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序言: 历史是一条无头无尾的河,你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何处;你也不知道它越过今天之后,通向何方。要追溯一条江,或一个在江之畔耸起的城市的起点,也同样要陷入在历史的迷茫之中,你不知道它或它们的原点在哪里,或者它们根本就没有原点,也未可知。但在一条长河中,特别在历史的长河中截取一段河道来蹚蹚水,寻找一些可以触及历史脉搏的若干个点,通过这些若干个点,借用地图学上的所谓散点透视法,那么人们或许可以进入、观察和解绎这段历史——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哈尔滨百年过影》。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哈尔滨市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却也受到东风和西风的吹拂。换言之,哈尔滨作为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城市,尽管在修建中东铁路时,因俄国人及其外国人的涌入而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可它毕竟是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历经20世纪一百年的西风渐入与东风劲吹,这座城市又经过了近30年改革开放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进与扩充,现今若总结起来可以说是星星点点颇显洋味的城市,而更多地却是中西合璧,东西方文化相互浸润与融合的产物。这些都是岁月积淀下的结果,若用民族风格、文化精神来概括,未免失于简单与牵强。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霁虹桥

  中国式建筑,最典型的是哈尔滨文庙,这是纪念尊崇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宇。孔夫子自从走上神圣以后,后世人的尊崇、顶礼、膜拜,无所不用其极,而哈尔滨文庙建筑中的翘檐红柱、碧瓦琉璃、金光披映等等,无不传承了中国的皇家气派与龙脉文化的精髓。

  和文庙相类似,还有松峰上道观海云观的殿阁,也是翘檐、圆柱、汉白玉拦墙、石阶秀草松树……等等,虽然规模略逊于文庙,却也是东方风格,中国气派。这种风格和气派从总体上说,会给国人、旅客、膜拜进香者以不竭的亲和力。甚至有人说,看到黑色的香炉中的青烟萦绕,自己的膝盖即产生一种弯曲跪拜的冲动欲望。为什么?传统文化使然。文化既然可以定义为一种塑造心智的力量,那么不妨坦然地说,华夏国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种塑造心智力量的作用下“被塑造了心智”,那么也就不难想见,虽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横扫,可是面对那种滋蔓了一两千年的“被塑造”,“文革”一结束,儒、道、释又重新回归,它们仍然是人们寄于心愿的地方……嗨,不言也罢。

  和这种建筑相类的还有哈尔滨第三中学(原为东铁普育学校)主楼正门,以及近年来修旧和复原的哈尔滨道台府。

  中国古代相沿袭的民居,也就是青砖灰瓦的中式老屋,它有一个很令人喟叹的别名——秦砖汉瓦。两千多年的秦砖汉瓦的民居,在哈尔滨的早年建筑中亦相当普遍。在道外的太古街——从街名上可以看出这是哈尔滨,亦即傅家店时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拆迁扩建之前,太古街整条街多是青砖汉瓦的建筑,与之相类的还有南勋街、桃花巷,以及太平区的老太平大街。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西桥柱上的霁虹桥名为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题写

  极乐寺、姑子庙、华严寺,以及新建的卧龙寺等,虽然也是中国式的建筑,但因佛教毕竟是从西域传来的,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外来的文化因子。比方说极乐寺中的塔。塔也称浮屠(浮图),还称佛塔,它是佛教藏经、藏舍利的建筑,源起于印度的 窣 堵坡,是梵文stupa的音译。古印度的佛塔多呈半球形,东南亚呈铃形。而在中国,随着佛教的“中土化”,这种佛塔也逐渐中国化了。中国化的佛塔也多以青砖加木石砌筑,塔基以方形、八角形居多,而层数为奇数,如7,9,13等,因奇数为阳数,阳有光明、向上、高升、生长、雄健的含义,所以取为7层、9层或13层等,但在云南大理偶尔也会有偶数层的佛塔,这是极特别的现象。塔的平面边角有4、6、8、12等,其解释有多种:四边形象征着“四圣谛”,八边形象征“八正道”等,也有解释为“四相八相”,即佛祖生涯中的变相数。还有人解释说,《周易》中有“四相”、“八卦”与之相合,并由此说明了佛教寺庙建筑同中土文化元素的融合。

  从塔的外形来看,它符合国人审美习惯,不论是印度式的,抑或是多角式的,在21世纪国人旅游盛行的时代,都是吸引游客的一个视觉亮点。哈尔滨极乐寺的宝塔,当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西方的建筑在哈尔滨,可以说是推陈出新,许多在西方不大流行的风格,由于受到房主或建筑师的爱好,都被他们从西方——欧洲或俄国带到哈尔滨来。

  1902年建成的中东地铁管理局大楼,据说是在俄国建筑设计中的获奖作品。楼前广场上的毛泽东的挥手塑像,是在“文革”中“敬建”的,当时“敬建”的领袖塑像很多,这一尊是保存得比较好的。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

