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分类学习法:关于「归纳」的一切



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第一次重大顿悟。
如果要把我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的话,我想,最妥当的划分方法就是,把它分为「感悟存量思维之前」和「感悟存量思维之后」。
因为,我的整个人生从那一刻开始转折。
这个学习方法给了我无与伦比的自信,从那以后,我的学习能力开始一日千里,我可以靠着它快速成为大部分领域的专家。

不过那个时候,存量思维还比较粗糙, 后来经过多次迭代,它才发展成了今天的「模型树学习法」。

▲本文的思维导图



存量思维

那么存量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的学习能力一日千里呢?
存量思维其实就是「模型树学习法」的1.0阶段。

我当时在学习英语,发现自己总是搞不清楚什么时候用of,什么时候用by,然后我就找来大量的试卷开始分析。
怎么分析呢?
把of句式的句子放在一起,把by句式的句子放在一起,结果我发现,英语的语法结构呈现出一种极强的规律性。
我把这个规律找出来,提炼成模型。以后每当我碰到属于这个模型的句式,就把它放在这个模型之下。

总结起来,它非常核心的两个操作步骤是:

  • 分类:把知识按照某种标准做分类,或是结构,或是模型。
  • 存量: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知识,立马存量到各自的分类中。

就这样简单两步,很快我就发现我对英语句式结构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升。
于是我又如法炮制,把这种学习方法迁移过来,用来学习知识付费课程,比如我当时在学习《蔡康永的情商课》,结果我又发现,它还是一如既往地有效。
我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把蔡康永的情商课的大框架梳理出来,然后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提炼成模型,最后把「对应的模型放在对应的框架之下」、「把对应的知识点放在对应的模型之下」。
结果我很快就发现,我对这个课程的理解变得无比的深刻。
于是,我在2018年12月03日,将其整理成为一篇文章,发在了公众号上,题目叫做《》。
当我当时对存量思维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只知道,只要这样做就会非常有效,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非常有效。
直到今年,我才突然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虽然存量思维的操作步骤非常简单,但它其实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分类学习法

以下的内容,本来是打算只在《模型树训练营·第八期》里讲的,不过我想了想,还是应该把它写出来,就像我当初把《》免费分享出来一样。

那么什么是分类学习法呢?它跟存量思维,跟模型树又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分类学习法」和「模型树学习法」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母亲都是「存量思维」。

模型树学习法是向 巨人 学习的终极武器,分类学习法是向 自己 学习的终极武器。

它们的大部分基因都是一样的,都来自存量思维,只是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略有一些小区别。
那么什么是分类学习法呢?

它的操作步骤很简单:

  • 分类:把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
  • 规律:一旦我们把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规律就会很快显现出来。
  • 模型:把这个规律提炼成模型。
  • 存量:把对应的事物存量在那个模型里面。

这里面有两个核心 「分类」 「规律」

进行分类是手段,寻找规律是目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

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深刻理解学习的本质,人类为什么要学习?人类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

《普通心理学》对人类的学习路径,给出了这样一个大框架: 感知-记忆-思维

感知: 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接受信息,然后编码加工,以此来认知事物。
记忆: 感知之后,信息会以某种形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这就是记忆。 思维: 记忆里的知识最终会不断地被处理、加工、调用,这就是思维。

感知和记忆比较好理解,最难的是思维。

目前,脑科学家们最头疼的就是思维,它像一个黑匣子,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不过我研究学习方法多年,逐渐发现,就学习这个角度而言,思维至少有四大功能 「理解、逻辑、归纳、类比」

其中归纳,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能。 人类有了记忆,为什么还会进化出归纳这一能力呢?
这是因为,世界是流变的。


物质在流变 道永恒不变

事物一直在运动、变化,我们根本无法只靠记忆来完成复杂的生存任务。
这一点,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敏锐地洞察到了。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或流动之中。 ——奎纳尔·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
他最广为人知的那句话是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当然,这句话是省略后的话,他的完整表达是: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也不能在同一状况下两次接触到意见变灭的东西,因为变化得剧烈迅速,所以它分散又团聚,接近又分离。——赫拉克利特

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事物总是处在流变之中,事物总在运动不息,重组又分解,分解又重组」。
所以,如果我们仅靠记忆来认知事物,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记不完这么多事物,因为事物一直在运动,它下一刻可能就变了。

那么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就是 「以不变应万变」

找到那些变化着的事物背后,永远不变的那些东西,然后我们就能以不变驾驭万变。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说的那样「比起未来十年什么将会改变,更重要的是,未来十年什么不会改变」

那么什么是不变的东西呢?这个世界真的有不变的东西吗?

