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欣
最近和朋友聊天时,朋友突然哭了。
她说,这一年来,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波动,敏感、爱发火、看父母就是各种不顺眼,这让她常常处在崩溃的边缘。
“青春期”在孩子10岁到20岁之间,这段时期由于身体、心理、大脑的快速发育,常常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易发怒。
变对这些巨变,孩子的内心是恐惧、无助的、更需要父母的帮助。
以下有3点建议,陪伴您的孩子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典型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后果,更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忍让。
美国教育家乔希·西普,在《解码青春期》中,描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自幼在孤儿院长大,遭受过性侵,导致心中布满了仇恨。
少年时,他被送往收养的家庭。因为经历过特殊的遭遇,让他变得更为叛逆。他绞尽脑汁给大人们惹事,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于是,他又一次次被寄养的家庭所抛弃。
这次,来到了一个新家,父亲名叫罗西尼,他照旧捣乱。每一次,父亲都默默承受一切恶果,但是他依旧没有动容。
有天夜里,他酒后无证飙车,被关进了拘留所,给父亲打了电话,希望能来保释他。
这次,父亲沉默了一会儿:
“是的,作为父亲,我会来,但不是现在,是明天。希望你能认识到,不是任何时候,自己犯下的错误都由别人来帮你解决。”
第二天,父亲如约而来,办理了保释手续。回家后,父亲终于开口了:“是时候我们该好好谈谈了。”整个谈话中,没有责备和怒骂,如同老友的交流。
其中的一句话,震撼了孩子的内心:“你一直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是我们将你视为一个机会。”
德国诗人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可能。”
这时,叛逆的少年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走向了改变的道路,最后成为了一名教育学者,发愿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青春期的少年。
这就是父母耐心陪伴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平等的交流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里曾说: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他们经由你而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
现实中,太多的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特别在面对孩子自己的选择上,从不参考他们的意愿,导致了孩子的压抑、痛苦。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讲述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2019年的一个夜晚,他与一位自杀未遂的少年交流。
孩子说他从小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听父母的话,做着父母要求的事,但是内心是空的,没有为自己活过。
高考,他第一次想听从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科,但长辈们又坚持让他报理科。
“我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否则上大学也没有什么意义。”听到他的回答,父母开始对他咆哮。
“该如何是好呢?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继续生活下去吗?”尽管很不情愿,可是他也别无选择。
在大学生活中,他越学越觉得苦闷与压抑。于是,他想到了以自杀来解脱,幸亏被及时发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戴尔·卡耐基曾说:“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
倾听,就是爱、理解,也会回报尊重,主动创造与孩子的轻松互动的时光,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做好适当的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性激素的增长,导致着身体的巨变,开始了对异性的好奇感增强。
研究表明,父母越早与孩子讨论两性健康的问题,青少年就会在这个问题上更加谨慎。
影片《关于我妈的一切》,讲述了妈妈季佩珍在生活中面面俱到地照顾着家里的成员,特别是女儿小美。
图片来源:豆瓣
青春期的小美厌倦了妈妈的这种周到,选择了逃离家庭。一个人在北京工作的她,孤单、寂寞,选择与有妇之夫同居,被妈妈发现后仍然执迷不悟,责怪多管闲事。
忍着伤痛,妈妈反省了自己,以前只是在生活上照顾着孩子,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关爱。于是开启了对女儿的心理补救,在沟通中说道:“人生也是这样啊,岔路口很多,错了不要紧。”
在妈妈的开导下,女儿了断了得过且过的日子,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大多数父母的心中,关于两性话题,总是想着: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
可是,孩子由于好奇与迷惑,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会用其他方式来解答心中的疑惑。与其让外界来误导孩子,不如父母选择合适的时机正向沟通。
有位母亲,从女儿十岁的时候,就适当地和女儿讨论一些异性的话题。逐渐地,女儿也会给她分享学校中一些“八卦”,她也只是平静地聆听、偶尔反馈感想。
这样的引导下,她们轻松交流了好感、喜欢、早恋等话题。
这位母亲,把和女儿的沟通看成是一次形成正确异性观的机会,而不是传统的堵和压,因为疏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惑、成长。
在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里,总会伴有羁绊与摩擦,但爱、尊重是获得信任的基础,真诚的沟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为了孩子,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父母需要拥有学习的心态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如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