  此外,如哈尔滨铁路医院、莫斯科商场(即黑龙江省博物馆)以及各个教堂等等,如今都成了这座城市历史的留痕,岁月的点缀。 哈尔滨老火车站,也就是先前称松阿里的松花江站,后来又改名称哈尔滨火车站的老车站,由于是中东铁路在哈尔滨所建最早的车站之一,故而到20世纪中叶就被称作老站或哈站,也有人称其为老票房子。这座火车站以其洁白的正面立面造型给人以巧妙、舒适和富丽之感。它正门上面的大窗以其三分二仿卵形的弧线截取为特色。如今,这座建筑在1958年大跃进时拆毁,可它的仿卵形大窗的弧线却成为一种可以回忆的视觉愉悦。在进入21世纪以后,哈尔滨江北太阳岛正门的设计,便选取了相类似的圆弧曲线,而成为岁月的回声。

  火车站前的站前广场,原为一片长满了草荆的岗地,其间还有一条排水沟向北往松花江中排水,建站时,将广场前的排水沟用砖砌成暗道,南端有排水口,北端的排水口一直延伸到霓虹桥北,并穿过滨江站铁道线的北侧,这也是哈尔滨最早的一条水道暗沟。

  哈尔滨当年的排水沟多在路的两旁挖掘,名曰“阳沟”,在一般的街道两侧成为降雨和生活废水的排水沟,因其裸露,故称阳沟。然而,在比较繁华的街道上,路边充满店铺,路上又“车如流水马如龙”时,沟上便覆盖有木板,沟的两侧也用木板、木柱排建成沟壁,此时沟中有水流时,沟上面照常可以走人。彼时,哈尔滨周围山林密布,木材使用也没有节制。所以排水沟也用木材覆盖。到20世纪中,城市扩地,木材开始紧缺,加上地下排水沟的不断延伸,这种用木板覆盖的所谓阳沟,才逐渐从城市中退出。1975年秋天,笔者去黑河市,在黑河市的市区街道上,也曾见到有这种木板覆盖型的所谓阳沟。而那时,在哈尔滨这种排水沟早已不见了踪影。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中央大街上的教育书店

  现在,在哈尔滨人们能见到的20世纪初的具有欧罗巴风格的所谓洋建筑,除了俄国人所建之外,也还有法国人、犹太人、波兰人等的建筑,甚至也有日本人修建的。不管由何人设计,何人所建,保存到21世纪尚能映亮人们眼球的,仍然很多,如道里区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教育书店、道里秋林公司、哈铁江上俱乐部等,兆麟街上的哈尔滨总工会大楼、南岗区的哈尔滨铁路局大楼、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主楼、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南岗区博物馆、南岗秋林公司(原为二层,现为四层,局部五层)、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少年宫的办公楼(小秋林)、哈尔滨道胜银行(黑龙江省工商联),哈尔铁路公寓等等。

  在道外,巴洛克建筑成街地涌现,这种现象已引起市政府的重视,许多修旧如旧的城市装饰同拆迁新建正交替地进行,从而使哈尔滨的建筑脉络形成了不同时间、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错落有致。多元化、多样性建筑的共存与合一,恰是装饰现代城市美丽的不二法门。不过,对于内行,比如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或工艺美学研究者来说,建筑的艺术风格、主义、流派、探索及创新等的多文化恰是他们极力关注的,而对于普通民众,旅哈的游客来说,他们尤其注意其外表的美观,造型的雄伟、奇特和壮观,而对于居住者、使用者来说,当然是舒适,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讲豪华、宽敞与气派。

  在哈尔滨,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规划者们,也在保持原有亮点的情况下,力求更多创新,什么现代派、后现代派之类的建筑流行时尚也出现了,可仿照永远在后,只有创新方可领先。解放以后,国家实施大规模建设计划,哈尔滨一度又引入许多前苏联的建筑设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哈尔滨亚麻厂主楼、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主楼、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等,甚至像哈尔滨十二中、老十三中等中学的教学楼等,都从前苏联照搬过来,还有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话语,学习前苏联一度成为时尚。

