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宋·陈元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梅核气)妙方【歌诀】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
【组成】半夏(姜汁炒)15克,厚朴(姜汁炒)9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方解】七情不畅,令人气郁,气郁则津聚,津聚则生痰。痰气结聚,肺失宣畅,胃失和降,故有咽中如有物阻及痞满、咳呕、冲痛等症。方用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配以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利,助半夏以祛湿化痰;苏叶理肺舒肝,宽胸散郁;姜枣和中止呕,益脾缓急。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使痰消、结散、郁平,诸症自除。
【主治】七情郁结,痰涎结聚,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胁满闷、脘腹痞胀、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可用于梅核气、食道痉挛、癔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2加味四七汤【来源】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歌诀】加味四七是专方,苓厚苏夏广橘红,
青枳砂星炒神曲,白蔻槟榔益智姜。
【组成】白茯苓、川厚朴(姜炒)、苏梗、姜半夏、广橘红、青皮、枳实、砂仁、姜南星、炒神曲各9克,白蔻仁、花槟榔、益智仁各5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开郁顺气,利膈化痰。
【方解】方用川厚朴、枳实、苏梗、青皮开郁顺气;白茯苓、半夏、橘红、姜南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花槟榔、茯苓理气利水;砂仁、神曲、白蔻仁理气和胃消食;益智仁敛肺益气;生姜温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开郁顺气,利膈化痰之功。
【主治】七情之气结成痰气,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满痞塞,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促;或因痰饮,恶心呕吐。
【加减】“一般可去益智仁,加制香附。若胸闷甚者,枳实改用枳壳,加薤白、瓜蒌;恶心呕吐者,加佩兰叶;腹胀满不食者,加炒白术、炒谷芽。”(《中医喉科精义》)。
【附记】本方是治疗梅核气之专方,无论何型均可【加减】应用,每获良效。为笔者临床常用之良方。
3利咽汤【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黄永灵方)
【歌诀】利咽汤用代赭石,桔梗葶苈板蓝根,
青果桑皮生甘草,苏子玄参制香附。
【组成】代赭石30克,炒葶苈6克,桔梗10克,板蓝根30克,青果10克,炙桑皮12克,苏子10克,香附10克,玄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疏肝降逆,化痰利咽。
【方解】咽喉神经官能症(梅核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女性为多。多因情志郁结,化火炼液为痰,气痰博结,壅于咽喉所致。故方用香附、代赭石、苏子疏肝降逆;板蓝根、甘草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桔梗、葶苈子、桑皮宣利肺气、化痰利咽。一升一降,疏畅气机。气顺痰消,诸症自平。诸药合用,共奏疏肝降逆,化痰利咽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若咽痛甚者,加牛蒡子、黄芩;胸闷胁痛者,加丹参、炒灵脂。
【附记】临床屡用,每每收效迅捷,疗效颇著。
4梅核气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高文武方)
【歌诀】梅核气汤青陈皮,木香郁金香附子,
乌药苏梗制半夏,射草朴花山豆根。
【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行气化痰,清咽利膈。
【方解】方用香附子、青皮、陈皮、木香、郁金、乌药、苏梗、厚朴花、制半夏疏肝解郁,行气化痰;山豆根、射干合苏梗、厚朴花清咽利膈;甘草解毒和药。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清咽利膈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加减】一般用本方即可。必要时可随症加减。同时配合针刺天突、扶突、合谷(双侧),可提高疗效。
【附记】用本方,并配合针刺治疗梅核气20例此类病症患者,疗效甚为理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