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普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依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也,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本条是《温病条辨》第一卷第一条,但并非《温病条辨》的第一条。在该书第一卷之前,还有一篇卷首,主要内容是名为“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的经典汇总,收录了《内经》中与温病相关的条文共十九条。以示温病亦本于《内经》,有溯本追源之意。
本条则是总论温病种类,将温病分为九类。九为单数之最大者,此处取九为分类之数,是言温病之众,非止一种,当然也就不只限于九种。这里列举的,只是吴鞠通认为温病中最具代表性的九种疾病而已。当然,这种九种疾病同时也就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温病。
条下吴氏自注甚详。这九种温病并非吴鞠通首创,而且多数见于王叔和所著的《伤寒例》。如其第二条、十二条中,“温病”“风温”“温热”“温疟”“温毒”“温疫”等病名均有提及。但一来王叔和对这些疾病的理解与后世温病学说有所不同,二来王叔和仍然采用伤寒法治疗温病,所以吴鞠通认为王氏虽列温病之名,却未得温病之实,反而误导了后学者。所以特别指出:“叔和不能别立治法,则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
后世因循其例,都使用伤寒法来治疗温病,于是“贻患无穷”。“苟简”就是“苟且简略;草率简陋”的意思。一句“因仍苟简”,将千年以降,诸医对温病治法始终进展有限的原因大白于读者。但因此就全部归罪于王叔和,却是全无必要。只能说在当时遵古传统下,想要创立新说,又不能否定前贤圣人,只能把后世未曾封圣的拿出来先顶缸了。其实客观而论,温病理论并非一夜而起,乃是肇端于《内经》,渐起于唐宋,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所以吴鞠通亦不敢专人之美,特别指出“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吴鞠通所以诸医家,都是对温病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吴鞠通说自己是“善其后也”,虽是自谦之辞,却也是事实。
接下来,吴鞠通对上列九种温病做了简略解释。
风温病,是指初春时期,肝木风气主令之时,风热相合,伤人为病。其病初起多以肺卫症状为主要特点。
温热病,是指发生春末夏初的伏气温病。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温病。冬伤于寒,是阳衰而阴盛;春必温病,是阳气初升,寒邪从而化热。因此,吴鞠通说温热病的病机是“阳气驰张,温盛为热”。
温疫病,是指具有温热性质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疾病。《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易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除了症状相似,家家如是,温疫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多兼秽浊。”清代石寿棠《温病合编》云“温疫者,温盛为疫,乃湿土中郁蒸之气,多兼秽浊……”因此,治疗温疫病,必须要注意避秽化浊。
温毒,从症状上讲,就是既具有温病特点,又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或咽喉疼痛、腐烂,或皮肤红斑如锦纹的一类疾病。吴鞠通称其“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诸温”,是指风温、温热、热毒之类温病。毒邪,实乃火热之极。所谓“热乃火之渐,毒为热之极”,诸温夹毒,除了有温毒致病邪气的特异性,更是强调其致病邪气火热亢盛至极。“秽浊太甚”是其致病邪气的另一特点。大凡温病言“秽浊”,多半是指其湿热毒邪夹杂,从而容易出现化腐成脓、孳生腐膜黄水等浊物而言。
暑温,是指发生于盛夏之时,因感受暑热病邪而发生的疾病。初起时有阳明热盛为主要表现,所以吴鞠通称其为“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是指发生于夏秋之交,长夏之时,湿气主令,暑热未去,受湿热之邪而发生的温病。因为暑邪未尽,湿气已生,所以吴鞠通称之为“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湿气通于脾,所以病多与脾胃相关。
秋燥,是指发生于秋季,新感秋燥之气,初起多在肺卫,以燥伤气津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因兼挟寒热不同,而有温燥、凉燥之分。
冬温,是发生于冬季的温病。冬季本来寒水当令,如果气候反常,不寒反温,因之受病,则为冬温。
温疟,是指先伤于风寒,复受暑热,而发生的疟病。因为伤暑为病,所以先热后寒,热多寒少。
除了上述九种温病,在《温病条辨》还有伏暑、寒疫等其他温病,散见于各相关章节。而单就这九种温病而言,后世亦颇有争论。例如将温疫也作为温病的一种,将暑病分为暑温和湿温等。但细究其说,实有可取之处。疫病虽然与温病有所不同,但以温热性质最多,确为事实。其治疗也可以遵循温病辨证思路,因此,把温疫列为温病之一种,并不为过。若为强调其传染性,而另列一类,当然亦无不可。只是疫病的致病因素,虽然称为戾气时邪,其最终致病特点,总不外六气之变。正如清·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云“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那么,将疫病中最常见的温疫归于温病,又有何不可呢?
至于在暑病中,另列出暑热病,也不能算是多余。暑月受病,也不一定都只是暑热,也有受寒、受湿的,那把那些以气分热盛为主要特点的另列为暑热病,以与暑湿并重的湿温病相区别,当然是有助于临床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