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蜕始载于《名医别录》,来源于昆虫黑蚱,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知了”,入药的是昆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它的皮壳是角质的,没有伸缩性,个头长大或变化时必须蜕掉。它是蝉蜕下的皮壳,所以叫蝉蜕,又叫蝉壳或蝉衣。“羽化”是昆虫的幼虫长出翅膀而变为成虫的显著变化。
蝉蜕
药性: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药性论》: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本草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蝉蜕也是比较典型的发散风热药,既能解表,又能清热;既用于风热感冒,又用于温病的卫分证。
因其发散作用不强,单纯以之疏散风热并不常用。和牛蒡子一样,往往考虑它又能利咽喉,对于以上二证兼有咽喉不利者,较为多用。
但牛蒡子又是清热解毒药,尤多用于热毒所致之咽喉肿痛;本品则偏于利咽开音,以咽喉不利表现为声音嘶哑者为宜。
肺主声音,又主宣发。外邪犯肺,则肺气郁闭不宣,其主声音的生理功能失司,故有音哑、失音。蝉蜕开宣肺气又利咽喉,所以用之有效。
对于没有外感,只是由于大声吼叫或说话过多等引起的发音困难,也可选用,如经验方海蝉散,就是蝉蜕与胖大海配伍使用。
大家要能区别蝉蜕和牛蒡子在疏风热和利咽喉方面的以上差异。
蝉蜕能透疹,可用于麻疹和风疹初起,疹点不畅,也须与疏风热及解热毒的药如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但其发散之力不如薄菏,且无牛蒡子的解热毒作用。蝉蜕有较好的祛风止痒作用,又常用于多种瘙痒性的皮肤病。
第四个功效是明目退翳,实际上也是清肝明目,和桑叶、菊花一样,能主治肝热目赤肿痛或见风流泪、目眦瘙痒等。其特点是偏于疏风,清肝之力不及桑、菊。
但习惯上蝉蜕这一功效的术语,一直称为明目退翳,这是受法象药理学的影响,认为它是蜕落之物,就能使遮挡视线的翳膜脱落。
中医学的眼翳,主要是眼角膜上的炎性溃疡,是通过清热使其愈合而恢复视力,并非有翳膜脱落,故改称清肝明目,未尝不可。这样与其他同类药的功效术语相统一, 还可方便学习和记忆。
蝉蜕息风止痉,又可清肝热,因此多用于肝热生风之肝风内动、痉挛抽搐。由于其药性和作用较为平缓,尤宜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所以小儿急慢惊风多用。加之其寒性不强,在古人治疗破伤风的方中也经常出现。
此外,蝉蜕能治小儿夜啼,很多书将这一主治放在小儿惊风之后,往往使人误认为二者皆属肝风,都是利用蝉蜕止痉之功。
前人解释不了其能治夜啼的原因,也立足于法象药理,说蝉昼鸣不息,入夜则停止叫鸣,故用之有效。其实现代研究蝉蜕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主治夜啼应是其宁心安神的结果。
小儿夜啼有的是不良习惯,有的是病痛所致,前者宜用蝉蜕一类药物,后者应对因治疗,病痛除夜啼不安才能休止,否则会贻误病情。
下面补充三点:
- 蝉蜕用于止痉,量应稍大,不然作用欠佳。 前人有该药应去头足或去翅足的要求,现代研究其体、足、翅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并无明显差异,加之其工艺费时费力,又损耗药材,故宜除尽泥沙及杂质后直接入药。 《名医别录》谓其“主妇人生子不下”后,又有人提出孕妇忌用之说,对此迄今依据尚不充分,有待研究,但出自法象推理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已为临床废弃。
薄荷、牛蒡子、蝉蜕的区别
薄荷
、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
但薄荷辛凉芳香,轻清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
蝉蜕甘寒质轻、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