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养生有三大关键,辨证,立法,开方 一、辨证就是根据病人的各种全身症状,主诉,舌相,脉象,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问题所在而得到证。 二、立法就是根据证型,确定治疗方法,是汗法还是补法还是泻法,还是汗补兼施。而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立的。 三、开方是在确定了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后,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案,应用于患者身上。
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原则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精津液,三因制宜。 中医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基础,或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三法同用。
《黄帝内经》确立了基本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诸多治法总结为“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是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而立。但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当中常需数法相合,统筹兼顾。组方亦当主次分明,轻重有度,方能取效。程钟龄《医学心悟》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咳嗽,疟疾等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针对感受风寒,恶寒无汗,肢体疼痛,鼻流清涕的风寒表证,喝了麻黄汤会出汗,通过出汗把风寒驱赶出体外,这就是汗法。
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实邪随吐而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等,属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 如盐汤探吐方(食盐30克),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酒肉凉菜辣椒,西瓜油腻之物使劲往肚子里填,导致胃肠宿食不下,大便不通,胃胀满恶心,食不下,这时可用30克盐冲水服用,咽喉受到刺激会吐,吐出了宿食,减轻了胃肠的负担,胃肠得通,脾胃升降复常,病就好了。
下法:荡涤肠胃、通泄大便,使肠胃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适用于大便不通、热结便燥、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及虫积等,证属有形实邪,病势较急者。 比如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以苦寒之大黄为君药,攻积泻热,使积滞湿热从大便而下。
和法:和解少阳、表里双解、调和脏腑、调节寒热,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适用于邪犯少阳、表里同病、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 比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和解少阳,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脉弦者。
清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解除在里之热邪。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入营血、热在脏腑、热毒疮疡、暑热、暑湿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如白虎汤(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如烦热不宁,口渴咽干,身热面赤,大汗出而恶热,小便短赤,脉洪大有力。

温法:温脏祛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消散在里寒邪。适用于脾胃虚寒、肺寒留饮、肝肾虚寒、血寒凝滞、阳虚失血、阳衰阴盛等里寒证。 如附子理中丸(制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健脾燥湿,温阳祛寒,散在里之寒湿之邪,适用于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者,主治胃脘冷痛,不欲饮食,胃胀,口水多,大便糖稀,手脚冰凉,怕冷,腰冷痛等。这个附子理中丸既温里祛寒,又补脾肾之阳,可谓是温补兼施。
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化痰驱虫,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适用于积食停痰、气滞血瘀、疳积虫积等有形实邪,病势较缓者。 如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全身瘀血证,胸胁部刺痛,头痛,心痛,腰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唇乌,两目暗黑,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这里消法也就是消除瘀血。
补法:补养以恢复人体正气。又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阴阳双补及补益脏腑等。适用于气血亏耗、阴阳虚损、脏腑虚弱等各种虚证。 比如七宝美髯丸(制何首乌、茯苓、怀牛膝、当归、枸杞子、炒菟丝子、盐补骨脂),补益肝血肾精,乌发壮骨。主治肝肾不足证。比如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临床常用于治疗须发早白,脱发,牙齿松动病,以及男子不育属于肝肾不足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