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中医是怎么治疗震颤麻痹的。
关于这个,文老师忽然就想起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老师,演过的一段戏。
他扮演的人,想喝酒,但是倒酒的时候,手抖,以至于根本倒不了。他反复尝试,反复失败,无奈、尴尬、不服气等诸多情绪,一股脑都涌了出来。
这种双手颤抖,恰是震颤麻痹证的表现之一。
来吧,我给你说一张医案故事。它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类病症的来龙去脉,和治疗之法。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62岁。
这个人,从大概2年前,就出现无法控制的双手颤抖。越是精神紧张,心里想着“可不要抖”,那越是抖得厉害。
什么时候不抖呢?就是睡觉的时候。一睡觉,立刻不抖了,浑身上下好好的。
为了能改善这个病情,患者没少跑医院。但是服了一些药物以后,效果不好。
到后来,此人的问题就加重了,伴随四肢和躯干的强直,硬挺挺地,打不过弯来,肢体活动受限。最要命的是,由于震颤,他连说话也说不清楚了。
这可怎么办?最后,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弦数而细,而且重按无力。舌红少苔。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麦冬、干地黄、白芍各18克,炙鳖甲、龟板、牡蛎(三味均先煎)、甘草各12克,阿胶9克(冲烊),五味子、麻仁(杵)各6克。鸡子黄2枚(打冲)。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症状大大好转。此后,原方稍作加减,患者前后共用40剂。最终,他肢体颤抖、强直、语音不清等现象完全消失,看上去和正常人别无二致。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5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现在,我带你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阴虚动风。
你看,此人就诊当时,舌薄红少苔,这是典型的阴虚舌象。阴虚,脉道不得滋养,所以脉弦细。阴虚生热,热迫血行,所以脉数。
这就在说明,患者一身阴液亏虚啊。
我们的肝,属木。花草树木,离不开的是什么?是水啊。所以,当患者阴虚的时候,肝木失养,肝风就跟着起来。肝风这么一动,好,患者就开始震颤、麻痹。
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大补阴液。这个补,不能是一般的“小补”,必须得大补。同时,还得平肝息风。补得不够,或者平肝息风做得不好,那都无济于事。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麦冬、干地黄、白芍各18克,炙鳖甲、龟板、牡蛎(三味均先煎)、甘草各12克,阿胶9克(冲烊),五味子、麻仁(杵)各6克。鸡子黄2枚(打冲)。
这个方子,是大定风珠的化裁。
大定风珠,基本构成是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2个,生鳖甲12克。
这个方子,正如其名,是滋阴息风的方子。擅长干啥呢?就是一个人,被温病热邪伤了太久,导致阴虚,重伤阴津,导致阴虚不养筋脉而神倦、手足蠕动、脉虚,舌绛少苔,时时欲脱。也就是说,当阴分被伤得十分严重,阴虚动风、身体几乎无法支持的时候,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此际用大定风珠是合适的。
这里头,以鸡子黄和阿胶,大补真阴,为君药。麦冬、地黄、白芍滋阴柔肝。龟板和鳖甲,滋阴潜阳,敛摄虚风。更有麻仁养阴,牡蛎平肝潜阳、五味子和甘草酸甘化阴。如此,可以让患者真阴得补,虚风得制。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我们通过分析会发现,确属真阴大伤,筋脉肝木失养,进而化风。到了夜晚,阴分得补,故而症状缓解。可是到了白天,就恢复老样子。
最关键的是,患者脉象虚弱。这就说明,必须峻补真阴而息风潜阳。不这么做,就无济于事。所以,医家大胆应用大定风珠,果然疗效喜人。
你看,这就是中医用大定风珠治手抖震颤的例子,很经典吧?
其实,这个肢体颤抖,着实困扰这相当多的患者。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大定风珠加减呢?未必。用方,一定要看准证型。不属于这个证型,就不能用。但是从上文医案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中医用大定风珠,的确对真阴不足的患者来说,很合适。既然有效,我们就应该潜心琢磨。尤其是非专业读者,若也受此类问题困扰,当认真反思。咱们最好能到中医院看一看,结合四诊合参、科学辨证。真要是属于这类问题,大定风珠的确是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