  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们也在有限允许的条件下,探索中西结合、土洋结合的设计,如哈尔滨友谊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等,楼的基础、楼内的布局、采暖通风、上下水电等,都是现代化的,惟独楼顶的处理是中式的,俗称大屋(庑)顶。不言而喻,这类建筑美则美矣,却比那种平屋顶、水泥盖的处理方法要增加支出,费钱!故而又受到“批判”,即使不费钱,也会遭遇“批判”的。那个年代就是个你批、我批、他批、大家批,胡折腾的年代嘛!所谓“大屋顶、翘檐”建筑的“罪名”是“复古”,是“复旧”;而依照外国的设计做一些模仿或“改进”(实际上是简化),其罪名是“崇洋”。结果是学也不行,不学也不行,一切新建筑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罪名”叫“封、资、修”!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呢?当时提倡的只有简易房,建楼,一度是一种奢望了。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哈尔滨也在学深圳、学浦东的口号下,市容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在进入21世纪后,哈尔滨市规划局评选出了“哈尔滨新世纪十大建筑与优秀建筑”等多项实体设计。这些建筑实体成为哈尔滨城市风景线上的名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为哈尔滨走向新世纪加快了步伐,成为城市的名片。下边请读者随着镜头扫瞄一起来欣赏吧!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楼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坐落于哈尔滨松花江江北,太阳岛路口南端。 如果你站在松花江江南的小九站、老头湾,直到公路大桥以东江岸边向江北眺望,就会看到江对岸的北方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银色大圆球,它就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走近科技馆,看到南侧有一种自低向高的上升曲线似的背景建筑,衬托出球形的天象厅——也就是远眺如球形的建筑。它像一艘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巨舰,引导这座城市疾驶向前。北边的五片鼓起的曲面,似鼓满了风的巨帆,又令人想起澳洲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功能不同,形象各异,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它的别致、完美与新颖给一切进入、经过和远望的人,都会引起视觉震撼、赞美和惊叹!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特质,在哈尔滨江北、江南两岸的临江风景上,增添了一道亮丽。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它的外立面的浅灰色的石壁,巧致的玻璃幕墙,以及氟碳处理后的铝合金曲板,既相互融合在一起,又相互衬托,更成功地将体积感与凝重感兼融在一起,显现了现代或现代建筑的前沿辉光。从材料到工艺,无不着意于设计者们的创新表达,体现了一种展示科技功能和崇尚科学时代精神。

  不论这座科学技术馆受到怎样的赞誉,它的设计者、项目负责人总是隐藏于建筑物的身后,几乎不为人所知。而施工者们,更是在竣工剪彩之后悄然退出,围在科技馆周围的绿树,芳草显然遮去了他们的身影。笔者将主要设计师的名字录在这里,他们是傅绍辉、徐秀娟、郑志平,项目负责人冯大南。在哈尔滨的1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文庙、道台府、极乐寺这几处中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外,哈尔滨的许多凝固音乐的亮点,差不多都是欧风俄雨的产物,或至少与之相攸关,而只有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自己的工程师才能大展宏图,有了用武之地。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位于哈尔滨开发区东侧,建筑用地原来是一片农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这是一座超大型公共建筑,占地43.72公顷。集会议、会展、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大型音体表演活动场地等为一体,其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1号工程为展览中心(2500个国际标准展位)、综合训练馆、体育馆;2号工程为国际会议中心、宾馆,会议厅(1800个座位)兼剧场及多种规模的会议场所,高38层,总高度为169.7米的宾馆建筑;3号工程为体育场,有5万个观众座位。总建筑面积为321 943平方米,是哈尔滨远今为止最大的综合建筑。其整体形态的高低错落有致、直曲相生,虚实互衬、逻辑互融等,充分展现了哈尔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意蕴气势的前进理念与脚步。其主要设计师为:梅洪元、张珊珊、董冰、王志民、李啸冰、皮卫星等,项目负责人为张珊珊、董冰。

  黑龙江省图书馆——位于开发区长江路南。 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象征,黑龙江省图书馆不仅是黑龙江省的文化标志,也是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名片标志。如果说,现代图书不仅是知识的储藏地的话,它更是当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综合港。据其设计思路的说明讲,这座黑龙江省图书馆的总造型,好像是一个“文化方舟”。它源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同时,设计者又引入了一个“带状文化街”的空间理念。“文化街”自二层展开,贯穿上部各空间,通往各部、各阅览室,回形的周边基本上等距离地对各服务中心作了沟通,这样不仅使来馆的阅读者节省了时间与体力,更重要的通过顶部透明玻璃顶的廊道,将传统的消极封闭的空间变成阳光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读者驻留处,从而消除读者的阅读疲劳。此馆由孙澄、陈剑飞、付本臣设计;项目负责人为王志民。

  哈尔滨新市政府大楼——全称是哈尔滨市政府经济文化街行政中心,位于松花江江北的松北新区。

  哈尔滨市民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之南,这是由中东铁路初修时,将铁路枢纽选在了哈尔滨火车站(江之南)的模式演变而成的。进入21世纪后,哈尔滨作为一个大型城市的目标必须向江北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也是哈尔滨和哈尔滨人21世纪的梦想,从而促进哈尔滨市政府中心向江北搬迁。2004年,一座扁圆立形的超高建筑在松花江以北的松北新区挺拔而起。这道挺立于松花江湿地以北的亮丽风景,由数栋楼厦组成的烘托,崛起了它的主建筑。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本书作者于松花江左岸新建的哈尔滨市政府大楼前

