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1月初,北京市地铁和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宣布,未来北京将建立地铁“白名单”及快速安检通道制度,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 “人脸识别”和“分类安检”这一组合立即引起了清华大学教授劳东燕的警惕,“地铁作为日常的、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安检,为什么非要'刷脸’进行识别?分类安检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存疑,采取什么标准?哪些人会被划入敏感人群?如果被划入特殊对待的类型,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权利救济?”她在个人公众号文章里写道,地铁要推行人脸识别前应征求公众意见,收集公民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更要获得被收集人的明示同意。 劳东燕说,人脸数据、基因、指纹、虹膜这些生物信息是不可更改的,“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更让她担忧的是,数据泄露的危害很大,但相应的保护措施却并不严格,也几乎没有企业或机构在收集人脸信息时,明确告诉被收集者,数据会存储在哪里、如何保护,而个人是否有权利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删除自己的数据。 (摘编自聂阳欣《人脸识别:不安之术》,《南方周末》) 材料二: 12月2日,“天津网信”发布消息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12月1日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据此来看,包括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在分析人士看来,继因疫情影响遇挫后,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识别禁令”或将使刷脸支付再受重击。目前来看,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相对“蛮荒”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企业在快速进行业务的拓展和设备的铺设;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仍未出台正式的官方行业标准,因此也使得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王蓬博直言道,当前,由于行业缺乏官方的标准,使得市面上的刷脸支付设备和业务的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异,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有待提升。此外,目前的刷脸支付依旧在数据采集、隐私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 (摘编自岳品瑜、刘四红《天津立法禁止采集生物识别信息巨头们热推的刷脸支付再受重击?》《北京商报》) 材料三: 想要探究出人脸识别为何会大行其道,就必须知道它究竟在替代什么过时的技术。在识别比对领域,人脸识别应用最为广泛还要算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它在广泛地替代曾经的人工比对方法。在这个领域上,人脸识别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比如出行中在高铁站、机场等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因此人脸识别用绝对性的优势替代了已经过时的技术手段。另一广阔的市场,就是与普通消费者相关的商业消费领域,比如在手机终端上的刷脸解锁、在无人超市的刷脸支付,这些都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人脸识别在商业上成功的应运案例。可以说,这也是人脸识别应用较为广泛的市场。因为它在替换各种形态的旧技术,在手机解锁领域,它在替代密码解锁、指纹解锁,在支付领域它在替代操作第三方支付账户、在进入小区的场景中它在替代则是传统的门禁卡技术。 (摘编自陈少亮《人脸识别,边界在哪》)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菊花等众多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 B.诗人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但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诗人的抒情含着苦涩。 D.在最后两行诗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 5.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简析其中的一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愤青 杨云苏 今天去晚一步,剥壳蚕豆叫人家买光了,老板娘说容她十几分钟,她和太婆加急剥出来,必误不了我做饭.我说要得嘛,就在她菜店里转,挑了三个嫩南瓜,一把藤藤菜,听见她们一边剥豆一边摆闲话,觉得好听,就听住了。 老板娘三十五六,头发烫了又编起来死死地扎上,照说很不划算,可她的菜店兼卖鸡鸭鱼豚,整天要杀要剐的,披肩发干不了活计,但毕竟不甘心,全部功夫都下在刘海上,刘海是独立于头发的,左右都没梳进去,烫制的理念也不一样,翻上翻下混江龙似的一根,被油光光的额头供奉着。她浓眉大眼,嘟着厚嘴唇,是个憨厚的模样。 “你咋个不买一条梗的(完整的)喃?梗的好安逸哦。”她问太婆。 “人家重庆江边边上,吃鱼都不兴一条一条买回去,人家砍,砍成截截子卖,江头的鱼好大哦,一顿吃不完。”太婆回答。 “啥子鱼喃?” “草鱼,梗鱼十几斤重。” “得不得老哦!鱼太大肉老得很。”老板娘很操心。 “不得!人家是江头的鱼,野鱼,野鱼再大都不得老,晓得不!”太婆很骄傲,老板娘那都是瞎操心。 “你买的哪一截?” “肚震皮噻。” “咋个不买鱼头喃?鱼头好好吃啊!” “我才不要鱼头,重金属多。” “啥叫重金属哦?”老板娘很迷茫。 “……唉呀就是……有毒……他们说的,反正吃不得,要闹(毒)死人,我听他们说的。唉呀,我说给你你也不懂,你把我的话记到脑壳头就是了。” 我们这边有很多这样的太婆,喜欢压人一头,再是鸡毛蒜皮的小破事她们也要做权威,掌握的知识再一锅粥她们也要占据精神的优越。这种太婆看起来都是为你好,古道热肠的,相处起来……我一般都躲。我看老板娘也讪讪的,真想说点什么替她争一句、圆一下。但她自己说话了。 “我们五一回南充,我们那个人说的。”她向太婆报告,“那几天我们铺子不得开。” “哦豁,那我买菜去哪儿买喃!”太婆说。我才知道原来这太婆跟我一样是买菜的。这个倒不奇怪,我们这边常有这种情况,居民老太婆没人说话,到相熟的店铺里找人说话,光说话谁有功夫陪你?所以也顺带帮人家做点事,这样店家当然愿意。这个季节主要是剥豌豆蚕豆。 