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古人的治家智慧

中华民族视家与国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倡导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故而历来重视治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先贤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家训、家书、家谱、家礼等形式广泛流传。这些宝贵的治家理念与实践凝聚着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修身齐家谨严治家

《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治理好家庭、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才能做到修身齐家,古人在家训中谈及一些具体的做法。

清代曾国藩曾提出修身要做到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日课四条将慎独摆在了首位,在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地方也唯恐自己言行有失,就是做到了慎独。做到内心专一纯净,外表整齐严肃,做人做事认真恭敬,那么身体必然强健;能够做到仁爱,做到吃苦耐劳,则家业就有振兴的气象,家庭就会长治久安。

欲家庭治理成功,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该书获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谈到了许多治家的方法。在诸多治家经验中,颜之推列于首位的是家长须为家人做出表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在他看来,上行下效,一个家庭才会井然有序;以上率下,治家效果才会明显。

敬老爱幼 以孝持家

敬老爱幼是中华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家训反复强调的要点。江西义门陈氏,是唐宋时期一个著名的同居共爨的大家族,宋太祖曾赐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今天保存在《义门陈氏宗谱》中的《义门陈氏家训十二条》,首条为“孝父母”:“春晖寸草,欲报良难。然使能竭其力,不俭其亲,婉容愉色以承欢,砥行立名以养志,人子若此,或亦庶几。”对父母的恩情,要有心报答,同时作为子女要磨砺德行、努力成才、树立美名,这才是真正的孝。

清代张英的《聪训斋语》在教育后代的方法上有独到见解,在教育内容上主张:“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指养家)”。至于教育的成效,张英的观点是:“其成败利钝,父母不必过为萦心;聚散苦乐,父母不必忧念成疾。”他认为父母尽心尽力即可,不要操心过度,当顺其自然。

志存高远 报效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历来富有家国情怀。一个人在优良家风的熏染下成长,是为了报效国家,这是许多古代家训的主旨。基于吴越王钱镠遗训并参考传统家训精华而形成的《钱氏家训》有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倡导不为一己之私而蝇营狗苟,而要为天下之大利、万世之大利而充分谋划,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元代大儒许衡要求儿子:“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治家格言》强调:“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指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不仅为了科举功名,为官要心系国家和百姓,不能只考虑自己和家庭。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勉励家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处逆境而不馁,知祸害而不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家训是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总结好家训、孕育好家风是古代治家的好传统。而中华传统家训,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可贵遗产。将传统家训中的智慧提炼出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精彩回顾

原文有删减

材料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