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耜耕水田

骨耜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长16厘米,宽10厘米;

长17.3厘米,宽9.1厘米

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农业的发生使人类走上了改造自然的道路,但倘若我们能回到1万年前的江南,你就会发现那时的水稻常常是与各类杂草相伴相生的。一般来说,农业发展都经历过刀耕农业、锄耕农业和犁耕农业三个阶段。所谓刀耕农业就是放火烧荒之后,再用简单的木棒撬开土壤,以点种的方式播种。播种后不做养护,不施肥,也不除草,收获完全听凭自然。这种粗放的耕种方式简便易行,但生产效率低下。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农田治理的好处,并发明了一些农具。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早期农具里经常提到耒和耜。所谓耒就是一种尖木棒,是掘土、点种工具。耜是一种铲状工具,用于翻地。耒、耜一般是木制的,比石器工具轻便,它们是金属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农用工具。不过,由于木质容易腐朽,耒、耜的实物资料罕有发现。但1974年,人们在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竟发现了170多件骨耜,它们大多由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肩胛骨的臼部锉削平整,骨板正中部凿一道纵向浅凹槽,凹槽下端左右各凿一孔。有一件骨耜在出土时尚带有残断的木柄,有十多圈藤条穿过凿孔将木柄捆缚住。农业专家认定,它们是在水田中使用的主要农具。

水稻是一种只能在适当的水位中生长的农作物。农业发生之初,人们可能只是利用自然水洼种植水稻,但成规模的水稻栽种必须要有平整的水田,周边要有田埂,有沟渠,以利排灌。骨耜轻便、大小适中,可用来在稻田中平地、挖沟、引水、排水等,使用效率比木耜高,已发现的骨耜边缘磨蚀得都很厉害。大量骨耜的发现表明,河姆渡稻作农业已经十分成熟。2004年,考古学者又在距离河姆渡仅7公里的田螺山发现了一处古稻田遗址。近年来,人们还发现,骨耜可能同时被用来深掘灰坑和柱洞,与干栏式建筑的建造也有密切关系。

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农业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进入到了对农田土地加工修治的阶段。骨耜不同于后来的锄,但却具备平地、排灌的功用,人们将使用耜为主要工具的农业称为“耜耕农业”,它是锄耕农业的一种形式。

(撰稿:张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