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学建设新校区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知名高校新建校区,就值得人们关注了。
笔者认真查看了相关报道,发现从2021年到现在,至少有15所985大学正在建新校区。笔者将相关信息整理了出来,制作了“
正在建新校区的15所985大学名单(2021年至今,不完全统计)”表,现与大家分享。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新建的校区,有的已经迎来了第一批师生入驻;有的基本完工或部分完工,即将入驻师生;有的仍在土建阶段,尚未完工;有的刚刚启动规划建设;有的仅仅是选好了校址。
比如北京大学昌平校区,2021年9月正式启用,已经迎来了第一批师生入驻;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届招生工作将于2022年7月启动,该校区办学规模为1.2万人(远期2万人),涵盖本硕博各类层次学生;在青岛蓝谷建设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已经开工建设,目前一期正在进行土建工程收尾,该校区规划在校生规模10000人,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而落在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校区,不久前才确定校址。
应该讲,很多高校都有扩大规模的冲动,因为规模扩大,意味着师生数量增多,手头上的资源也会增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所以,高校对建设新校区有很大的热情。
事实上,早在约二十年前,国内高校就经历过一波“基建狂潮”,疯狂建设新校区。比如1999年启用的上海大学宝山校区;2002年开工建设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2003年投资建设的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等。
当年各校建新校区主要是受到大规模扩招的影响,普遍存在校舍严重不足,因此建设新校区的院校不仅有知名大学,也有许许多多的普通院校。而今,普通高校建设新校区的热情似乎没有那么高了,反倒是知名大学对建设新校区这件事比较热心。
那么,知名大学纷纷开建新校区,未来名校招生会越来越多吗?
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2.5%,但到了2021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20年时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涨了四五倍。如果考虑高招录取率,如今90%左右的高考生可以进入高校深造,难怪人们说现在大学“想上都能上”。
但985大学是国内实力最强的高校群体,也是最难考上的高校群体。在部分省份,每年高考,仅有1%到2%的考生有机会就读985高校。简而言之,大学容易考上,不代表知名大学容易考上。像985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仍然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属院校”。
不过我们需要承认,985大学建设新校区,确实会增加一些招生名额,提升一点录取比例。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成后,本科招生规模将扩大500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将招收1999名本科生,本科生招生规模连续数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近两年也增加了约20%;将于2022年8月启用的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容纳在校生总体规模为20000人,可是中国海洋大学全校学生总数只有32000余人,未来扩大招生规模,非常有可能。
知名大学扩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对考生来讲肯定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以后进入名校学习的机会更多。但我们也没必要太高兴,毕竟不是每个知名大学都在增加招生规模。而且,那些增加了招生规模的知名大学,也把增幅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以“保证生源质量”为前提的。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还会发现,很多知名大学建新校区,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规模,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以及更好地开展具有战略地位的技术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将重点布局工科和应用学科,一期建成后,预计有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整建制搬迁。
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是北大面向未来的创新体系载体,是北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汇聚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阵地。
落在上海崇明区的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示范校区,聚焦于攻克低碳、零碳或负碳等关键技术,旨在为加快实现未来低碳城市和零碳建筑图景提供借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将结合青岛市产业特点,重点孵化、转化航空航天、医工交叉、材料科学、智能制造、微电子、仪器仪表、智能交通等方向科研成果,成为北航除北京外最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之一。
……
总之一句话,想考上知名大学,不能指望它们扩招,实力才是硬道理。
今日话题:你认为规模扩大能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轶工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