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复学后,父母该做的第一件事:谨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文丨二指禅掌门

复学后,父母该做的第一件事:谨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随着“新冠疫情”接近尾声,各地都在逐渐复工复学。

可以说,2020年的春节长假,是历史上最长的“假期”,从来没有哪一年的春节假期超过今年。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在复学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厌学、郁闷等。

今天我不想说那些老生常谈,只说孩子的“空心病”。

“空心病”真的是病,不是孩子的小情绪。这种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如不加以改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空心病,先讲一个实际例子。

朴树是大家熟知的创作型歌手,父亲是科学家。可想而知,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父母都会给予众望,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样做的结果是,朴树经过努力,考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但他却把录取通知书扔给父母说,大学已经帮你们考上了,我是不会去读的。

“替父母优秀,我只是个道具”,这是朴树患上空心病的原因——心被塞满,只是,塞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

有人说,朴树一直有他热爱的音乐,不算是空心病;但至少,朴树的经历代表了大部分家庭;这种故事会一直上演,但有多少孩子能像朴树一样“把录取通知书扔给父母”,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不能像朴树一样潇洒走开的孩子,得空心病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们不会以为“我是在替你们考大学”,而是认为要听父母的话,顺着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这种“默认”,确实可以让很多孩子一路绿灯,一次又一次占领各个精英战略高地,收获到各种掌声和认可,这种优越感如果一直持续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归宿,但是……

是的,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看似优秀的孩子,最后都倒在“但是”上。

复学后,父母该做的第一件事:谨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比如,小学时可以在父母的指引下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已经被认为羽翼渐丰的大孩子,很多都陷入了迷茫。而这时候,觉得自己孩子优秀的父母又会突然“大撒把”,对孩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了。”

可是,在父母铺好的路上,一直闭着眼走路的孩子,突然要去自己选择路,才发觉,自己的心里塞满的,一直都是父母的东西,而看似满满的心,其实是空的。

这样的感觉一出来,就开始填满父母留下的那一点点空间,而后,真的什么都塞不进去了。

这就是“空心病”。

空心病的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充斥的是疲惫、孤独和越来越差的情绪;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希望在哪里?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最后剩下的,只是身心被掏空。

多么可怕!

而这种可怕,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即使孩子因此得了抑郁症,也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孩子不上进,被洗脑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把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渊。

忽然想起朋友的孩子毕业后被上海一家大企业高薪聘用,但半年后,孩子却突然辞职。朋友夫妇几乎是跪着劝孩子不要辞职,但孩子却面无表情地扔下一句话:我好像一直为你们活着,你们觉得这个公司好,但我却觉得不是特别热爱它,我不知道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因此,有人把“空心病”的特征,浓缩为两条:

第一,外在条件特别优秀,尤其是学业和事业上;

第二,感觉到空虚、迷茫,人生无意义。

更有调查结果显示,这类学生,可能轻则厌学,重则自残甚至自杀。更可怕的是,这个群体在北大的比例高达30%左右。

复学后,父母该做的第一件事:谨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优秀”和“病”(这里指心理疾病)有时竟然是同义词,这是很多家长打死都想不明白的。

因此,趁现在刚复学,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并适时改变以前的不良想法,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分数论,做好生涯规划。

我们应该给孩子健康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分数和金钱等错误的价值观。

把爱和智慧传给孩子,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活得有尊严,而不是虚荣。

【掌门原创,抄袭必究!】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