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针刺法则,是阴阳学说在针刺中的应用。

引,是指引经络之气来调节虚实。

阴,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

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从阴引阳,是针刺阴的部位的穴位,治阳的部位病变,如取下部的穴位,治疗上部的疾病;取阴经的穴位治疗阳经病等。

中医理论认为一个病证的发生发展,多是由于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导致阴阳的偏胜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都是针对上述观点提出的一种治疗法则。也就是医生在治病之前要辨别病证属阴属阳,属血属气,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表在里和病证的轻重,正气的虚实,邪气的盛衰,从而决定是取阴经穴还是取阳经穴,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是用宣散法还是用温通法等等具体的治疗方案。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有病,可以反应到背部俞穴,六腑有病可以反应到腹部募穴。因此五脏有病,多取属阳的背部俞穴,例如咳喘肺病取肺俞,胸痛心病取心俞,胁痛肝病取肝俞,遗精肾病取肾俞等。六脏有病,多取属阴的腹部募穴,例如胃脘痛、腹痛取中脘,肠炎、肠麻痹取天枢,胆囊炎取日月,癃闭膀胱病取中极等。都属于“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一种治疗方法。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肺经病咯血、咽喉肿痛,取二间、商阳点刺出血;脾经病腹胀便溏,补足三里、解溪;胆经病头痛目眩,泻行间、太冲;三焦经病腹胀水肿,取郄门、内关等,这是病在阳经从阴经诱导,病在阴经从阳经诱导的一种方法,也属“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范畴。阳热盛,容易损伤阴液;阴寒盛,容易损伤阳气。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例如胃阳热盛,耗伤胃阴,胃津不足,受纳失职,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取厉兑点刺出血,天枢、丰隆用泻法,以泻热养阴;寒凝胃脘,病久伤阳,阳气不足,寒饮上逆,胃脘闷痛,泛吐清水,取中脘、足三里用热补法,以温阳散寒;阴虚不能制阳,多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学针灸,先要明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例如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引起的头疼脑涨、眩晕耳鸣,补肾俞、太溪,泻风池、行间,以补阴制阳;阳虚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例如阴寒凝滞,脾运无权,饮食减少,腹胀隐痛,大便溏泻的虚寒证,用热补法针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以温阳制阴。这是病在脏腑,取俞募和经穴诱导的一种方法,也属“从阳引阴”的范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针刺右侧腧穴,治疗左侧疾病;针刺左侧的腧穴,治疗右侧的疾病。这是因为人体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交叉,互相贯通。通过左右交叉取穴针刺,可以调节阴阳,使之平衡协调,恢复健康,内经称此为缪刺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