事实上,变与不变,一直是西方学家们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第一批西方哲学家叫做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他们都从现象层面观察到了事物的流变现象,但是他们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流变的背后一定还有不变的东西。
  •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水
  •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不定者
  •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气

后来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质是火;巴门尼德则更彻底,他认为变化在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恩培多克勒则试图调和这两者,他认为既有变化的也有不变化的;芝诺、亚里士多德……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都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猜想。

与此同时,在东方也有非常杰出的代表,最典型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被「道」所支配的,他认为是道诞生了万物,支配着万物。

下面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就是老子对此最精彩的阐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当然,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五行、阴阳等说法。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不变的呢?

我比较赞同恩培多克勒和老子的洞察,这个世界既有变化的,也有不变的,变化的是物质,不变的是道。
没错,那个不变的东西,正是老子所说的道。

在我看来,这是今天物理学等科学的基石,正是因为我们坚信道是不变的,所以我们才能去研究它,研究它才有意义。
如果道一直在变化,当我们认知到这一刻的道时,下一刻它又变了,那么物理学等科学便失去了意义。

这一点,刘慈欣在《三体》里面做了非常精彩的阐释,三体人通过向地球的科学家们传达「道没有规律」,来欺骗地球科学家们纷纷自杀:

这就意味着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那物理学……也不存在了。——刘慈欣《三体》
难道物质的本原真的是无规律吗?难道世界的稳定和秩序,只是宇宙某个角落短暂的动态平衡?只是混乱的湍流中一个短命的旋涡?——刘慈欣《三体》

但所幸,就我们目前的经验而言,道是存在的,而且一直没变。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认识道,来应对这个流变的世界。

正如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就能让飞机在任何时候飞上天一样;正如我们掌握了记忆的本质,就能提升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记忆力一样。



分类学习法 的本质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掌握这些不变的道呢?

答案就在思维里面,也就是 「逻辑、归纳、类比」 等等。

这次我们来重点讲讲归纳。归纳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归纳法,来快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要想明白归纳的本质,我们就得先理解学习的终极任务。

前面讲了, 学习的终极任务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找到事物背后那些不变的道。

但怎么才能找到这些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道是如何支配万物的,道跟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我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世界法则世界,物质世界流变不息,法则世界永恒不变。并且法则世界作用于物质世界,它决定着物质世界如何运动。
因为法则世界支配着物质世界,于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规律。

比如万有引力支配着地球和太阳,于是地球以某种规律绕着太阳运动。这种规律在我们的肉眼看来,就是太阳总在东升西落,在中国呈现出四季更替、日夜更替等现象。

但遗憾的是,我们似乎无法直接认识到支配事物背后的那些法则是什么。

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然后再通过事物背后的规律来推理事物背后的法则。

观察-规律-法则,这就是整个归纳学习的过程。

由此我们确定了,归纳学习的核心,就是 「寻找规律」

但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答案就是 「分类」
一旦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规律就会浮出水面。

这就是归纳的本质,我们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来寻找规律,然后通过规律来认识那些不变的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规律并不等同于因果,也不等同于道。

这一点,哲学家休谟有过非常深入的思考「人们总是把前后相继出现的事物推断为因果,这是种错觉,因为我们无法证明这两件事之间一定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但没办法,我们并不具备直接认识道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假设规律就是道」来认识道,然后通过经验来不断修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科学里面有一个方法可以提升我们准确率。这个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这里埋个伏笔,不详细展开讲,等我有空再单独来写一篇文章跟大家详细聊聊控制变量法的强大之处。


