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普网 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开始
■2021年我国气候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
■全国平均气温为10.5℃,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
■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72.1毫米,较常年偏多6.7%
3月1日,正式发布。这份由国家气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全面分析了2021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公报》指出,2021年我国气候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北方降水显著偏多,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影响重,黄河流域秋汛明显;高温过程多,夏秋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区域性、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华南干旱影响较大;登陆台风偏少,但“烟花”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强对流天气强发,极端大风频发,局地致灾重;寒潮过程多,极端低温频现;沙尘天气出现早,强沙尘暴过程多。根据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与近十年平均值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略偏少。
气温方面,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5℃,较常年(1981年至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我国发生9次区域性高温过程,较常年偏多5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9月17日至10月5日南方出现1961年以来最晚高温过程,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36天。
降水方面,202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72.1毫米,较常年偏多6.7%。除华南降水量偏少外,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降水均偏多,其中华北地区为1961年以来最多;在七大江河流域中,珠江流域降水量偏少,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均偏多,海河流域为1961年以来最多。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公报》有助于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国气候状况、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和了解我国气候及其变化规律,助力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全年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1.气候持续变暖,全国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高温过程多、结束晚 2.全国年降水量偏多;北方降水量居历史第二多 3.汛期暴雨极端性强,黄河流域秋汛明显 4.区域性和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华南干旱影响较大 5.生成和登陆台风偏少,“烟花”陆地滞留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6.强对流天气频发,局地致灾重 7.寒潮过程多、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 8.沙尘天气出现早、强度强CCTC®01
全国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3月1日,中国气象局对外正式发布《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这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全面分析了2021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021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说,尤其是沙尘天气出现早,强沙尘暴过程多。
高温过程多,结束时间偏晚36天
肖潺称,2021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5℃,比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暖年。浙江、江苏、宁夏、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河南、广东、湖北和广西11省(区)年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2021年,我国发生9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偏多5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7月20日至8月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极端最高气温普遍有35—40℃,局地超过40℃,有38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9月17日至10月5日,南方出现1961年以来最晚高温过程,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36天。
降水方面,肖潺表示,202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比常年偏多6.7%,其中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
在七大江河流域中,除珠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6%外,其他流域均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偏多74%)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黄河流域(偏多39%)为次多,辽河流域(偏多34%)和淮河流域(偏多32%)均为第三多。
多种因素影响,北方未来降水偏多
河南郑州最大日降水量达624.1毫米,黄河支流渭河发生1935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大洪水,山西平均降水量超过常年10月降水量的3倍……去年北方降水很多,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1961年以来最多。
“2021年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且极端性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肖潺介绍说,首先,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研究认为大气温度增加1℃,水汽含量增加7%,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全球背景。
其次,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7月开始表现出明显偏北的特征,与此同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持续异常活跃,从而导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并随着副高北上为北方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另外,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北方降水呈增多特征,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际气候演变有关。”肖潺称,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
研究表明,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影响,当PDO处于冷水位相时,北方降水偏多。PDO的周期通常为20—30年,目前冷水位相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将有利于未来北方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
今春沙尘天气较常年同期偏少
一夜醒来天空变成了黄色,2021年1月10日,多个城市受沙尘影响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令大家难忘,记忆犹新。
“这是我国首次出现沙尘天气,为2002年以来最早。”肖潺称介绍说,去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偏少8次。但强沙尘暴过程为2013年以来最多,波及我国19个省(区、市),尤其是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北京超过7000微克/立方米。
近十年,我国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但是去年似乎强度和数量又多了起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情况预计又会怎样?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介绍说,总体来讲,我国沙尘天气趋少。
沙尘天气的产生有两个因素,薛建军进一步解释道,沙源地和风二者缺一不可。无风不起沙,有风有沙,正好配合起来。春季,土地化冻了,各种植物还没生长起来,地表大量裸露,加之北方多大风天气,因此沙尘比较多。
2021年1月中下旬和2月,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等主要沙源地经历了长时间的偏暖和降水偏少,形成了极其有利于起沙的地表条件,再加上春季北方主要沙源地受冷空气和气旋影响,风力偏强,内蒙古、青海北部、甘肃西部等地大风日数较近5年平均偏多5—15天,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
目前来看,今年1—2月上述沙源地气温总体接近常年,降水略微偏多,起沙的地表条件不如去年。
薛建军表示,预计今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但进入春季,大风天气将明显增多、气温回暖,沙尘天气会逐渐多起来,需要关注沙尘天气对交通运输、森林草原防火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来源:胡利娟 中国科普网
CCTC®02
具体见公报全文
CCTC®
关注更多气候(狭义/泛义)资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