灵骨大白倒马皆能治中风后遗症,有何相同理由?
答:中风与风 ( 木 ) 痰 ( 火 ) 关系最密切,阴经只有木 ( 肝 ) 火 ( 心 ) 两经上行至头,肝风 ( 木 ) 与痰火 ( 火 ) 为引起中风主因。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亦最好从木火经或木火穴着手。
木火 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经 ( 心包经 ) 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一系本穴介于本经之井 ( 属木 ) 穴与荥 ( 属火 ) 穴之间,故属木火,而名之木火穴。木火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 补木火即温阳 ( 同理补金水即养阴 ) ,如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之治中风。
大白、灵骨穴亦介于木火属穴之间,大白穴贴近三间穴,穴性同三间属木。灵骨在合谷(属木) 、阳溪(属火)之间,介于木火之间,有同于木火穴之性,或说灵骨贴近阳溪(属火)穴性同火,则大白穴属木,灵骨穴属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温阳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
木火穴及大白、灵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风后遗症。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开脑窍,灵骨大白则贴骨应肾通脑而能疏活脑部血气。唯木火穴在井荥之间,较适于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针;大白为「俞」穴、灵骨为「原」穴合谷及「经」穴阳溪所夹,又均贴骨,适于治新久之病,并宜久留针。
八(总七十九)、问:为什么至阴穴能顺胎助产?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缅北山地村庄义诊,有一孕妇阵痛已两天,胎位尚未转正,当时接生之黄医师嘱我帮忙,我以针灸针至阴三阴交内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转正,而得以顺利接生。为何至阴能纠正胎位呢?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圣惠方》就记有唐代张文仲艾灸本穴纠正胎位的经验: 「救妇人横产先手出……灸妇人右脚小趾尖三壮,柱如小麦大,下火立产。」《类经图翼》载有: 「产难横生……子鞠不能下,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针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针出血。
从临床验证膀胱经与子宫相通,如《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能治膀胱经蓄血症,个人常以此方治疗闭经而精神恍惚者 : 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子宫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为膀胱经主药。而能治疗子宫病。董氏奇穴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在肺经针刺能治膀胱经病变,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疗背痛特效,也能治疗子宫肌瘤,而治疗妇科最重要的妇科穴亦在大指肺经附近,也是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达到治疗目的。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能开膀胱及子宫之窍,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灸或针刺至阴能促进子宫和膀胱活动增强。同时使胎儿活动亦增强,有利于胎位的纠正。(2009年4月23日刊出)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