太婆坐在暗处,眉目看不清,花白短发,反正就是个那种太婆。 “我们要回去吃酒——”老板娘很开心,把“酒”拖得很长,然后等着太婆来问吃啥子酒。 “吃啥子酒喃?” “我们姨妈屋头的大女子,我们表姐,生娃儿,满——月酒。”又把“满”字拖得很长。 “咹咹?你们表姐生娃儿?第几个哦?” 老板娘自己都三十五六,表姐只会更大,在乡下恐怕至少应该有两个娃儿的。 “头胎!” “咹咹?” “我们表姐莫法,想要娃儿想要慌了,啥子药都吃焦了,硬就怀不起啊,嘿这回儿对了!” “哦唉呀唉呀,这个贵重!这个娃儿贵重的!”太婆帮着喜道。老板娘显然姊妹感情很好,替姐姐高兴,厚嘴唇合不拢,笑得呀,“是嘛就是贵重嘛!男——娃儿得嘛!” 我一听这话立刻就垮下脸,对,之前我一直也帮着笑。什么话?是男娃儿所以才贵重吗?我原先对农村里重男轻女没什么意见,因为关我什么事呢,但近十年来耳闻太多惨状惨案,究其本质是重男轻女!是自称文明的民族正在发生的残酷愚昧!每当想到这个!说到这个!便怒火万丈!!以至于人到中年终于成长为一名愤青!! 老板娘一脸得色,我真看不下去,再看那太婆,还是看不清面目,只见她手里停住了,豆子也不替我剥了,看上去似乎是要大谈特谈,无非男娃怎么好怎么顶事,这种太婆我见多了,老板娘的这套狗屁价值观还不是从太婆们那里继承的?我感觉得跟她们掰斥一下,拼着晚上吃不上蚕豆了,拼着撕破脸,拼着今后多跑一站路去大门口买菜,我也得把她们—— “你这个说法没对的哦。”太婆说,“男娃儿贵重?是男娃儿所以才贵重咩?女娃儿就相因(便宜)?” “是啊,我们乡坝头还是这个说法呀,是男娃儿贵重噻。” “没对!没对的哈,我给你说!我刚才说贵重是说你表姐四十岁终于盼到娃儿了,这个很贵重,跟娃儿是男是女莫关系哈!你喜欢男娃儿是你的事,但莫要说啥子男娃儿贵重哈!” “我们乡坝头……” “你们乡坝头就没对!”太婆居然动真气了,把蚕豆筲箕往台子上一放,豆子蹦出来好几个。老板娘吓一跳,一边弓腰去拾一边向太婆服软。 “是是嘛,我们乡坝头还是落后,我二天不得说了。” 太婆在暗处,还是看不清面目,但她身体好像松下来,刚才肩膀都耸着的。果然她口气还是软了。 “你们回去咋个回去喃?”她问。 “我们那个说的骑摩托。” “你喃?你抱娃儿坐后头?——搞啥子嘛,莫骑摩托,危险哦。你们坐高铁,又快宕又安全。晓得不?高铁!——你听我的不得拐(不出错)!”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菜店老板娘的刘海做了细致的描写,她的刘海“混江龙似的一根,被油光光的额头供拳着”,用语诙谐,看似使老板娘“滑稽可笑”,实际却反映了她开店辛劳、工作勤苦的一面,同时烫过的刘海也一定程度上彰显上了对美的追求。 B.“我”开始以为太婆“反正就是个那种太婆",那种太婆指的是那种生活清闲无聊,喜欢仗着年纪大在各个方面压别人一等的市井老太。 C.本文对情节的推动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作者用笔自然贴切,让读者能够轻易地跟随人物的情绪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与角色或作者产生共鸣。 D.太婆对老板娘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但批评后又立即对老板娘回家方式的关心表现了太婆的古道热肠,而老板娘也在太婆的动怒下服了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7.本文在对话中用了大量四川方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结合文本,分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议。”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0.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而:连词,表顺承 师勤而功半而:连词,表转折 B.士大夫之族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 其此之谓乎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 相说以解说:通“悦”,愉悦 D.或不焉否:通“否” 又从而庸之庸:酬谢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 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12.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行文呈递进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于学道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②。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③。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未解玉骢骄: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③琼瑶:美玉。 1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个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上片首句“照野”,突出地点,点明了月色之佳。“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在明月朗照之下,这无限的空间,美好的自然,便和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了。 C.下片“解鞍欹枕绿杨桥”一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表现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D.词人在词中不去写小序中“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抓住了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将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15.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脱却苦闷,自我宽慰,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经典IP的快车,是当下不少电影创作思路的共同选择。 向经典IP借力,是讨巧的。所能“借”来的不仅有______的概念、成熟的故事和传奇的人物,也有人们曾经投注的记忆与感情。当经典沉入生活之河,重塑经典便如同向平静的河面中掷入石子,溅起水花。至于水花散去时,是层层涟漪还是惊涛骇浪,是______还是铭心刻骨,就取决于重塑经典的能力了。 借力经典IP,必须注入新意。其“新”,可以是时代解读,可以是全新故事,也可以是技术创新。这里的“新”必须是真“新”,并不是换几个人物、改几段故事就可以达到的,而要把既有的东西______、重组,给人物以新任务,给故事以新主题,给概念以新内涵。 