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二百四十三、口水、吐涎沫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口水、吐涎沫

【治病策略】

1、五液皆肾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则水湿而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热者,其涎稠粘。

2、胃有寒的时候,心火要下来却达不到胃,又回去了,肺里面的津液就从嘴巴里面出来了。所以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面口水那么多,吐掉了又来吐掉了又来,都是胃有寒症。

3、干呕、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干姜散,如果有头痛、手脚冷,肝脏肿大,吴茱萸汤。

4、咳嗽、吐涎沫,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5、头晕,吐涎沫,甚至昏过去,人瘦,肚脐有悸动,脚是温热的,五苓散。

6、气短,动则尤甚,口吐涎沫,脉虚无力者,呼吸科急诊治疗,甘草干姜汤以温肺复气。

7、脑膜炎后遗症可出现各种症状,如果仍出现口吐大量涎沫而不能进食者,亦为肺中有热,肺失肃降,津液不能四布而上逆。麦门冬汤加竹茹,更加重半夏、麦门冬药量,以增强滋阴降逆之功。

8、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理中汤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则多涎自愈。

9、口流涎水,袓国医学认为是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经上溢,因脾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则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致停而为患。

10、胃中有热,则吐黄浊之痰,《金匮》但坐不卧之十枣汤证也。胃中有寒,则吐涎沫,《金匮.痰饮篇》之小青龙汤证也。

11、危重病人吐白沫、长时间低烧,大乌头煎。做法要特别小心。

【辩证诊断】

1、五液皆肾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则水湿而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热者,其涎稠粘。

【辩证治则】

1、(1)初起之痰:伤风咳嗽吐痰,是上焦之痰,原只在胃中而不在肺:半夏一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二剂可以消痰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也。(2)已病之痰:痰在中焦: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二钱,益智仁三分,人参三分,薏仁三分,二剂而痰症自消。

A、黄者,乃火已将退也,宜加祛逐之品,上方加黄芩一钱。

B、白者,火正炽也,宜用寒凉之品,上方加干姜一钱。

(3)久病之痰:久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病在下焦。

A、肾水泛上为痰:熟地五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惹仁五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三钱,北五味一钱,麦冬三钱,车前子一钱,益智仁三分,水煎服。

B、肾火沸腾为痰:上方加肉桂一钱。

(4)久病老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为老痰也,消渴散,白芍三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五钱,茯苓三钱,陈皮三分,甘草一钱,丹皮二钱,天花粉八分,蔗仁五钱,水煎服。此方可用八剂。

(5)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者为顽痰:贝母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紫菀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神曲三钱。白矾一钱,水煎服。

2、肺中冷,上虚不能治下之遗尿,用甘草干姜汤。如果遇到有昏迷的现象,要加倍用干姜。没有昏迷的现象,炙甘草要加倍的用。

3、干呕、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干姜散,如果有头痛、手脚冷,肝脏肿大,吴茱萸汤。

4、肺中冷之眩晕,流涎,用甘草干姜汤。

5、头晕,吐涎沫,甚至昏过去,人瘦,肚脐有悸动,脚是温热的,五苓散。

6、甘草干姜汤:胸中烦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称“夜尿”多为此证。亦可考虑肾气丸证。

7、若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者,水毒之寒、下焦之虚寒、疝毒、宿饮之类,阻塞胃口,抑遏阳气,妨碍饮食腐熟。临床上,或见宿食停滞中焦,而见吐酸吞酸等证,或因冷气冲逆、迫于心下、攻于胸胁、而见干呕、吐涎沫,或腹病,或吐利,或转筋,或妇人血寒凝滞,经水短少,腹中拘挛,时迫于心下胁下,肩背强急,头顶重痛,概为久寒。其脉证若见手足寒冷、脉细,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必效。

8、呕酸涎者,肝寒也;肝寒呕涎沫,用吴茱萸汤。

9、(1)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理中汤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则多涎自愈。

(2)口流涎水,袓国医学认为是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经上溢,因脾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则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致停而为患。

10、(1)寒痰饮-->十枣汤证

(2)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

(3)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

11、(1)小baby吐奶,偶尔一次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是每天在吐的,五苓散。

(2)口水多、身上有肿,也是五苓散。

12、肺叶不张是肺部多种疾患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胀等症。袓国医学认为是肺中冷,“冷”是冷淡之谓,非寒冷之意。肺在正常情况下,吸气则张,呼气则缩。今肺中冷,肺中部分肺叶吸之不张、呼之不缩。其病因是久病伤津,津液耗伤而致肺叶虚弱无力。症见气短,动则尤甚,口吐涎沫,脉虚无力者,呼吸科急诊治疗,甘草干姜汤以温肺复气。

13、脑膜炎后遗症可出现各种症状,如果仍出现口吐大量涎沫而不能进食者,亦为肺中有热,肺失肃降,津液不能四布而上逆。麦门冬汤加竹茹,更加重半夏、麦门冬药量,以增强滋阴降逆之功。

14、《餐英馆治疗杂谈》:“吴茱萸汤对左腹刺痛、呕吐、或吐涎沫者有效。右腹剧痛者决无效,此为和田家之秘诀”。

15、(1)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理中汤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则多涎自愈。

(2)口流涎水,袓国医学认为是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经上溢,因脾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则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致停而为患。

【辩证比较】

1、肺痿病证方治表

肺痿肺痈辨

寸口脉数,咳吐浊唾涎沬,此为肺痿;

脉反滑数,咳吐脓血,咳即胸中隐痛,此为肺痈


肺痿诸原因

热在上焦,咳为肺痿或汗出或呕吐或消渴小便利数或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肺痿热证

肺痿,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咳吐涎沬,此肺中热

肺痿寒证

肺痿,吐涎沬,而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目眩,此肺中冷

2、肺痿附方证治表

肺痿诸方

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

外台

肺痿,吐涎沫成碗

千金甘草汤方

肺痿,咳吐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生姜甘草汤方

肺痿,吐涎沬,胸喉壅闭,上气不得眠

桂枝去芍加皂荚汤方

3、呕吐哕病证方治表

呕吐诸证

呕吐辩证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吐诸证

呕而发热者

胃反呕吐者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干呕而利者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

呕而胸满者

食已即吐者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蓄水者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吐后欲得水而食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干呕吐逆、吐涎沬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无奈者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哕证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哕逆者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4、呕吐:

(1)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涎沫,半夏干姜散证没有冲逆、无头痛、无心下部位膨满。

(2)吴茱萸汤也治干呕、吐涎沫,但是伴有头痛、胸满和烦躁,呕吐是寒气上逆所致。吴茱萸汤证伴有冲逆。

【经典回顾】

1、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3、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4、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5、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6、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7、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8、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9、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10、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11、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12、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13、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流口水(成人、老人睡觉流口水方法同):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磨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二次,服完即可,(儿童用白糖水送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