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治慢性肠炎,此方被深埋多年!补阳气、化湿热,善于攻坚克难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秘传证治要诀类方》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慢性肠炎的事儿。

我手头,有一张医案故事。你看了以后,应该大受启发。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7岁,医案记载姓郑。

初诊时间,是1992年的1月22日。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半年来,总是跑肚拉稀。医院给诊断为慢性肠炎,经用药以后,效果不好。

怎么办啊?此人决定投中医治疗。

找的谁呢?是我昨天提到的,中医大家陆芷青前辈。

陆师打眼一看,发现患者面色不好,两只手捂着肚子,神情疲惫苦闷。

仔细问,这才知道,患者现在是肚子冷痛,吃不下饭,每天得排粘液便大概三四次之多,什么都干不了,苦不堪言。

看舌脉,发现舌淡,苔薄黄,脉象细。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陆芷青前辈就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3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补骨脂12克,赤石脂12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黄连3克,凤尾草3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共开7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7剂以后,粘液便不见了,转为溏便,冷痛现象缓解,但是依然腹胀纳呆,饮食不香。

这时候,原方加谷麦芽各10克,煨葛根9克,荷叶10克,水煎服,继续投7剂。

最终,患者腹泻完全消失,诸症大大缓解。后来,医家嘱咐,用参苓白术丸合香连丸,善后调理,加以巩固。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内容。我给你说完了。

其实,这个医案里的患者,代表着慢性肠炎患者中的一大群体,这就是脾阳不振,湿热留滞。

啥意思?就是说,患者的基本问题,在于脾阳虚弱。但是在脾阳虚的同时,还夹杂湿热的问题。

你看这个患者,面色少华,腹部冷痛,舌淡,脉细,这就是典型的脾阳虚,对不对?

再看,此人舌苔薄黄。薄黄苔主什么?主热啊。

脾,主运化。患者脾阳不足,湿邪就得不到化解。湿邪郁滞日久,患者就会生湿热。脾阳虚和湿热留滞的局面,就这样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体内了。

这个情况,其实在慢性肠炎患者里很普遍。久病,伤阳。肠炎日久,确实容易形成脾阳虚。而湿邪郁久,也确实容易化热。所以,具备这个特点的慢性肠炎、泄泻患者不少。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过于温阳,则助长热邪。过于清热,又怕进一步伤了脾阳。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想个办法,既能改变患者脾阳虚的基本问题,还能顺带解决湿热的问题。

千斤重担,落在了一张方子身上。这就是连理汤。

你来看当时陆芷青前辈用的方子——、

党参3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补骨脂12克,赤石脂12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黄连3克,凤尾草30克。

这里头,你记住,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黄连,就是连理汤。它其实是理中汤加上茯苓和黄连而成。

其实,中医里头有两个连理汤。理中丸加上茯苓、黄连,是《秘传证治要诀类方》里的连理汤。还有一个,是《症因脉治》里头的连理汤。后者,没有茯苓,只是理中丸加上黄连。

连理汤能干啥呢?就是在温补脾阳的同时,解决湿热。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黄连,恰好可以清热燥湿。如果再加一个茯苓,清湿热的效果更好。

所以说,连理汤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陆芷青前辈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补骨脂、赤石脂、凤尾草。其中,补骨脂善于温补脾肾之阳,同时还能止泻。赤石脂,善于涩肠止泻。凤尾草,善于清热利湿。

等二诊的时候,加入谷麦芽来开胃,增进食欲,加入葛根和荷叶来进一步止泻。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在这里,我想再和你好好说说连理汤。

其实,在中医方剂学教材上,几乎很少会说到连理汤。即便提到它,也往往是理中丸的附方,稍微介绍那么一句。可以说,它的地位是次要的。

但是我觉得,这张方子是被埋没了。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实在是多见,即患者脾阳虚弱,湿热滞留。面对这个棘手问题,连理汤有攻坚克难之功。所以,无论是中医从业者,学习者,还是中医爱好者,都应该对它加以重视。

上面医案中,陆芷青前辈对连理汤的运用,可以说恰到好处。患者的主要表现,十分典型。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研究、揣摩一番,尽量吸收。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好了。这个事儿,我给你说到这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