  设计师以其造型优美、形态舒缓、气质高雅而将主楼奉献在人们面前。特别是,当汽车从松花江公路大桥驶过后,在公路上向江北行驶时,有一段公路所面对的正方,见到的便是这座29层高的楼厦,当公路略作弯曲的偏转时,大楼则处于左前方,一直到从视线上消失为止,给人印象深刻。它是哈尔滨市政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占地为100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楼地下1层,地上27层,总高度为99.9米。其地之南面对着一片广场和秀草葳蕤的湿地,近年来又在湿地的草丛中栽种了许多小树,蓝天、绿草、碧水、高楼,成为哈尔滨市政府机关的独特景观,在全国30多个省会或直辖市中,其前瞻性可能是最突出的。其主要设计者为程宏志、吴信德、段国志、戴晓芳、魏景山;项目负责人为曹炜。

  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公教学主楼——位于哈尔滨文庙街东端,面临南北向的红旗大街。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第一任院长及政委为陈赓大将,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者。1966年5月16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掀起时,原来只有编号103而从未露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之院名开始露名于全国各地,署名为“哈军工”的许多学员红卫兵,由于出身好,入党时查过祖宗三代,有的本人就是高干子女(如毛远新),所以他们以大无畏的气势奔向全国,到处“串联”,“点火”和“造反”,成为那一年名声最响的单位。“文革”后,该院经过调整、整合,改名哈尔滨船舶工程院。进入21世纪之后,又改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如今,它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全国5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从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莘莘学子的向往。

  新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公教学主楼坐落在校园东区,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0层,建筑最高为43.64米。此主楼的造型理念本着尊重和利用环境及现有楼厦的原则,以其中西结合的造型构思,保证了校园主体的文脉,风格的同一。在办公教学主楼的办公区和北教学区、南教学区,在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歇山——我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形式之一。这种屋顶方式,由四个倾斜屋面合成,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即山花——组成,从而合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其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和相邻近的11号楼——即校园于1950年代所建的中西合璧的所谓当年的大屋顶的建筑,彼此呼应,一脉相承,可以兼容相合。如是,相互之间预留的空间就形成了神脉可系的过渡,从而使哈尔滨东郊多年来缺少雄伟巍峨震撼人心的建筑空白,得到填充,并成为马家沟下游河岸风光中最为亮丽的一景,其主要设计者有:刘远孝、阎春雷、李韬;项目负责人为刘远孝。

  21世纪初哈尔滨规划设计院选出的10佳建筑,除以上笔者所述5项之外,还有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新校区、哈尔滨第十四中学新校区、中国联通哈尔滨枢纽中心工程、奥维斯大厦、哈尔滨万达商业广场、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信息中心等。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可能面面俱到,项项顾及,在此只好省略了。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老犹太会馆

  除了上述10佳建筑外,还评出了29项优秀建筑,如哈尔滨马家沟小学、宣德中学、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南校区)图书馆、太阳岛风景区大门、华融饭店及黑龙江省建设银行、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楼等,限于篇幅,这里仅略记一、二。①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的建筑与时俱进,哈尔滨的美丽也与时俱进。有人把优秀美丽的建筑称作城市的笑容,那么这里祝愿她的笑容更加灿烂而迷人。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二十七):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南岗区博物馆

  社会在发展,城市的芳容在也在与时俱进。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历史——上个世纪城街楼路的价值。如果总以为楼厦越新越好、越高越好,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你到法国或西欧一些国家去旅游,去看看,对不起——老建筑还是在装饰着那些城市的风景和城市的梦,新楼不多,诚然在中国,人们正在填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羸弱受欺时所有城市与乡村都有住宅和城厦的欠账,现正在追补。西欧人坚持以历史的积淀为自豪,而我们无休止的拆楼建楼,却难成装饰城市的良方。

  新与旧,经典与创新,应该是城市多元化面容中相互间不可或缺的互补吧。我想,城市建筑也该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族三代或四世同堂一样,一起共生吧。

  作者简介:

  范震威: 1941年5月14日生于河北省平泉县,当代作家、历史文化学者,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做过教师、工程师、编辑与记者。现任哈尔滨文史馆研究员,著述甚丰。

  主要近作:

  《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2002)

  《燕园风雨四十年》(2004,合作)

  《世纪才女苏雪林传》(2006)

  《松花江传》(2005,2010)

  《辽河传》(2009)

  《一个人的史诗——漂泊与圣化的歌者杜甫大传》 (2009)

  《守望黑龙江》(2010)

  《黑龙江传》(2011)

  《缱绻与梦想》(即将出版)

  《未完待续》 感谢作者 范震威先生 授权本站网络连载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