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机会打开电视,看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华医药正在播放,此期内容正是针灸的故事。 讲述的一位董医师运用快速针刺的手法给病人扎针治疗新病宿疾。
快速针刺,小编也是头次见识,首先讲究的是扎针速度之快,并非我们常见的扎针留针需要很久时间;再则,取穴少,看似医师扎针很“吝啬”,却深藏门道。几秒钟就完成对于一个穴位的行针、出针,病患反应也很好,针灸的神秘之处何止如此。下面来说说我们生活中的针灸吧。
晕车篇晕车给人的印象就是翻江倒海的难受,对于晕车的朋友,如果晕车作为一个刑法也不为过。
那除了晕车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简单讲几个穴位按按看看效果如何。
内关穴
此穴位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对于治疗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但是按压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
同时,还要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
通俗点来说,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调理肠胃,宽中理气之功。胃气不降反升,易引起恶心、呕吐,按压合谷穴则可以改善症状。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交叉,食指指端落于另一手桡骨茎突(拇指侧腕横纹高起处)凹陷处便是此穴。按压的时候,注意手法手以及力道。
足三里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胃之下合穴,此穴位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个保健的穴位。中医上说,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这里说到晕车,与其调理脾胃的功效相关,脾气升胃气降,则气机调畅,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
穴位定位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在外膝眼下自身的四横指(3寸),胫骨稍外侧(渎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学起这三个简单的穴位,不再受晕车的翻江倒海,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
失眠篇古语有言: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带来的不仅仅是熊猫眼这么简单,身心的健康更是深受影响,因此失眠不仅是神经内科的疾病,也是精神科的一个棘手的难题。那在面对失眠时,针灸有其何特殊手段呢?
王居易教授在应用经络诊察法治疗失眠症的经验体会中提到:
选经有5法:
1、病变经脉的本经的井穴及合穴;(单一症状)
2、表里经;
3、同名手足经脉(协同增效);
4、母子经;
5、奇经八脉(伴随全身症状)。
另外一点,要注重督脉上穴位的选择,失眠的主要取穴在手少阴、足太阴及督脉上。
神门穴
神门,是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取穴:掌面朝上,在腕横纹上内侧(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桡侧)凹陷处。可直刺0.3-0.5寸,亦可用艾条灸进行灸疗5-10分钟。
三阴交穴
对于针灸稍微有点接触的朋友,对于三阴交的印象可能在治疗妇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有个称谓叫妇科三阴交,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
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对于安神助眠的作用,也颇有成效。
取穴:小腿内侧,内踝上三寸(同身四横指),胫骨后缘。每天揉按5-10分钟,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百会穴
百会穴,这个穴位普及的效果非常好,大家都知道,只是可能有些过于神化了。来侃侃百会穴在失眠的治疗上的作用。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运用温和灸治疗,持扶阳罐温灸百会穴,大概三至五分钟左右,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对于头昏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手脚冰凉篇一到冬天,对着手哈气,搓手,跺脚,已是手脚冰凉同胞的通用姿势了。不然面对寒风我们能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中医上阳虚的一个症状。
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我们常说的脚底心的穴位就是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每天早晚用手掌快速揉搓涌泉穴,最好直到有热感为止,接着揉搓我们的脚趾头,促进血液循环。
在中医学中,人体多数经脉都汇集在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坚持多揉搓涌泉穴,会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肾俞穴
肾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为肾的背腧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我们可以用双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也可在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另外,艾条灸也是个不错的疗法,一般在10-20分钟。
在我们生活中,身体常常有各种小脾气,让我们简单运用几个恰当的穴位来应对,慢慢就会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了。
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