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我也是个职场妈妈

文/邱天

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14期
我曾经在一个活动中担任嘉宾,现场有人问我:“你工作那么忙,对孩子会感到内疚吗?”我回答:“会的。”
但若我是个男的,大家会问我这个问题吗?
是否应该为孩子牺牲职业发展,妈妈们确实面临着比爸爸们更大的压力。
那么,身为职场妈妈的我妈妈,搭配一个工作勤奋的我爸爸,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先说说我爸妈很忙这个事实。
1979年,知青返城,他们从江西农村回到了上海。
快30岁了,他们俩都只有初中文凭,参加了高考,进入了“文革”后大龄青年的“业余大学”。
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念书,没有长辈帮忙,没有保姆、阿姨,没有冰箱、微波炉、洗衣机,没有……
他们做了一个决定,送我去“全托”,即寄宿幼儿园。那时候周末是单休,周六傍晚他们把我接回,周日下午送去。
也就是说,在3岁到6岁的所谓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到24小时。
好在我并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
上小学后,我就成为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双职工家庭胸前挂钥匙的孩子。
妈妈早早教会我划火柴、点煤气、用蒸锅热饭菜、烧开水、灌热水瓶。


我也会参加课外活动,去少年宫、少科站、少年报社……三年级起自己坐公共汽车赶来赶去,他们也从不问我学了什么。
上中学后,有一次妈妈路过学校,想接我回家。跑到教室一问,同学们说我在楼上。
晚上妈妈问我:“你今天怎么在楼上啊?”我回答:“妈妈,你去了高一,我在高二。”我妈恍然大悟:“哦,你已经念高二了!”


一个职场妈妈加一个职场爸爸,教给我什么呢?
他们努力赚钱,并为我示范:生活应该努力,生活值得努力。
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天清晨5点起床,买菜、做饭,然后搭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去上班。
她很少看电视,总是在灯下看书、写字,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他们攒钱给家里买“大件”。
我跟着他们一起感受毕业、考级、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等消费升级带来的成就感。


在我心目中,爸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他们克服不了的。
有一天早晨,妈妈告诉爸爸,她做了一个梦,如果家具这样或那样摆,屋里就会宽敞一些。
晚上回来,我们惊奇地发现,爸爸一个人把家具按照妈妈的梦境摆了出来,果然饭桌和沙发前多出了一块小小的空间。
至于爸爸是如何一个人在14平方米的拥挤空间里腾挪那些死沉死沉的家具的,至今是个谜。
10多年后,我读到《干校六记》,杨绛写道:
厕所就完工了。可是还欠个门帘……我们把秫秸剥去外皮,剥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绳细细致致编成一个很漂亮的门帘。我们非常得意,挂在厕所门口,觉得这厕所也不同寻常。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在撒哈拉沙漠里建起罗马,可以在生活中撒上糖。
我的衣服有补丁,她给我绣上一只小白兔;饭菜不奢侈,但荤素搭配,颜色分明。
生活中的秩序感,给了我安全感。
因为妈妈示范过,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很大空间,我们也可以有舒适感和美感。


父母崇拜知识。我觉察到,在所有亲朋长辈中,爸爸妈妈最尊重在大学里教书的人。
我和先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但回忆起来,家里都有很多很多书。长大后,我们俩都手不释卷。
我们看父母是否看书、如何看书,也看他们如何选书,如何查资料、做笔记,如何与朋友谈古论今。
尽管不宽裕,但妈妈每周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时,路上都会买3本新书。
父母心中没有课内课外、好书坏书的界限,几乎所有书都让我看。
品位是“品”出来的,见地是“见”出来的。
围棋、网球、绘画、钢琴,我都不会,但我永远感谢他们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书,是便宜的奢侈品。
我们未必能让孩子体验最经典的博物馆、最顶配的电脑、最豪华的海滩、最好的学校、最贵的夏令营,但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华丽的想象、最珍奇的发现、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最刻骨的情感。
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会在焦虑中感到安慰,因为,余生有取之不尽的愉悦与惊艳。



我并不是想说,父母不在我身上花时间,或是父母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
我也可以讲出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以及他们对我的深爱、关注、要求、保护——妈妈现在说起我第一天去全托幼儿园的情景,还会眼泪汪汪。
我只是说,你看:
这是一对在孩子3岁时,就送她去寄宿幼儿园的父母。
这是一对从来没有带孩子去旅行的父母。
这是一对忘记孩子几年级,也说不清会考几门功课的父母。
这是一对在职场上,从知青返沪、初中毕业,一步步奋斗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父母。
他们并没有将人生的时间100%用在孩子身上,但他们给了孩子物质与精神上的安全感、方向感——生活应该努力,生活值得努力,生活可以掌控,生活乐趣无穷。
终究,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
不仅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还有自己如何支配时间。
不仅和孩子一起做事,还有自己如何待人处事。
不仅给孩子买书,还有自己如何看书。
不仅跟孩子说话,还让孩子能观察到自己如何说话……
终究,孩子获得的不是父母希望的态度,而是父母的态度。


爸爸的“老坦克”自行车是我童年主要的交通工具。我 坐前杠,妈妈坐后座,一家三口,神神气气。
后来弟弟来了,爸爸想了想,怎么搞定呢?他让妈妈坐在前杠上,我和弟弟挤坐在后座上。
每当从襄阳南路与肇嘉浜路口的缓坡冲下去时,妈妈都会高声惊叫,爸爸、弟弟和我会放声大笑。那是我童年最欢乐的回忆。
在那个物质匮乏、一地鸡毛的年代,他们未曾表现出无力感。
他们培养出了乐观的孩子,因为他们乐观。
当我长大了,成为一个职场妈妈,也搭配了一个勤奋工作的老公。
我们会感到内疚吗?会的,我们也在尽力平衡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发展,时不时也有力不从心之感。
环境未必很友善,选择未必都正确。
但是,深夜灯下,我和先生达成一点共识——我们努力,我们乐观,我们相爱,我们的孩子大概不会太糟。
孩子,我可以为你放弃职场,但是等你长大了,你真的希望妈妈这样做吗?你真的希望父母为你付出全部吗?
这是激动人心的旅程,对于这道题的答案,我拭目以待。

作者:邱天。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14期。值班编辑:梁潇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