分类学习法的操作步骤

下面我将举两个例子,来带大家深刻理解什么是分类学习法,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分类学习法。
一、以自媒体为例

实际上,我早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分类学习法来学习了。
那个时候做知乎,也没什么课程可学习,我就自己想了一个办法来快速掌握知乎写作的底层逻辑。

这个办法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存量思维,不过在此基础上,我对它做了一番全新的迭代。

具体来说,我的操作步骤是:

1、找到案例
首先,我找到了几个经常能够写出高赞回答的知乎大V。

2、分类标准
一切的分类,都需要基于某种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越科学,最后找到的规律就更有价值。
那么这种分类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更科学的分类呢?

在我看来,分类的标准就是框架。

找到几个知乎大V之后,我开始对每个知乎大V展开逐一的分析。怎么分析呢?把他们的文章按照「标题-开头-正文-结尾-插图-排版」六大结构进行拆分。

3、进行分类

把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拆分出来,然后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开头都拆分出来,然后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正文都拆分出来,然后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结尾都拆分出来,然后放在一起 ……
4、寻找规律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每个博主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都呈现出了某种极强的规律性。

比如,很多文章的开头都会突出下面的内容如何的强大有效、如何的简单易操作;比如,很多文章的正文都采用了清单体,1、2、3、4、5……给人一种干货十足的感觉。

于是我就很快掌握了知乎创作的秘诀, 最终创作出了很多千赞、万赞的文章。
具体我在「模型树·写作课」里有讲,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了,感兴趣的树友们可以私聊负责人获取课程。

5、提炼模型

光找到规律还不够,如果我们还想再上一层楼,还想要持续有所精进,我们就得要把我们所找到的规律提炼成模型。

一旦我们对开头有了模型,之后再看到一篇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能快速调用这个模型去解释。
如果某两个博主的开头用到的是同一个模型,那么我们就能快速看透这些开头的本质;如果某两个博主的开头用到的是不同的模型,那么我们就能又学到一种新的开头模型。
6、形成体系

有了模型还不够,如果我们想对事物建立起更加深刻的认知,我们还得把我们的模型进行结构化,让它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有了「体系化的模型」,也即「模型树」,那才是真正的能够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7、存量案例

有了模型树之后,基本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就能接近于大师级别了。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断去验证它、完善它、迭代它。怎么验证、怎么完善、怎么迭代呢?
答案就是 「不断做存量」
当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模型树之后,我并没有停止对自媒体的研究。我仍然不断研究优秀的知乎大V,仍然按照前面的步骤,去进行分类、寻找规律、提炼模型……

如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人他的开头用到的模型,跟我模型树中的某个模型是一样的,我会立马把这个开头存量到我的模型树里面,作为一个经典案例之一。
这就是做存量。

这一步非常重要,它能帮你不断加深对旧模型的理解,帮你完善、迭代旧模型。同时,旧有的模型也能反过来帮你理解新的案例。
二者,互相理解,互相验证,互相促进,对认知的提升极大。

二、以穿搭为例

以上,就是我曾经用分类学习法来学习知乎创作的全过程。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模型树学习法实在太强大,所以我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专心迭代模型树学习法,而冷落了分类学习法。
直到最近一年,因为迭代模型树,开始逐渐意识到它所缺失的部分——如何在没有巨人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学习

于是我又重新捡起了那段研究知乎创作技巧的经历。

下面我举一个我最近半年「用分类学习法来学习穿搭」的例子。

穿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领域,它的实操部分比较多,微观体感比较多,因此不太能光通过理论就能学得会。
不仅如此,可供学习的资料还特别少。其实我早期在网络上找过很多与穿搭有关的资料,结果发现相关的书籍特别少,倒是有些知识付费课程,但是也不太有价值。
因此,大多数知识只能靠自己研究。

自己怎么研究呢?就是用分类学习法。
1、找到案例

第一步,准备动作,依然是找到可供研究的案例。比如我的研究案例,就是小红书和抖音上的几个穿得很好看的博主。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穿搭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找的穿搭博主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比较嘻哈一些,有的比较清新一些,有的比较成熟一些。
像我就是比较偏向于成熟一些的风格,所以我所选的博主一般是走轻熟风的博主。当然,偶尔也会加点阳光青春一点的博主,毕竟一个人还是可以多点风格的,老一个风格有点腻。
2、分类标准

