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残忍,不是吼骂,不是离婚,而是……

电视剧《加油妈妈》中,一个孩子的哭诉让人心酸破防。

面对将要离婚的父母,一直觉得父母更偏心弟弟、没有安全感的小夫误以为自己是那个“不被父母选择”、“没有人愿意要”的孩子,情绪彻底崩溃失控。

“原来你们都觉得我不争气,我早被你们放弃了。”

“真的要二选一,我和弟弟,你会选我吗?!”

“我学习不好、性格不好,已经没救了!你不用为难,带弟弟走吧!走!”

“是我不要你们了……我谁都不要了……”

父母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忽视。

那个“日渐叛逆”的孩子原来心里憋着这么些委屈,长期被忽视、被压抑的情感一股脑涌出来,把孩子彻底压垮。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作者、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概念:

童年期情感忽视,是指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孩子抛出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将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巨大隐患。

“情感忽视”这个词听起来很令人警醒,但实际上,它的发生却并不容易察觉。

电影《奇迹男孩》中,身为姐姐的维娅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

比她小4岁的弟弟因为面部缺陷而经常需要就医手术,也更需要家人的关心照顾,全家人的重心几乎都转移到了弟弟身上。

她很爱弟弟,也很体恤父母的不容易,因此无论是对弟弟,还是对父母,她都不曾有过半分怨言。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团结有爱的一家人。

在父母眼里,维娅是最最体贴的好孩子。

就连维娅自己也自觉地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帮着父母照顾弟弟、懂事到不曾让父母有过一丝担心。

然而,情感的缺失却在这个懂事的孩子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

她也想要每天能得到爸爸的悉心问候,她也想要偶尔能出现在妈妈的画作里,可她最终什么都没说。

不是因为她“不需要”,而是她认为自己“不该要”。

维娅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弟弟更需要照顾”、“自己不能再给父母添麻烦了”。

可惜,疲于生活和照顾儿子的父母,从未留意到懂事的女儿也需要自己的“照顾”。

懂事如维娅,也只是个尚未长大的孩子而已……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地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无疑,大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忽视”并非有意为之,

只是他们自己也并未察觉、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他们也曾是“被忽视的孩子”。

那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呢?

长大后即便表面看起来如常,但内心那个“空壳”依然在发挥作用。

他们会习惯与付出、却很难学会接受,很难敞开心扉,也导致其他人难以察觉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渴望。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这些迹象。

1. 麻木离群: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情绪感受是生命的燃料,如果孩子在成长时期没有得到充足的养分,长大后很容易活在空虚感中,缺失目标和意义。

不懂得表达自己,也不会甚至是抗拒向他人求助,情绪全部闷在心里,凡事习惯了一个人扛。

他们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总是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自我归因:发生问题一定都是我的错

情感被忽视的孩子并非都是“冷血”,相反,他们通常会是很好的倾听者。

他们能够共情所有人的难处和不容易,对他人满怀同情,却唯独不同情自己。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更易倾向于责怪自己。

被忽视的孩子无法识别情绪,也不会应对情绪,甚至会因为情绪的产生而责备自己。

普通人的自然情感体验会在情感缺失的孩子心里产生一种难以启齿的羞耻感。

3.述情障碍,难以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

每一个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述情障碍,他们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其他人的情感。

所以,他们很难向他人投以情感上的关爱,也极难找到维持亲密关系的舒适位置。

述情障碍的人总是给人“不会好好说话”的印象,不是真的脾气差,而是不懂得辨认情绪和表达,最终就会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伤害到身边的人。

武志红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

缺少情感滋润的孩子,容易一个人活成一座孤岛,内心压抑的情感总有一天会把自己压垮。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始终强调一点:

抚养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成人并不需要教育大师和圣人,更不需要拥有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孩子的健康成长,只需要父母多一些细心、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用心。

1. 优先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教导,而是承接。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过一个“容器理论”:

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绪,

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能够共情地去理解他的情绪,

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

这样,你就能看到他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

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家长为孩子做好这个“心理容器”,帮他确认自己的情绪、肯定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接住自己的情绪,才是回应的第一步。

2.约束孩子的行为,接纳不完美

操控不是爱,同样,放任也不是爱。

其实,重视孩子的情感表达,并不是说事事顺着孩子、不能够拒绝孩子、对他提出要求;

而是说,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给与教导的同时,要顾及到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的情绪一个衔接点,让他知道自己始终是被爱着的。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然后给予孩子正确的管教约束,温柔而坚定地教给他为人处世的规范,这才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要知道,“有被好好教导”也是孩子感受到“被爱”的重要一环。

3.安抚孩子的情绪,教他爱自己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有足够的共情,成年后孩子也会这样善待自己。

如果孩子时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足够亲密,足够关心和接纳孩子,那么成年后孩子也会更善于建立亲密关系。

诚然,爱人先爱己,学会被爱才能学会如何去爱,

而孩子能够好好爱自己的底气,就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养育孩子不容易,天下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父母,

同样,也没有哪个孩子的童年是百分百完美的,即便出现了“忽视”的问题,也还有补救的机会。

要知道,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最佳时间是出生时,其次,是现在。

作者 | 莫米,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探究成长每一步,共同治愈,共同成长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