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511第六版 作者:马敏敏
《淳祐临安志》卷十《浙江四时潮候图》 |
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系统编制潮汐表,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唐宋潮汐表的编制时间早于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表。潮汐表分为理论潮汐表(即天文潮汐表)和实测潮汐表两种。
公元762—779年,窦叔蒙完成了一部研究海洋潮汐的《海涛志》,又名《海峤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潮汐学专著。在书中,他依据潮月同步的原则,应用天文历算法,计算了自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冬至,上推79379年的冬至之间的潮汐循环次数。此外,他还制作了一种便于查阅一个朔望月中各日各次潮汐(高潮)时辰的涛时图,被称为《窦叔蒙涛时图》,此推算图为理论潮汐表。《海涛志》中记载:“涛时之法,图而列之。上致月朔、朏、上弦、盈、望、虚、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络之,以为定式。循环周始,乃见其统体焉,亦其纲领也。”图表横轴是月相变化,纵轴为十二时辰。把代表月相和此月相时的月亮经过上、下中天(即潮汐出现高潮时)的时辰坐标连接成斜线,就构成一个朔望月的潮时推算图。
宋代张君房继承和发展了《窦叔蒙涛时图》,对横纵坐标的时间单位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绘制出《张君房潮时图》,“今循窦氏之法,以图列之,月则分宫布度,潮则著辰定刻,各为其说。行天者以十二宫为准,泛地者以百刻为法。”此外,张君房还推算出潮时逐日推迟约3.363刻(当时规定一天为100刻)。后来,燕肃(约960—1040年)考虑到大尽(大月30天)、小尽(小月29天),所以采用了两个潮汐逐日推迟数,即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从而使推算更加准确。
燕肃之后,理论潮汐表未见明显进步,实测潮汐表则迅速发展起来。鉴于各地区地形、水文等存在差异,实际潮时与理论推算有出入,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的实测潮汐表则显得更为实用,其中水平最高的当推钱塘江潮汐表。公元1056年,吕昌明编制了钱塘江的实测潮汐表——《浙江四时潮候图》,该表分春秋、冬、夏三部分,记录每天高潮的时辰。明清实测潮汐表编制工作有了更大发展,各重要海区都编制了形式多样的实测潮汐表。(马敏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