找好学习素材之后,第一步依然是确定分类标准,你可以理解为确定框架, 没有框架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分类。
那这个框架怎么来呢?这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

首先,框架跟你的 「学习目的」 是分不开的。

比如,如果你想先学习颜色的搭配,那么你的怎么框架应当是以颜色为核心来架构的,你的分类也应当是紧紧围绕颜色来进行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学习目的也不一定就能有科学的框架,要想有科学的框架,你得对这个领域有深刻的认知。

这就体现出巨人的重要性了。

我早期学过一些知识付费课程,看过一两本跟穿搭有关的书,大概知道衣服、裤子、鞋子等都有哪几类,它们的名字叫什么等等。

这对我的框架其着极大的帮助。

具体来说,我首先按照 「四个季节」 进行分类,这是一种绝对的实用主义导向。

按照我所在城市的温度规律,大概夏天是一类,穿得比较少;春秋是一类,穿得比夏天多一点;冬天是一类,穿得最多。

然后,再分别按照夏天、春秋、冬天进行细分,知道夏天我们一般常穿哪几类衣服,春秋一般常穿哪几类衣服,冬天一般常穿哪几类衣服。

细分完之后,再按照「衣服、裤子、鞋子」进行细分。女生的话则要再多个袜子,袜子也是一大装饰品;当然,男士的话,在冬季袜子也会成为一个小小的装饰品。

这样细分完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目的去寻找规律了。

3、存量案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穿搭的步骤跟前面学习写作的步骤稍微有点不太一样。

因为二者的材料性质不一样,知乎文章我们可以批量研究,但是穿搭技巧只能一个个研究。

因为,不是博主的每一身穿搭我们都喜欢。我们只会钟意他们的部分穿搭,因此我们一般是一个个研究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是怎么操作的。

就拿抖音「余三火」这个博主来举例,我首先点开他的每一个视频,一旦我看到一套我喜欢的穿搭,我就把他这一身穿搭截个图。

▲来自抖音 余三火
然后再把它这一身穿搭按照前面的框架进行分门别类,直到 细化到颜色 的程度,然后把这张截图放进去。 (假设我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颜色的搭配的话)

这就是 做存量

4、寻找规律

做存量有个特点,可能1个存量看不出啥东西,但是2个、3个、4个、5个…… 当存量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个规律会变得特别明显。

你会发现:
  • 某些颜色的衣服总是跟某些颜色的裤子搭配着出现的;
  • 某些颜色的鞋子总是跟某些颜色的裤子/衣服搭配着出现的;
  • 某些颜色的外套总是跟某些颜色的内搭搭配着出现的;
  • ……

你会发现,颜色的搭配总是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穿搭的「道」。

当然,当你发现某个规律之后,要立马把它提炼成模型。

5、提炼模型

一旦我们找到了穿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成了模型,之后我们的穿搭便有了依据。

我们不再是瞎子摸鱼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地精进。

6、模型树化

当然,如果你懂模型树的话,最好再多做一个工作,将它变成一颗模型树。

这样以后,你对事物的理解还会再拔高一个层次。同时,这也更有助于你将来的精进迭代。

7、循环往复

最后不断循环以上过程,不断把更多好看的穿搭进行截图,然后分门别类,存到相应的框架或者模型之下。

慢慢的,随着存量的丰满,各种规律就会开始浮出水面。

你就找到了穿搭的所有「道」!

以上,就是我用分类学习法来学习的经典案例,它特别适用于没有现成书籍或者课程的学习情况,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实现自主研究。

这背后的本质是,这个世界是被各种各样的道所支配着的,所以事物的运转会呈现出很多规律性。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事物运转的规律,就能借此进而掌握背后的道。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事物的运转规律呢?
答案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然后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当我们按照某种分类标准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规律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这便是从经验中的核心——分类归纳,寻找规律。
我称之为「分类学习法」。

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助你变得更加厉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