在向经典IP借力方面,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领域走在前面,例如令人______的《白蛇:缘起》和创下超50亿元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新”不是借力经典,而是延展了经典的生命,无疑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深入人心昙花一现分解耳目一新 B.家喻户晓过眼云烟解构焕然一新 C.家喻户晓昙花一现分解焕然一新 D.深入人心过眼云烟解构耳目一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实现了对传奇人物的“涅槃重生”,而且催动了经典故事的“逆天改命” B.不仅催动了经典故事的“逆天改命”,而且实现对了传奇人物的“涅槃重生” C.不仅实现了对传奇人物的“逆天改命”,而且催动了经典故事的“涅槃重生” D.不仅催动了经典故事的“涅槃重生”,而且实现了对传奇人物的“逆天改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的“新”不是借力经典,而是经典的生命延展了,无疑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 B.这样的“新”己不只是借力经典,更延展了经典的生命,无疑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 C.这样的“新”已不只延展了经典的生命,更借力了经典,无疑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 D.这样的“新”不是经典的生命延展了,而是借力经典,无疑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 八、选择题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通过辅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chán)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B.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jīng)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筑魂。 C.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guàn)古的追求, 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D.李清照《声声慢》主要抒发了女词人漂泊无寄、欲吐还咽(yàn)的愁绪, 其开头别出新裁的叠词运用,逐层深入,文情并茂,“俱无斧凿痕”。 2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 B.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C.对于他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D.《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九、语言表达 22.请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亚洲瓢虫迁居欧洲后,_____。原来,当地瓢虫在偷吃亚洲瓢虫的虫卵或幼虫后不久,就会倒在亚洲瓢虫的“生物武器”下。 德国吉森大学16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亚洲瓢虫体内存在一种名为“微孢子虫”的寄生虫,____却能对欧洲瓢虫产生致命打击。 亚洲瓢虫因其好吃蚜虫的天性被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引入用于生物防治。不过,瓢虫还有偷吃同类虫卵和幼虫的习惯。___,便可能因微孢子虫而毙命。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23.指出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改正。 (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当年对我的帮助我绝不会忘记的,这次的事情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2)近年来研究唐诗宋词,完成大作一本,恳请您不吝赐教。 (3)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24.阅读下面文段,提炼出能够体现文段主要内容的四个关键词。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十、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避免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对于诗中“你”的人生态度,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①各行业部门等在推行人脸识别前应征求公众意见,收集公民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更要获得被收集人的明示同意; ②有关部门应设置专业的机构来妥善保管好公民的隐私数据,并将储存的相关内容及公民的权限告知公民; ③官方要及时出台具体的行业标准,对应用于刷脸支付等方面的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作统一的规范; ④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管,严格把控人脸识别的应用,更要防止人脸识别的滥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对刷脸支付的打击远大于新冠疫情对其的影响”错。原文是材料三中的“在分析人士看来,继因疫情影响遇挫后,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识别禁令’或将使刷脸支付再受重击”,两者并未进行比较。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在商业消费领域的应用潜力要大于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潜力”错。材料三中并未涉及人脸识别应用潜力在不同领域内的比较。原文表达是“在这个领域上,人脸识别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广阔的市场,就是与普通消费者相关的商业消费领域”。 4.D 5.①音乐美:本诗双行押韵,两句一换韵,节奏显明,音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②绘画美:全诗语言色彩十分鲜明,石之白,松之青,海之蓝,夕阳之红,乌鸦之黑,五彩缤纷,画面感强烈,具有绘画美。 ③建筑美:本诗句式整齐,每句均十一个字,具有建筑美。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错。诗人在这里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这是对自身的严酷反省(诗题为“口供”,含义也就在此)。诗人对旧我的自渎式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这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节奏和韵律,绘画美主要是指景物刻画,建筑美主要是指诗歌结构。 音乐美:全诗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 这首诗的句式大体整齐,“人”与“贞”,“阳”与“膀”,“山”与“展”,“花”与“茶”,“怕”与“爬”,本诗双行押韵,两句一换韵,虽仍然比较灵活,但在整体上显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绘画美:抓住诗歌画面的色彩分析,“白石”“青松”“鸦背”“夕阳”“黄昏”“鹅黄”“古铜色”等色彩丰富;坚贞的“白石”以及“青松和大海”,还有“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国旗在风中招展”,包括“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画面感强烈,语言色彩十分鲜明,具有绘画美。 建筑美:全诗共十句,每句都是十一个字,句式整齐一致,结构匀称,具有建筑美。 6.D 7.①方言的使用,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更加彰显人物形象,如太婆的强势热心又明事理的多面形象便随着方言凸显出来了; ②口语化表达,使小说场景生活化,展现了浓郁的川渝风俗人情; ③方言生动鲜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8.①“我”是全文的线索,我的所见所闻串联了整个故事情节;(表述为“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也可) ②通过“我”的内心活动凸显了主人公的形象,如“我”一开始误以为太婆是那种闲散的市井老太,甚至以为太婆也重男轻女,后来才发现太婆是个明理热忱的老人,这种先抑后扬突显人物形象的手法正是通过“我”的内心活动来展现的; ③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④有利于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故事的主旨思想。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错误,由“是是嘛,我们乡坝头还是落后……”可知,老板娘只是表面的服软,思想并没有马上改变。 9.B 10.D 11.A 12.C 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不足以为人师”,是“不足以(之)为人师”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必也听语乎”中的“也”表句中停顿,不可断开。排除ACD。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的能力。 A.“群聚而笑之”是说“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而”表修饰; B.“其此之谓乎”是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之”为“提宾的标志”; C.“则耻师焉,惑矣”是说“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意为糊涂。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错误,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错误,此处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之”,这些;“不齿”,不与同列;“乃”,竟然;“不能及”,赶不上;“其”,翻译为表强调语气或反问语气皆可。 第二句中,“虽”,即使;“旨”,美味;“至道”,至善之道;“善”,精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轻松不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这样时间长了,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14.C 15.①使用叠词,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隐隐”形容云层,写出云层隐隐约约地在若有若无之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②侧面烘托,“我欲醉眠芳草”通过词人不胜酒力,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侧面烘托此处芳草之幽美、清新。 ③借喻,将月色喻为美玉,突出皎洁月色之下周遭环境的清丽、静谧、纯洁。 ④以动衬静,通过杜宇在黎明的一声啼叫,衬托出了野外春晨的静谧、清幽。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表现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错误,词人在此处并无借酒浇愁,苏轼在这首小词里,反映他在黄州的旷放生活,表达了他乐观而豁达的胸襟。 16.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尊”“酹”“摧”“事”“掇”。 17.D 18.C 19.B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辅陈”的“辅”应写作“铺”,“阐述”的“阐”应读作chǎn; B.“强筋健骨”的“筋”应读作jīn,“凝神筑魂”的“筑”应写作“铸”; D.“别出新裁”的“新”应写作“心”。 2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你为我想想。”中的句号应放到引号外面,这里“你为我想想”是引的母亲说的话,所以引号里面只是部分引用,而句号应放在整个句子的后面才正确。 故选B。 22. 它们的部分欧洲同类大量死亡 这种寄生虫显然不会危及亚洲瓢虫 欧洲瓢虫如果吃了亚洲瓢虫的虫卵或幼虫 23.(1)(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 (2)(大作)改为(拙作) (3)(垂询)改为(请教或咨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1)“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敬辞,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套话。鼎力:大力。此处是他人寻求自己帮助,不是自己求人相助,故应改为“全力相助”。 (2)“大作”:对人作品的敬辞。此处是指自己的作品,故应改为称呼自己的作品的谦词“拙作”。 (3)“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他”和“我”是朋友关系,故应改为“请教”或“咨询”。 24.乡土社会、礼治、法治、秩序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